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医道承仁爱康复济苍生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文/刘琼

谭盼盼

供图/省直中医院

培养人才

积蓄发展内动力

《黄帝内经》中记载:“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出院不是治疗的终止,康复医学贯穿于疾病防治的全过程。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医针灸临科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省直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在该院院长、学科带头人徐伟辉主任医师的引领下,立足学科优势,细化专科专病治疗,完善人才梯队,优化服务质量,不仅铸就了优势学科链的发展基石,也为众多患者点亮了生命之光。

去年10月20日至22日,湖南省首届中医药职业技能竞赛暨推拿技能大赛在长沙举行,来自全省14个市州和4家省直中医医院的72支代表队共计216名队员参赛。对于全省的中医而言,这是一次高手间的“过招”。

双脚与肩同宽,身形如桩,屏气凝神,将力集中于手,双手贴于“患处”,轻轻揉动……凭借一套自然流畅的动作,来自省直中医院康复科的针灸推拿医师刘俊乐一举夺魁。

刘俊乐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针灸康复科一直坚持的“人才兴科”战略。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针灸康复科选派骨干到国内外的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此外,科室还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技术比武、疑难病例讨论等,一支充满生气、活力和潜力的中医人才发展梯队渐渐形成。目前,该科室拥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15人,硕士生导师2人,康复治疗师18人。

完善管理

优化服务质量

“这真是个奇迹,多亏了你们。”3年前,在省直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看着昏迷已久的父亲苏醒了过来,周女士直言不可思议。

周嗲嗲已92岁高龄,2016年5月1日,老人因头部外伤、多发肋骨骨折等导致昏迷,之后在神经外科治疗了一个月。虽然各项指征有所好转,可他依然昏迷不醒。随后,老人被转入省直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治疗。

如何将这个家庭从绝望的泥沼中拉出来?康复科病区主任唐森带着医护人员开始为老人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由于老人存在肺部感染的症状,这对医护人员的护理要求更为严苛。

“患者在做康复理疗时,有治疗师及护士全程提供跟踪服务,患者一旦有不适,医生就会第一时间处理。”唐森说,正是这种精细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让周嗲嗲恢复神速。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老人最终醒了过来,还恢复了自主吞咽功能。

而这只是省直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提升服务质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科室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实行康复量表管理,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外,该科室还加强了护患沟通、康复知识宣教、患者病房康复的督导等,让护理工作模式由被动变主动,让护理服务充满人情味。

康复科主任唐森正在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立足优势

创新治疗方法

医生柔和精巧、规范娴熟地给患者做着推拿手法,然后再手持银针和棉球,在患者的穴位上一擦、一扎、提插捻转,动作好似行云流水……这样的场景,在省直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在那里,每天前来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

“去年,我们收治的患者超过2000人次,经常是一床难求。”徐院长介绍,针灸康复科是该院传统的优势学科,也是一张享誉省内外的特色专科名片。早在上世纪60年代,该院便成立了针灸推拿专科,成为全市最早开设此科室的医院。此后的几十年,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团队经过不断临床的实践,逐步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医院独特的针灸推拿康复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方法,即针灸、推拿、牵引、复位、理疗为一体的“五步疗法”,并先后总结制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脑梗塞、运动功能障碍等临床常见疾病的特色诊疗技术与方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针灸推拿技术已不能满足疾病的复杂多样性和群众越来越高的医疗需求。

如何保持该学科的优势地位?省直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不断传承与创新,立足重点专科建设,在传统针灸方法为主治疗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治疗手段,开展了石氏中风单元疗法、靳三针、小针刀、浮针、平衡针、火针、热敏灸等多种针灸康复特色治疗方法。

由于起步早、发展好、队伍强,如今,省直中医院的针灸康复科已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医针灸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适宜技术省级及县级师资培训班临床培训基地、湖南省中医区域诊疗中心建设项目、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颈肩腰腿痛重点研究室等专业及荣誉授牌。

专业细化

实现专病专治

针灸科主任罗湘筠正在对患者进行颈椎病的调治。

“多亏了你们,解了我的大难题,我的腰椎病很多年没复发了。”8月7日,在省直中医院针灸科,50岁的霍师傅欣喜地说道。

今年57岁的霍师傅是某单位的职工,7年前,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麻木,生活受到巨大影响。由于病情严重,他四处求医,可医生都建议其进行手术。然而,霍师傅却想选择保守治疗。在亲友的推荐下,他慕名来到了省直中医院针灸科。

如何帮助患者排忧解难?针灸科主任罗湘筠介绍,为解决这一难题,她带领针灸疼痛康复组的成员为霍师傅进行了多次会诊。一番精准评估后,他们决定先对其用针灸推拿技术与方法,再利用脊柱回本治疗仪辅助治疗。经过20余天的诊治,霍师傅的症状消失了。

“我们细化专业就是为了实行专病专治,让患者能够享受更加精准专业的服务。”

徐伟辉介绍,如今,针灸康复科已经形成了运动疼痛康复组、神经康复组、儿童康复组、骨伤康复组、盆底康复组五个亚专科。此外,该院还将中医针灸推拿技术融入全院各个临床科室,做大做强中医特色品牌,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

生命相托,分秒必争

文/刘琼

谭盼盼

狠练“内功”

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当急救车呼啸而至,停在医院门口,早有医护人员快步上前,将担架抬进急诊科,观察患者病情后,立即抢救……这样的场景每天在省直中医院急诊科上演。

