张洁
通讯员/邓立平
陈君
彭丽娜
“好吃!”一碗醴陵小炒肉,香辣软嫩,红红的干辣椒与鲜肉交融,红汤亮色。“五一”假期,醴陵妹子王琪从长沙回到家乡,母亲给她准备的丰盛菜肴中,有她喜爱的“醴陵小炒肉”。返程时,母亲把一瓶玻璃椒干辣椒粉装进她的行囊,一向嫌麻烦不愿带特产的她这回没有推辞。
醴陵玻璃椒是该市唯一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有上百年的生产历史,期间几度兴衰,早些年似乎不再“名声在外”。如今,为了振兴“百年老椒”,醴陵玻璃椒开始走上品牌复兴之路。
现状:
百年老椒,从业人员1万余人
5月8日,记者驱车向南,探访“醴陵玻璃椒”主产区之一—明月镇。一路上,村民在大棚中移栽辣椒的身影不时晃过。醴陵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杨建友的老家在明月镇,对这一幕尤为熟悉:“从祖辈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玻璃椒。”
玻璃椒外形上似牛角、带弯钩,色泽鲜艳,果肉皮薄肉厚、籽少,外光皮滑。因晒干后的辣椒透明可看清里面的籽,故取名玻璃椒。据《醴陵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醴陵引入牛角椒,玻璃椒是在牛角椒品种基础上选育而成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醴陵是全省5个商品辣椒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产品远销海内外。“玻璃椒独特之处在于,炒菜时不需要添加其它配料,菜汤就可红色鲜亮,口感辣中带甜。”杨建友介绍说。
2010年,醴陵市在明月镇建立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玻璃椒基地质量安全日常监管。2014年开始,醴陵市农业部门启动“玻璃椒”品牌复兴工作,开展品种提纯选育、完善栽培技术、制定标准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准备工作也随即开展。经过4年努力,2018年3月,醴陵玻璃椒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范围包括了明月镇和毗连的船湾镇,保护区生产区域6万亩,共有辣椒制品等食品加工厂15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干椒年产量达1万吨。
衰落:
曾经红火的玻璃椒一度滞销
“醴陵扶贫辣椒滞销了!”2018年秋天,明月镇水口山村党支部书记潘建中没有了往年那种收获的喜悦。
2015年开始,水口山村走上“产业扶贫”之路,大规模种植玻璃椒,价格也逐年上涨,到2018年,种植面积由之前的50亩发展到200多亩。辣椒当年丰产,却出现了滞销,有10来吨干辣椒和20吨手工剁辣椒没销出去,后通过扶贫单位帮扶和媒体呼吁,加上多位在外地的醴陵老乡助力,才把滞销的玻璃椒售完。
其实,上世纪七十年代,醴陵玻璃椒就已蛮红火,泸溪县曾派人到醴陵取经。随后经过积蓄发展,1990年,泸溪县被确定为湖南省外贸优质辣椒出口生产基地,辣椒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此时的醴陵玻璃椒几乎没有出口。后起之秀更有本省的“樟树港辣椒”,2012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拍出了鲜椒最高144元/公斤的“天价”。此时,新鲜的醴陵玻璃椒市场最高价没超过5元/公斤。
醴陵玻璃椒衰落了,问题的根源在哪?其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醴陵玻璃椒发展步伐就已明显变慢。“长年种植,品种退化,销售渠道没拓展开,农户分散种植,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品质和品牌,而川椒、湘研辣椒等外来品种又趁虚而入,对本地品种冲击很大。”醴陵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月球认为。
时代的浪潮中,别人都在奔跑,作为百年老椒的醴陵玻璃椒落伍了。
振兴:
品牌培育进入“加速期”
近年来,醴陵玻璃椒在湖南绿博会、农博会、年货节等展销活动上频频“亮相”。
“品牌是农业价值链升级的核心环节,是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我们的农业品牌培育要进入‘加速期’。”醴陵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汪年春说。
好的品牌,要有好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去年,该市在原有《醴陵玻璃椒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制定了醴陵玻璃椒栽培技术规程,开展标准化基地建设和醴陵玻璃椒提纯复壮工作。今年,该市在明月镇新头村建立了一个10亩左右的提纯复壮基地,计划用3年时间,让玻璃椒恢复品种纯良。
“以后我们的产品,将统一使用‘醴陵玻璃椒’这个品牌。”今年3月,醴陵岩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政和该市其他6家企业,拿到了“醴陵玻璃椒”地理标志使用授权。按照授权协议,企业用标必须100%,同时需建立用标备案制和标志使用数据;该市鼓励企业对产品认证,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奖补2万元,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奖补5万元,促进地标产品品质特色和质量安全水平双提升。
针对曾让潘建中苦恼的包装玻璃瓶运输不安全、辣椒储藏难的问题,醴陵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引进科技特派员提供指导,这些发展瓶颈问题今年有望得到解决。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醴陵玻璃椒实现了“越冬”栽培,由原先的一季种植变为两季,提高了效益。潘建中说:“今年,水口山村的玻璃椒种植达到360亩,不怕卖不出去。”
明月镇党委书记王成根介绍说,今年,该镇将加强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醴陵市将举办辣椒节,推介品牌,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方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我们有个‘小目标’,用3-5年时间,发展规模产业,玻璃椒种植业、加工业综合产值做到7个亿,把明月镇打造成‘辣椒小镇’。”他信心满满地说道。
去年,醴陵市共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7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个(醴陵玻璃椒),绿色食品认证1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6个,玻璃椒年产值达1.2亿元。今年4月,株洲市分别与湖南农业大学、上海农业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加快培育炎陵黄桃、醴陵玻璃椒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醴陵将利用科技服务、平台共建、产业对接、成果转化等平台,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鲜红透明的辣椒,放在白色的瓷碗中,分外打眼。5月6日,返回长沙的王琪第一次在五一广场地铁站口看到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醴陵玻璃椒的宣传海报,这让她很惊喜:“或许不久后,在长沙的商店就能买到醴陵玻璃椒了。”
2020-05-14
00:00:00:0150641202“醴陵玻璃椒”的品牌复兴之路/enpproperty-->2020-05-14
00:00:00:015064120c1506412.html2“醴陵玻璃椒”的品牌复兴之路/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