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株洲水利70年跨越发展纪实之水旱灾害防御篇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文/王军

龙会彦

陈立志

刘小花

供图/株洲市水利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水旱灾害防御的基础,水库大坝构成“钢铁将军”,坚固堤防铸就“水上长城”,各项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为提高防洪标准,近几年来,株洲市不仅基本闭合4个防洪保护圈,使城区堤防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还通过大力推进“水韵工程”,使一批原来藏污纳垢的水域变成了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文化园”“天鹅湖”,使湘江防洪堤化身美丽的湘江风光带。新建成的株洲湘江风光带,集防洪、旅游、健身于一体,造景精美,功能齐全,格调现代,韵味时尚,成为株洲新型城市化的标志性工程。

日趋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夯实了水旱灾害防御基础,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了更足的底气、更多的保障。

随着硬件不断升级,株洲的水旱灾害防御的软件也随之水涨船高。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水旱灾害防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专家库,水旱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管理日益完善。

今年7月的抗洪紧要关头,水利部、省水利厅已先后6批次派出专家组,指导我市开展洪水防御和水利工程抢险工作,为我市防汛力量加码。

市水利局也紧急抽调了10余名退休水利人重返一线。7月10日,已退休4年的原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建华,主动请缨走上枫溪港堤防渗水现场。当时,枫溪港的洪水持续拔高,一股碗口粗的水流穿破子堤,向周边渗透,情况危急。“打木桩,用沙包堵起来。”李建华与当地干部群众扛起沙袋堵漏。

渌口区南洲镇江边村湘江大堤发生较大管涌,部分大堤已垮,2017年在原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岗位退下来的黄正平,建议先保子堤,因为相比于湘江大堤,子堤更加单薄、位置更低。封堵住溃堤口,一层层加高子堤,周边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控制。

临时组建的“军师”团队,在大洪水中交出了完美的“考卷”,不管是在湘江干流渌口区将军村段,茶陵龙头水库溃坝险情,始终有他们坚定而忙碌的身影。正是有了他们,一个个大小险情才得以成功抢护,一座座水库、一段段堤防才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抢险情、堵管涌、巡大堤、救群众,抗洪抗灾一线,到处都有迎难而上的奋战身影。

2017年特大洪水中,一支由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和城管队的29名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临时应急救援队,与铁路维护人员冒雨在现场清理淤泥、搬运石块;荷塘区月塘街道一支由60多名复转军人自发组成的志愿队,走进水竹社区老卫生所家属小区,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疏通排水渠;市内一家海鲜店的老板李民,多次给抢险人员送去盒饭、水果和矿泉水;远在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企业,得知株洲的洪水灾情后,派高管立即赶往株洲,马不停蹄采购5万元救灾物资,连夜送往三门镇。

目前,市县乡三级均建立了民兵应急队伍和1.2万人的群众抢险队伍,组建了3200人的专业防汛抢险队伍,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成为防灾救灾的主力军,成功处置了数以百计的重大险情,安全转移被困群众数以万计。

担千钧之责,守万家平安。70年年来水旱灾害防御的成就,印证株洲百姓沉甸甸的安全感、获得感,书写了一座城市的自信与担当。

踏平洪波写壮歌,砥砺前行护安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株洲水旱灾害防御体制机制不断发展完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乘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东风,我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必将乘风破浪,击水中流,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1949年到2019年,70年沧海桑田。

受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等原因影响,70年里我市共有26年遭遇大旱,58年发生洪涝,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除水患成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一部株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水旱灾害防御始终贯穿治水主线。

怀揣着岁岁安澜的初心梦想,70年来株洲人除害兴利、治河惠民,一座座防洪骨干工程的耸立,筑起了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翻天覆地大变化引领下,株洲70年水旱灾害防御也经历了一场蝶变。

落实值守

健全队伍

——构建防灾减灾最强“防护堤”

支援岳阳和益阳抗洪队伍载誉归来。

健全机制

落实责任

——综合调度一盘棋

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是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制度保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所在。

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市无统一的防灾抗灾组织机构,受时局动荡的影响,一遇到较大的洪涝灾害,基本无计可施。

1985年,市、县两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转为常设机构,防汛抗旱工作有了“总指挥”,杂乱无章的抗灾救灾场面成为了历史。

指挥部作为防汛抢险的指挥决策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会商研判平台,形成了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和分级负责的防汛抗灾机制。指挥部及其办公室依托水利部门,统筹协调发改、财政、国土、民政、交通、安监、卫生、气象等成员单位力量,共同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环环相扣的责任链,筑牢水旱灾害防御的“第一道堤坝”。各级防汛责任人以汛情为命令,责任逐级明确,压力层层传导,编织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网络。

2019年7月,我市历史罕见的暴雨洪灾。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市委、市政府果敢坚毅、临危不惧,全市在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3小时后,又将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Ⅱ级,部分县市区提升至Ⅰ级,各级领导干部迅速行动,奔赴一线。

市防指先后6次召开防汛紧急调度会,统筹指挥督促各地有序开展抢险救援。应急、水利、水文、气象等部门负责人靠前指挥,各级各单位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保障人员到位、物资到位、器材到位、督查到位,牢牢把握了全市防汛抢险工作的主动权。

