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用文化连接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城市因为有千姿百态的历史文化,才有了过去与未来的精彩对话。挖掘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留住城市的昨天,奠基城市的明天。

一个城市的现代工业文明耀眼辉煌,总会让人不经意地忽视其历史文化的厚重灿烂。工业是株洲最值得骄傲的城市名片,作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工业重镇,株洲被誉为“我国电力机车的摇篮”“火车拖来的城市”。火车和电力机车问世才多少年?正因如此,有些人就简单地有了“株洲没有历史文化”的印象。这当然不准确。

株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株洲市炎陵县是炎帝始祖神农氏的安寝福地,五千年的炎帝文化生生不息;三国东吴时设县,距今1800余年;南宋正式定名株洲,延续至今也有830年;千百年来,各县市区的农耕文明薪火相传;老莱子、杜甫、朱熹、张栻等历史名人与株洲结缘,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这里的地方民俗文化交相辉映,革命红色文化激情彭拜。这是一片多彩的土地,这是一方历史文化的厚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好株洲的历史文化,呵护好株洲城市的灵魂,这是株洲人的共同使命。

“兴文化”,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作为株洲重要的主流媒体,这些年,《株洲日报》《株洲晚报》扛起“兴株洲文化”重任,浓墨重彩地报道政府保护历史文化的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新发现、守护地方文化的草根志愿行动,做地域文化的挖掘者、记录者和倡导者;开设乡愁株洲、株洲面孔、株洲故事等品牌文化栏目,策划推出诗读株洲、湘东文化、文史等历史文化副刊,培育传统地域文化沃土;“两报”大力呼吁,保护鲁班殿、古桑洲、罗哲烈士墓,修复秋瑾故居、杜甫草堂等提议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4月14日,《株洲日报》新闻版刊发了通讯《为城市留住记忆的他,成了城市的记忆》,报道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原会长彭水明不遗余力保护株洲地方文化的感人故事。同一天,副刊《文化周刊》刊发了文化特稿《界化垅,从文学地名到现实生活》,对这个文学名著《围城》里的重要场景发生地进行了考证。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对两篇报道分别作出批示,充分肯定彭水明为推动株洲地方文化保护和研究作出的贡献,认为副刊文章对小说《围城》的历史背景和细节所作的考证很有意义,他还饶有兴趣地对文中的一些考证细节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是对媒体报道的肯定与鼓励,也体现了地方领导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并非易事。平津战役期间,毛泽东急电前线司令部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前线部队在北平城郊的大学和古迹区作战时不用炮击,用步枪、刺刀和手榴弹,同敌人展开近战和肉搏,为保护古城文化,战士们以多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使北平文化免于战火损毁,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今天,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保护、传承、兴盛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样是一件重大而光荣的使命。政府部门固然应承担起主导与主体职责,社会各界、广大志愿者也责无旁贷。城镇开发建设中,有没有“乡愁”理念,能不能做到以敬畏之心善待身边的传统文化,关系到能否为城市留住灵魂。以对历史的责任感,保护好乡土气韵、桑梓情愫和历史记忆,才能让今后的人们在城市文化遗存上读懂它的历史,读出家国情怀、文脉沿革和精神归属。

志愿者群体的民间行动,对城市文化保护传承功莫大焉。他们有奉献精神,有文化积累。他们钟情城市文化,远远不只是热忱,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命感,并把它当作自己人生价值所系,他们是守护城市文化的宝贵财富。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涓涓细流汇聚,将为城市创新奋进注入源头活水。

2020-04-21

00:00:00:0李支国150426402用文化连接城市的过去与未来/enpproperty-->2020-04-21

00:00:00:0李支国15042640c1504264.html2用文化连接城市的过去与未来/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