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警惕披着区块链“马甲”的金融诈骗“重出江湖”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核心阅读】

“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XX币躺着也能赚大钱”“矿机一响,黄金万两”……早在2017年,国内虚拟货币交易和相关交易所就被监管叫停,但“新华视点”记者发现,随着近期国家明确提出对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一些不法分子趁机浑水摸鱼,推出各种所谓“币”“链”类高收益科技投资项目,大肆进行传销、非法集资活动。

1

“炒币群”“挖矿群”再度活跃,

传销组织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拉人头行骗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网络上的“炒币群”“挖矿群”在沉寂两年后重新活跃起来,关于虚拟货币行情和交易的讨论火热。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区块链旗号推广宣传虚拟货币、资金盘,将区块链技术等同于虚拟货币,甚至出现“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政策已过时”等言论,有的用“链”“挖矿”“IMO”“STO”等花样翻新的名目,披着区块链的“马甲”开展非法金融活动。

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有各种传销组织打着区块链的旗号大肆行骗。他们伪装成区块链科技公司,以所谓区块链投资专家的名义到处开免费培训班,拉人头煽动公众抓住所谓的投资机会。行骗手法和保健品传销如出一辙,多数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对区块链和监管政策了解不深,很容易掉入陷阱。

目前,上海、北京、广东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措施,对虚拟货币交易场所进行摸排整治。

事实上,早在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叫停虚拟货币的直接交易,对虚拟货币交易场所进行清理整顿。此后,国内的虚拟货币大型交易所转入地下运作,将经营主体或服务器迁至境外。严厉监管下,虚拟货币交易暂时低迷。

2019年10月,中央肯定了区块链技术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相关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一度降温的非法发币活动借机“死灰复燃”。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毛洪亮告诉记者,近期传销、资金盘等不法活动利用区块链概念和发行虚拟货币进行包装,本身与区块链技术无关,涉及资金多,危害严重。

2

揭秘诈骗活动三大套路:挖矿、游戏、发币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诈骗活动以区块链技术包装迷惑投资者。

——以区块链挖矿、兑币为名诈骗。河南郑州警方近期通报了一起涉案金额13.6亿元、受害群众7000多人的骗局。

诈骗团伙嫌疑人高某成立河南链鑫科技有限公司、AT交易所等多家公司,将购买的硬盘、主板、机箱贴标拼装成所谓的“矿机”,对客户谎称:购买投资“矿机”就可通过挖币、兑换、交易等方式获得高额回报。但当客户高额购买其“矿机”投资后,该公司又以交易平台被黑客攻击为由,冻结客户兑换的数字货币,通过后台操作阻止客户提现,非法占有客户资金。

——打着区块链游戏的名义诈骗。上海浦东网警发布了一起区块链养宠物的资金盘诈骗案。该项目许诺客户养虚拟猪15天后平台收购,就能有28%的收益。但实际上,所有交易都由平台人员操控,甚至赤裸裸地把参与者称作“韭菜”,最后公司卷款跑路。

——以区块链名义发行“空气币”“传销币”。一些交易平台为吸引用户流量和资金,提升交易规模,推出了“交易即挖矿”“平台币”“交易平台融资IEO”等新玩法,部分平台甚至上线“共振币”等涉嫌传销、资金盘的虚拟货币。

“很多项目本身与区块链无关,只是利用区块链概念从事传销、资金盘等不法活动。”毛洪亮表示。

3

监管部门提醒投资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近期,上海监管部门特别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不要将区块链技术和虚拟货币混同,虚拟货币发行融资与交易存在多重风险,包括虚假资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投资炒作风险等,投资者应增强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2019年以来,相关部门先后处置境内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200余家,关闭相关支付账户1万余个,关闭微信营销小程序及公众号近300个。

一位虚拟货币交易所创始人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服务器架设在境外的中小虚拟货币交易所,主要客户都是国内投资者。”

记者看到,在虚拟货币信息汇总平台“非小号”上,目前收录的活跃虚拟货币交易市场约500家,还有很多小型交易所没被收录。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相关负责人郑玉山表示,当前监管风向标是规范、净化区块链技术发展环境,清理防范民间炒币、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保障真正的区块链技术安全有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副处长程宇表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区块链项目的名义诈骗、搞资金盘,造成了社会对区块链技术的负面认知,阻碍了技术与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强化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相关链接

区块链技术有待成熟

金融领域应用需稳妥推进

数字加密货币依托区块链技术而生,但区块链技术并不等于炒作虚拟货币。业内专家表示,要高度重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让其在解决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上切实发挥作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由于技术本身的特点,区块链在金融资产交易中的登记注册、支付结算、交换传递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在金融领域逐步开始应用。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等部分业务场景中,区块链已开始从概念验证逐步迈向业务实践。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仍处于早期阶段,部分应用落地仍面临难题,需要稳妥推进。

首先,数据在“上链”前真实性难以保证。“区块链能够确保信息真实,但那只是在‘上链’以后。”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赵鹞认为,大量区块链数据的真实性,还得依靠中心化的可信第三方信息中介来验真。

其次,区块链运行效率较低。专家指出,目前各国在大额和小额清算领域已有比较高效的制度安排,区块链的运行效率反而不适应一些高频的支付场景。现在比特币每秒最多支持7笔交易,相较于“双十一”跨机构支付每秒超7.15万笔的交易峰值而言,实在难以满足支付需求。

此外,区块链应用仍然存在安全稳定、隐私保护、责任认定、合规风险等多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底层技术发展还有待成熟。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要加强区块链技术规范和引导,引导区块链技术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推升协同效率、建立可信体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新华社上海12月4日电

2019-12-05

00:00:00:0“炒币”“挖矿”再度火爆149212502警惕披着区块链“马甲”的金融诈骗“重出江湖”/enpproperty-->2019-12-05

00:00:00:0“炒币”“挖矿”再度火爆14921250c1492125.html2警惕披着区块链“马甲”的金融诈骗“重出江湖”/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