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退休】
许多人怕退休,特别是快到60岁的人,常常谈“退”色变,但是淡泊名利的人,才不怕退休。
其实,退休是一道恬静的风景线。没有下岗的风险,没有繁重任务的压力,没有琐事的缠身,没有无端的指责,没有无奈的应酬。
退休了,你可以站在阳台上心平如镜地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眺望远处高山绿水、心旷神怡。可以到公园晨练,听鸟鸣伴奏,打打太极拳,唱唱京剧,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可以潜心练书法,夜深人静时,与心爱的书法相依为伴。
退休了,你有时间梳理以前的作品,推敲润色,注进时代精神,分门别类地将回忆录、诗歌、散文、小说自费出版,或送亲朋好友,或孤芳自赏。
退休了,牵着老伴的手和老朋友一起去旅游,观赏祖国大好河山。可以栽花种草,让居室四季常青,鲜花不断香满堂……这样就会使你感到退休也有享受,也有收获。
退休后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还可以继续参与到社会事业中去,在关心下一代志愿者队伍中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出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时光匆匆】
时光确实匆匆啊!屈指一数,自己手指间也已流走了两万多个日夜。
蓦然回首,一个个曾相识的人,一件件曾经历的事,都渐渐湮没在时光的流沙之中,最终消失在记忆的深处。
有本书,叫《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女士在书中说:“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流泪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
是啊,往事并不如烟。
并非所有的往事都会轻易消散,总有一些往事——自己亲力亲为的往事,挥之不去,渐渐地在心中沉淀下来,永远萦绕在心灵的深处,并随着时光的打磨,越发具体、越发清晰、历历入心;还不时翻腾上来,撩拨着你的情绪,拷问着你的灵魂。
诚然,如我等凡夫俗子,每日所为,无非生计,每日交往,莫非布衣,既没有什么伟大光荣的家史与背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和作为。但我们也曾生活在历史中,也书写过历史的一部分。
记得《三国演义》中刘备“髀肉复生,不禁潸然流涕”,“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也。”
【老年少心】
对古人来说,人生七十算是“古稀”,可现今的人却认为,高龄从七十才开始。
这样达到“无老境界”的老人,姑且叫“不老派”。当然岁月不饶人,人人皆会老,但是我们却可以让“心”不老,保持一个年少的心态。
人的年纪不是“老”的绝对标准,它是可以由心态来调节的,可以由自身来调控。我把这有效的调控归纳为“四动”:身体要活动,脑子要开动,朋友要走动,资金要流动(当然是指经济不太困难的情况下)。“三找”:找快乐、找朋友、找工作。
我已达“古稀”之年了,仍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充实,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也许就是这种想法与信念支撑了我,所以我很少去想自己的年龄,我读书写文,既怡情养性,又利已益人,我称之为“老年文章,少年心境”。
有人问我,你还这么玩命地苦读、苦写,到底为啥?我笑笑说,辛劳了一年的农民,终于盼到了收获的季节,望着眼前丰收的景象,能不挥镰洒汗吗?
【写好后记】
有人说,人生如书,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是序言,少年时的无忧无虑是诗歌,青年时的不知天高地厚是抒情散文,中年时的疲于奔命是报告文学,老年时的细细品味是后记。仔细品来,耐人寻味。
其实,老年“后记”并不好写。因为,人生并不像做某一件事那样有计划、有目标,人生事先没有草稿,往往是边走边看边做,常常是做过之后,方知对错。错了,又不能像写文章那样可以反复修改。因此,到了老年,才知除了人来到世间的第一声啼哭自己无法控制之外,无论写“诗歌”,写“抒情散文”,写“报告文学”,还是写论文都该一字一句认真写好。而知道该认真写好时,那些诗文等已经成篇,无法更改。这样,你只能参照已写好的诗文,去写一篇切合实际,不加粉饰的“后记”。但无论前边的“诗文”写得如何,写“后记”虽短,却是作者最成熟、最清醒的时候,这时候的“文字”应有些许特色和意韵,甚至跳出几个精彩的语句来。
写好人生“后记”,珍惜晚年的每一天。
2019-08-16
00:00:00:0李时雄■原载茶陵《南浦潮》148227802退休感悟/enpproperty-->2019-08-16
00:00:00:0李时雄■原载茶陵《南浦潮》14822780c1482278.html2退休感悟/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