急人所急,救人于危。完善机制、健全设备、狠练“内功”、热心公益……作为湖南省中医急诊区域诊疗中心,近年来,省直中医院急诊科全力打造技术力量过硬、应急反应迅速、仪器设备先进的专业急救队伍,为患者开辟了一条生命急救的“绿色通道”。

去年9月13日至15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广东省中医院承办的第三届“瑞医杯”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医师急救技能竞赛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支青年急救队伍参加竞赛。此次竞赛包含理论考核、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术、针灸急救等技能操作、高级模拟人复苏及标准病人情景模拟考核,覆盖中西结合及急危重症急救等各个方面。最终,省直中医院急诊科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荣获团体一等奖。

该院急诊团队为何能在全国大赛中拔得头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与我们平日里狠练‘内功’有关。”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声亮介绍,为了提升科室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该院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不仅将国内顶尖的专家“请进来”指导,还将医护人员“输出去”培训。

目前,该科室已有20名医护人员参加了美国心脏协会举办的初高级生命支持培训(AHA-BLS/ACLS)并获得合格证,4名医师参加美国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ITLS)并获得合格证,4名医师获得全国重症医学资质考核合格证。此外,该科室还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完善机制

让急救体系顺畅

急救,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贵在绿色通道顺畅,急救体系完备。

“只要患者有1%的希望,我们就必须尽100%的努力。”这是省直中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7年10月16日,一名身形消瘦的老人蜷缩在芦淞区金轮大厦墙角。老人衣着邋遢,整日未挪动身子,无法与人交流,只有眼珠时不时转动。察觉老人有些异常后,附近的好心商户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省直中医院急诊科医生付丰平与同事立即赶往现场。

“老人入院时无自主意识,右侧手脚无法活动。”付丰平回忆,经检查,老人为突发脑梗塞,危在旦夕。但问题是,该患者无任何身份信息,也没有带手机,无法联系上家属。

“启动绿色通道,先救人。”急诊科一边将情况汇报给医院领导,一边与死神赛跑。经过近10个小时的抢救,老人终于脱险了。

而这只是该院急诊科完善机制的一个缩影。作为省内中医医院最大的急救中心,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实行24小时电话畅通、无节假日运行,使急救服务有了全方位的保障。数据显示,去年,该科室年接诊7万余人次,年抢救6000余人次。近年来,省直中医院急诊科对医疗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实行院前急救(含移动ICU)、院内救治(含诊区、抢救区)、急诊病房(含留观病房、EICU)的一体化的急救模式。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五大中心建设,打通急诊绿色通道的最后一层壁垒(现已建成中国胸痛中心),特别是随着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在2018年投入使用以来,急诊科从单纯抢救向危重症一体化救治转变,急诊能力建设跨入3.0时代。

急诊科医生正在对患者进行救治。

热心公益

用生命“呼唤”生命

“叔叔,我能来试试吗?”

“你这个姿势不对,我们应该跪在病人的身侧,手臂要绷直加紧,按压的位置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这是省直中医院急诊科举办的“生命的呼唤”进校园活动时的一个场景。兴致高昂、一丝不苟,是孩子们在这堂生命课里的“共同表情”。

“据统计,目前,我国掌握急救技能的人群仅2%,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比例。”省直中医院急诊科总住院医师蒋祺介绍,在国内,人们在碰到他人急性病发作或意外创伤时,往往只想到“送”,而忽略“救”,结果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如果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紧急救护,可极大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

如何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掌握急救技能?2017年,省直中医院急诊科发起了以“生命的呼唤”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医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群体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只要有活动,讲师们即使是出晚班也会精神抖擞地提着模型就上车。针对职业不同,他们培训的内容也会相应改变。

两年来,该科室已累计培训600多场,共计一万余人次,该活动已成为株洲一块响亮的公益品牌。

健全设备

在全市率先引进移动ICU

过去,危重病人送医或在转院过程中,运送是最薄弱的环节,这使得一些病人失去了更好的治疗机会。为突破这一薄弱环节,2016年10月,省直中医院率先引进了2辆“移动ICU”救护车。

“这辆救护车配备了多功能除颤仪、心肺复苏机、心电监护仪、转运呼吸机、便携式电动吸引器等先进仪器,车上随时可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等紧急有创操作。”省直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黄磊介绍,如此一来,可最大限度地缩短抢救时间,为患者的安全上了一道“保险”。

2017年10月17日上午10点,覃师傅因胸痛到茶陵县中医院看病,在排队挂号时突然昏迷倒地。医护人员立即将他送至急诊科进行抢救,此时,他已面色青紫,心跳、呼吸停止了。情况危急,医务人员立即为他进行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10点9分,覃师傅恢复了心跳,却仍处于昏迷状态。经心电图检查,覃师傅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必须马上转往上级医院救治。

接到对方的求助后,省直中医院急诊科立即调派移动ICU团队前往茶陵,将患者成功转院。最终,该患者转危为安。

据统计,从投入使用至今,移动ICU救护车的总行程已超过15万公里,成功转运500多例危急重症患者,那些患者的后期救治成功率达90%以上。

事实上,除了拥有移动ICU救护车,该科室还拥有先进的设备: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转运呼吸机、心肺复苏机、快速床旁生化分析仪、洗胃机等。

急诊科医护人员正在接诊患者。

2019-08-19

00:00:00:0——省直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发展纪实14825250http://zzrb.zhuzhouwang.com/content/201908/19/c1482525.html2医道承仁爱

康复济苍生/enpproperty-->2019-08-19

00:00:00:0——省直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发展纪实14825250c1482525.html2医道承仁爱

康复济苍生/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