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株洲市文联文艺大讲堂、株洲九畹书院邀请,本社资深新闻人、文化学者佘意明就株洲历史文化、湖湘文化的演变做了两场讲座。株洲发布在线直播,最高峰时5千多人收看。本版整理刊发其讲座中与株洲文化相关的内容,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株洲文脉”。
山有山脉,水有水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地方文化生命的演化与基因延续。株洲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条支脉,经历了楚文化的兴衰、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进入与演变、宋代理学的兴起、明清江西耕读文化的进入与演变等几个阶段。
株洲文脉有三个高峰:六朝开始,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朝廷推进教化,到唐末株洲在科举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进士。宋代,湖湘学派兴起,城乡书院发展很快,株洲出现了吴猎、凌登龙等在湖南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明清时期,受江西耕读文化的影响,株洲文化走向高峰,出现了李东阳、罗典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株洲文化的历史源头与发展
湘东地区是湖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湖南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株洲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甚至更远,但如果从有文字算起,株洲的文化源头是楚文化。在楚国统治之前,株洲居住的三苗人、扬越人,他们还没有文字。
中国南方的文化是随着北方人不断南下被儒家文化同化的。
楚国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诸侯国,因南方山地较多,水泽遍布,影响了文化的交流。楚文化自成体系,与我们熟知的北方中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浪漫主义文化,道家文化、巫文化在楚地比较有市场。楚文化与越文化有近亲关系的,在语言风格上有点类似。
楚国时期,株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名人是老莱子,他也是湖南第一个历史文化名人,死后埋在今天的株洲荷塘区。
老莱子是历史上有名的道家思想家,主张清贫乐道,退隐山林。楚惠王曾经邀请他出来做官,老莱子在老婆的教育下逃跑了,最后来到了株洲。老莱子还是二十四孝之一,他戏彩娱亲的故事流传千古。
此外,屈原流浪湖南18年,传说到过株洲石峰区霞湾一带,他的第五个女儿死后葬在当地。他的《楚辞》中哪些作品在株洲所写无法考证。
六朝到唐时株洲文化出现了小高峰
东汉末年以前,株洲土著还是蛮人,他们参与了东汉末的那场农民起义。孙坚当长沙太守的时候,对起义的当地人展开镇压。土著大多跑到湘西、湘南等偏远的山区去了,北方汉族移民填补了空缺。
孙权时期,株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公元215年,孙权设立了建宁县,县治在今天株洲的合泰大街、东湖公园一带。
三国开始,株洲逐渐融入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明,佛教文化、玄学文化也开始对株洲进行渗透。传说株洲资福寺、空灵寺、龙山寺等最早建于梁武帝时期,而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道学家陶弘景据传就曾到当时的建宁隐居过,今芦淞区古大桥还有宰相屋场的地名。
六朝时期,相当多的文化人在株洲封侯做官,吴国丞相顾雍、南朝文化名人江淹都封过醴陵侯。他们不一定到醴陵常住,但文化的影响还是存在的。成语“江郎才尽”中的“江郎”说的是南朝的江淹。江淹是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六岁能诗,现存辞赋28篇。他特别善于写“悲情”作品,如《恨赋》、《别赋》等。江淹后来官当得越来越大,没有心思再去钻研写文章了,人们讥讽他“才尽”了。
经过长期的教化,株洲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虽然在中原、江浙一带人的眼里,湖南还被认为是一块文化沙漠,但了到了唐朝时期,株洲人毕竟也可以在科举上展露头角。公元901年,69岁高龄的茶陵人陈光问参加了尚书省的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成为株洲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宋代株洲文化出现一个高峰
宋代经济发展很快,理学兴起,湖湘学派应运而生,这也是湖南历史上第一个主流学术流派。
宋代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父子不仅在湘潭办了书院教学,而且还在当时的株洲镇上开了一家以他们家的姓命名的酒店,朱熹、胡铨来株洲的时候,就住在这家酒店。那时,大量的株洲学子跟着张栻、胡宏学习。醴陵人吴猎是张栻的学生,是湖湘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被誉为“一时之英才”,在政治、经济、军事、理学各方面都有所创建。吴猎主张北伐,在战争中显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湖湘先贤的大义凛然之气。
继吴猎后,株洲又产生了学问大家兼教育家凌登龙。他是岳麓书院任期最长的山长,着力提倡湖湘学统,让朱熹、张栻学说回归岳麓书院。他在担任山长之前,曾在仙庾岭一带结庐授徒,当地向他求学的人数以百计。
宋朝时期,鼓励知识分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革科举,一是扩招,给更多的读书人提供机会,二是科举直接与当官挂钩,由此带来了各地民间兴建书院之风。那时,株洲学子除了去岳麓书院学习外,也就近在本地读书。炎陵县的洣泉书院、茶陵洣江书院等都是当时创办的。湘潭人钟震还在朱亭龙潭湾办起了主一书院,传承朱熹、张栻的理学文化。主一书院在清嘉庆年间,扩建成龙潭书院。
明清时期株洲文化出现另一个高峰
株洲的文脉,千年绵延不绝,到明清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巨峰,产生了李东阳、罗典两位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明清株洲的文化受江西文化影响比较深。元朝末年和清朝初年,株洲一带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屠杀。为了填补人口空缺,政府迁徙江西人来湖南。
江西人的耕读意识浓厚。江西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促进了株洲传统儒家文化的发展。明朝株洲民间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读书励志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易奎。他家里很穷,父亲死得早。1504年,易奎已经28岁,母亲有病,瞒着儿子,硬是催促他到武昌参加举人考试。等到易奎考完返家,母亲已病得不省人事,嘴里衔着一根灯芯。易奎伤心落泪,赶紧放下行头,找来一点糯米磨碎,放糖,蒸成洁白柔润的糕点,再把它切成灯芯模样喂给母亲。母亲又活过来了。不久,喜报传来,易奎考取了举人,母亲的病也好了。易奎一下子成了乡邻的模范人物。后来,灯芯糕传到湘潭县城,成了名贵食品。
明朝株洲进士中,最有名的是李东阳。李东阳祖籍茶陵,本人出生在南京,15岁考中举人,17岁考取进士,官居明朝宰相。李东阳文学成就很大,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其诗文典雅工丽,主张学古,反对模仿。“茶陵诗派”被写进了中国文学史。
我们经常谈论湖湘文化,遗憾的是,在清代之前,湖湘文化在历史上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第一个将湖湘文化推向历史高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则是株洲人罗典。
罗典是株洲天元区马家河人,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学政等官,晚年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培养了大量学生,清代湖南状元、衡阳人彭浚就是他的学生。自罗典之后,湖南出现了一个人才井喷现象。
2019-07-26
00:00:00:0编者按148031202寻找历史记忆
解读株洲文脉
佘意明/enpproperty-->2019-07-26
00:00:00:0编者按14803120c1480312.html2寻找历史记忆
解读株洲文脉
佘意明/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