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点亮贫困家庭“心灯”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邹怡敏

通讯员/王婵

唐传伟

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渌口区紧扣“精准”二字,将教育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全面落实国家教育各项资助政策,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让贫困家庭子女上好学、不掉队,不仅为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更点亮了贫困家庭的“心灯”,增添对未来的希望。

落实政策一个不漏

去年,渌口区龙门镇太湖村中心组的杨美俊,被中南大学经济管理系录取,实现跳出“农门”的愿望。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其父亲没有劳动能力,母亲患有多种疾病,但杨美俊特别懂事,学习刻苦。“进入高中后,学校免除了学杂费和教材教辅费,还给我评了国家一等助学金,每学期有1500元。”杨美俊说,正是有扶贫好政策,减轻了家庭负担,才使自己克服压力,专心学习,改变命运。

要让教育扶贫政策落到实处,首先要精准识别对象。该区核准教育扶贫信息,逐个核查,查漏补漏,确定全区义务教育阶段(6-15周岁)本区户籍建档立卡等四类学生总数为1261人,包含建档立卡学生995人、残疾学生176人,低保学生56人,特困学生34人。

该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档立卡等四类贫困非寄宿学生均享受与寄宿生同等的补助标准待遇。对区外就读经核实未享受资助政策的贫困学生,按1331区教育扶贫助学项目安排“补天窗”资金予以落实,本区户籍区外省内就读学生按全省统一学籍地原则落实政策。春秋季开学,该区组织开展扶贫资助政策“宣传活动周”活动,印发“教育扶贫政策手册”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手册”至全区教师及毕业生,并发放至各镇扶贫办,提高政策知晓度。

2019年,该区对贫困学生实施了各学段、全覆盖助学,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全年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465人次,发放生活补助金90.2875万元,实现了扶贫助学一个不漏。

控辍保学一个不失

龙门镇清塘村的谢敏(化名)今年10岁,4年前父亲去世,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哥哥读高中寄宿后,母亲将她关在家中,不允许其到校读书。2019年春季开学,谢敏没有返校,学校上报情况,区委、区政府两次召集教育、公安等部门及镇村开调度会,制定解救方案。暑假期间,谢敏就读的育红小学安排教师为她补课。秋季开学,谢敏重返校园。学校在免去其上学费用后,又一次性补助3000元,还给予每月120元中餐补助。区五中每月为她哥哥提供600元生活费。通过“中央彩票滋蕙计划”、市教育基金会、2019年健康中国行慈善活动等,为兄妹俩捐助资金1.1万余元,保证了他们正常生活读书。

在农村,贫困家庭可能因各种原因出现辍学情况。渌口区分析排查学生辍学原因,实行脱贫攻坚“九清零”专项行动,对区内就学辍学对象,实行“三帮一”劝返复学或采取强制措施保障复学;对跨省异地辍学的,由教育局协调(发函、电话联系、致信)就读地教育局和学校保障其入学。2019年,该区6名厌学、被迫停学的学生重返校园。

对于特殊少儿,该区按人均6000元的经费保证预算,并通过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学习、送教上门等形式,保障其受教育权。

结对帮扶一个不落

在龙船镇中心学校197班,总能看到一群人围绕着一个学生转。这位被人照顾的学生是刘念旭,受先天残疾的影响,行动不便。其母亲因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在附近砖厂打零工,月收入仅1000多元,一家人生活艰难。

刘念旭入学后,为方便其上厕所,学校特意将他安排到一楼教室,7年来没调整过,体育老师专门开设课程帮他进行康复训练,结对帮扶的老师每月为其进行2次学习辅导,1次心理辅导,并上门家访2次,每次都会带去营养品。华新水泥(株洲)有限公司每年为刘念旭提供专项助学金、生活补助金。

2016年起,渌口区实施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即一名教师结对帮扶一名贫困学生,教师利用休息时间,走访贫困学生家庭,讲解惠民政策,辅导孩子学业,实施心理疏导,让受助学生感受到党的关怀,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2019年,该区共有1100名教师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并实现了结对帮扶“一人一档”。

2020-01-23

00:00:00:0——渌口区教育扶贫工作纪实149651602点亮贫困家庭“心灯”/enpproperty-->2020-01-23

00:00:00:0——渌口区教育扶贫工作纪实14965160c1496516.html2点亮贫困家庭“心灯”/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