在肆虐的洪水面前,醴陵市百万干群奋起抗击,45位县处级领导全体出动,4500余名机关干部18000余名党员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300余名武警消防官兵、60余艘冲锋舟、2台直升机紧急驰援,600余名民兵、60余支义务救援队积极参与防汛抗灾。

全市上下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干群一心,各种应急救援力量迅速集结,一场紧张有序、争分夺秒、惊心动魄的抗洪救灾战斗,在株洲大地全面打响。国家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专员张家团在株洲核查灾情时评价:“株洲防洪抗洪,组织非常有利,效果非常好。”

2017年7月,持续暴雨让我市农田被淹、家园被毁,百姓危难系于千钧一发。面对这场罕见的特大暴雨,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科学统筹,率领全市干部群众搏风斗浪、抢险救灾。

市防汛值班室夜夜灯火通明,一项项紧急指令从这里发出。6月24日晚10时,市防指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并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6月28日晚9时,市防指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7月2日晚8时又提升为Ⅱ级。

各级防汛部门联动会商,科学研判天气变化和雨情汛情发展态势,滚动预测预报,运用手机短信和微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面对干支流洪峰多重叠加的严峻形势,市防指利用5.66万处各类工程,科学拦蓄雨洪、削峰错峰;一批专家和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险情隐患共140余起。

在历年水旱灾害防御过程中,各级水利部门尽责履职,用科学高效的指挥,在监测预警、水库调度、物资保障、查灾核灾、抢险救灾、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有效抗击了2017年严重暴雨洪涝,抵御了2018年罕见干旱,夺取了2019年特大暴雨洪灾的胜利。

与时间赛跑,与灾难抗争,同样离不开健全的责任体系。近年来,全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防灾减灾理念,建立“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和险工险段、乡镇领导包水库堤防”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实现防汛抗旱责任从市到村、由点到面的全覆盖。

针对水库点多面广的特点,我市还建立防汛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体系”,实现从责任缺位到“点对点”定位的转变,每年汛期来临前,这批责任人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群众监督。

以防为主

提前预警

——精准指导水旱灾害防御

河流超警,山洪暴发,台风来袭,干旱持续,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政府部门、水利部门的决策力、组织力和执行力。

在市水利局防汛抗旱系统上,株洲降水实况图、多日累积降雨量综合分析图以不同等级颜色清晰标注,主要江河、大型水库一旦超警立刻显示,各处水文站点实时动态数据近在眼前,数值精细化雨量预报、各断面洪水过程预报、大中型水库入库洪水预报、干旱预测预报成果等信息一目了然。

早在2010年以来,我市抢抓国家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这一机遇,建成了覆盖各县市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实现了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设施全覆盖,为群众转移避险提供了有力指导。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大中型水利工程为骨干,山塘、河坝及其他小型水利为基础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对防御旱涝灾害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制定了江河和964座水库的用水调度方案,算精算细水账,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无灾作有灾准备、小灾作大灾准备”。每年4月至9月,是我市的防汛重点时段,每年,市政府都与各县(市)区签订了《防汛抗旱责任状》,并派出检查组对各县(市)区开展了全面细致的汛前检查。

每当汛期到来,各级防汛责任人都要集中力量应对,确保万无一失。市洪灾预测系统及时收集水情,数据及时传至软件平台,再通过连接的预警系统发出预警;防汛部门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及时群发天气预报、防汛指令;一旦发生险情,积极组织抢救。

在酒埠江灌区,从2014年起,一个个“农民用水协会”相继诞生,会长和水管员等由用水户民主选举产生,负责分配用水、养护水利设施等。各协会制定的分水计划表,将用水时间错开,按照“由远至近、分片供应,先少后多、灵活调度”的原则,轮流进行灌溉。

2018年特大干旱期间,当地召开“分水圆桌会议”,明确“双季稻田成为灌溉重点、单季稻田则减少分水”,并通过微信群告知村民。自用水协会成立以来,没有一户村民的水稻因分水不均而受灾,也没有引发任何饮水矛盾,灌区水利设施的完好率已由过去的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90%左右。

最大限度保证干旱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近年来我市还实行“一把锄头放水”制度,采取控制用水、轮流放水、交叉放水等措施,确保把每一滴水用到最有需要的地方。

应对水旱灾害,还要在预警体系上下功夫。70年来,我市的预警信息传递经历了从有线过渡到无线,再过渡到互联网,现在又运用卫星气象云图预警预报,基本建成5县市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市级防汛指挥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异地视频的互联互通。

无论是特大洪水,还是“碧利斯”“圣帕”等超强台风,以及严重的夏伏旱,我市都实现了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预防为先”的防灾减灾体系在与水旱灾害较量中频频胜出,株洲百姓安居乐业。

酒埠江水库。

水利技术员勘察险情。

2019-12-31

00:00:00:0149455502——株洲水利70年跨越发展纪实之水旱灾害防御篇/enpproperty-->2019-12-31

00:00:00:014945550c1494555.html2——株洲水利70年跨越发展纪实之水旱灾害防御篇/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