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祠建于乾隆己巳十四年(1749),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部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家祠,系晚清江南祠堂结构,坐北朝南,砖木单体结构,硬山顶,三级马头式封火山墙,小青瓦屋面,建筑面积362.6平方米。祠堂前为鹅卵石铺成的坪地,四周青柏耸翠,庄严肃穆。周家祠外廊,由檐柱、梁枋相连,屋檐下有雕刻各种花纹的卷棚。正面开有三扇大门,正大门门楣悬挂“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匾额,大门两侧嵌有石碑,用以介绍整个建筑的大致情况。大门石门槛、石墩、石狮一应俱全。进入祠堂,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前厅、天井、后厅。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有八角藻井顶。前后厅之间为青石结构的天井,用排水采光,天井四周有四根柱子支撑檐角。后厅,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整个室内四周墙壁上展出了一些历史照片,以及当今社会各界参观瞻仰周家祠的照片。
周家祠的左侧为周南学校,占地面积155.3平方米,由教室、工房、宿舍组成,系两层砖瓦结构,门窗为圆拱形,具有明显的西方教堂建筑风格。在建筑风格上,周家祠、周南学校,可谓是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学校建于1916年,是中村周姓集资兴建的族学,校名从《诗经》中取“周礼尽在,南化流行”之意。周南学校的首任校长为周振楠,周氏族谱载有他写的《周南学校记》,叙述了学校办学的缘起及目的,彰显了周氏家族办学兴族救国的教育理想情怀。其记云:
1916年,岁次丙辰,余以桑梓义务勉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主任教员。上课甫两月,旧恙大作,即行假归。见族子弟辈出,皆已逾学童年龄矣。适吴君锡祥视学于兹,于是召集父老昆弟谋商创办族校。议决惇庸堂提租四十担,文公祠提租三十五担,各公生辰会酌提五十五担,合共约一百一十担为长年经费,当户订约,赴县备案,作秋季始业,照章开办。蒙父老不弃葑菲,推为校长。所有教室、操坪均属因陋就简。越丁巳,外姓学生络绎而来,而教室狭小,殊难位置。是以,再行新建教室并改造管理室、应解室及膳堂、茶厅等地,颇称完全,亦快事耳。第思处此竞争世界,国家当以人民之多寡为强弱,而人民以程度之优劣为等差。蓋国家不可无民,民不可无学,此事所必至,理所固然者矣。愿族间父训其子,兄勉其弟,以期教育普及,人才发达,方不负创办族校之初衷也。是为记。
1926年,周振楠的儿子周介甫担任周南学校校长。他组织成立了中村乡农民协会,并在周南学校开办了农民夜校。当时,周南学校是中村一带农民学习文化、练习武艺、接受革命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为1928年酃县(今炎陵县,下同)“三月暴动”的举行,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并积蓄了重要的武装力量。
1928年3月18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来到中村,师部设在中村周家祠(周南学校)。在中村部队进行了为期10天的休整及军事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发动群众开展了插牌分田运动。3月19日晚,师委和酃县特别区委联席会议在周家祠举行,成立了中共酃县县委、中共中村区委、中村工农兵政府、酃县赤卫大队。刘寅生任酃县县委书记,何健础任中村区委书记,盘华坤任中村区工农兵政府主席,何国诚担任酃县赤卫大队团长。3月24日,毛泽东在周南学校主持召开中村区、农协骨干会议,研究部署插牌分田问题。之后,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在道任、中村、联西、心田一带轰轰烈烈开展。中村“插牌分田”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分田运动,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分田运动,为后来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提供了实践经验,为全国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提供了开创性的实践样板,并初步积累了土地革命斗争的宝贵经验。
岁月无声,历史留痕。中村周家祠,不仅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而且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一段光辉历程,是永远值得人们铭记的历史丰碑,也是新时代长征路上引领人们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的精神灯塔。
2020-01-11
00:00:00:0叶常青149548802炎陵中村周家祠/enpproperty-->2020-01-11
00:00:00:0叶常青14954880c1495488.html2炎陵中村周家祠/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