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湘彦
大型现代湘剧《云阳壮歌》日前在茶陵县云阳演艺中心(前身为茶陵县湘剧团)公演,这部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舞台剧项目,虽然不是写的当代英雄模范,也不是歌颂的先进人物典型,然而,当全剧落幕时,观众都知道了,这就是完完全全描写身边普通民众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他们的心愿、心情、心声,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的一出戏演出的。他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着自己对这部剧的喜爱,表达着对剧中人物善良人性的传扬,更是表达着对茶陵这片红色热土的敬意。
突破
唱罢十送红军,可知老区往事
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相信大家都如数家珍,一系列文艺作品也将长征的故事不断传诵至千家万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十送红军》,尽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但也写出了老区人民惜别红军的过往。
然而,关于与红军惜别的老区人民,以及红军家属的故事,却成为一个空白。创作有空白,空白就需要填补。大型现代湘剧《云阳壮歌》恰恰填补了这一个空白;可谓是以个体的“微型叙事”指向革命的“宏大叙事”。
该剧的时间节点定格在1950年,湖南和平解放和湘西剿匪之后;它选择了昔日红军战士回归故乡的场景,用平实的笔墨,刻画出了老区人民包括红军家属这群人,他们用血与火、爱与愁来浇灌红军离开这十五年的往事。
透过历史的眼眸,眺望那十五年的光阴,显然只是弹指一挥间;站在时光的肩膀,回望那十五年的历程,却是多么的曲折艰难。《云阳壮歌》上写重大事件,下说百姓生活,披露了时代大背景下那群人的生存状态。该剧真正让观众领悟到了,革命精神永在民间。
该剧发生的地点湖南茶陵,是中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诞生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征战、力挽狂澜。
了解茶陵这段革命历史,就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型现代湘剧《云阳壮歌》选择了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方式,刻画出玉姑这样一个形象:刚刚十送红军,立刻白匪进村;刚刚惜别爱人,立刻逃难离家;刚刚怀上孩子,立刻面临灾祸……谁来保护她?是同样是红军家属的霞姑、是把红军当作自家人的铁保。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有千千万万个秋林、春牛冲锋在前,也有千千万万的玉姑、铁保、霞姑守护家园。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才会一次次从胜利走向胜利,伟大的祖国才会一天天用辉煌铸就辉煌。
于观众而言,对历史的重温与缅怀也就是对时风的匡正。在一个娱乐泛化、历史虚无主义时有泛起的当下,一台大型湘剧能够唤起观众对红色基因、红色茶陵的纪念与传承,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观众,特别是年青一代的观众珍惜当前生活的美好可贵,这无疑使该剧的整体格局和创作意义上升了一个高度。
所谓壮歌,不外如此。
坚守
人心与人性,常情中绽放温暖
玉姑怎么活下来的?千难万险的十五年,没有太多交代。万水千山只等闲,不用太过矫情。此处,可以套用一句话——“解放啦!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虽然村里的人不理解玉姑为什么又找了男人,虽然背后总有人嚼舌根。但玉姑没辩解、救她的铁保也不分辨。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切事实在剧情快结束的时候水落石出。玉姑、春牛、铁保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关系,而这个看似三角的恋情却无关太多爱恨离愁,只关乎对于坚守的定义。情义之间,选择不是唯一,但坚守便成为唯一。
这恰恰也是老区人民,在十送红军之后的坚守,是一颗闪闪的红星,在等待着满山开遍映山红的到来;这恰恰是一代红军家属,在惜别丈夫、守望在家乡、含辛茹苦的抚养着革命后代,所承受、所承担、所承接的一切。
通常,关乎此类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艺术创作,往往仅限于对这种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的歌颂便浅尝辄止。而大型现代湘剧《云阳壮歌》不仅讴歌了茶陵人民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忍辱负重、前赴后继的壮举;而且把艺术表现的视野拓宽到了普通民众广阔的生活背景,触及为战争苦难所波及的那群人,包括红军家属们的情感世界。
战争或许可以暂时毁灭自然之美。但是,爱情之美、人性之美,是无论怎样轰轰烈烈的战争都无法消亡的。当硝烟散去尘埃落定之后,普通民众对幸福的追求、对美的渴望,依然天长地久。
剧中主要人物形象那份最真实和真挚的感情深深打动着观众,包括云阳山下那群普通老百姓的爱恨情仇,使得《云阳壮歌》整部剧情是生活化、人性化、通俗化的,十分贴近观众的审美心理,较之一味政治化、英雄化的革命故事,更容易唤起观众的共鸣。
霞姑苦苦守候的十五年,即使眼睛已经瞎了,却依然为心上人一针一线做着鞋子,在家中盼着秋林回家。这是一种催人泪下的爱情。
铁保守着护着照顾着玉姑十五年。待春牛一回,便自愿离开,也不让她为难。这是一种甘于奉献的大爱情怀。
而春牛,尊重玉姑的选择,大方祝福着铁保和玉姑,这样一种爱情则更让观众心疼不已。
霞姑、铁保、春牛、玉姑四个人物的最终选择,都可以得到最合理、最合乎人情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无论何种选择,他们其实都选择了为革命奉献一生,为新中国而牺牲一生。这样的选择与牺牲无疑是高尚的,无论具体的选择是什么,都不容藏否。
于是乎,该剧设置安排的一个个选择,就道出了当代戏剧艺术乃至整个文艺创作的一个核心审美理想——平民化和人性化。这不仅是对革命历史题材“高大全”式的英雄化模式的改进,更是对基本艺术创作规律的回归,同时也是对当代审美需求的积极创新。
创新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可以说,该剧是为舞台上关注百姓、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艺术探讨之路。七十年来,国家发展变化,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舞台艺术的万千景象。当《云阳壮歌》将眼光聚焦于革命老区普通民众的人情事理,讲述温暖平凡的生活故事,在情感上巧妙安排,在人性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对人心和人性予以现代性关照,足以彰显出该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这些都是令人钦佩的。
但,该剧书写的平民故事,还是引发了一个大多数观众在离开剧场后仍在讨论的问题: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时代,那样具体的社会环境里,玉姑最终选择了铁保,是否合乎情理?
我以为,既然任何一种选择都无可藏否,是否可以做成AB剧的格局,用现场观众的选择,来决定最终的剧情走向?
既然,已经选择了一种其实在观众内心中难免出现争议的结局,何不做成开放式的结局,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既然,在剧场内不管怎样的选择,都会给一部分观众带来唏嘘,何不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即先用AB剧,顺从大多数观众的选择;再用开放式结尾,采用当下影视剧里常用的彩蛋模式,在剧终之时给出一个想象空间……
或许,这样的方式更能够让观众有绕梁三日的滋味。
2019-09-27
00:00:00:0148604402《十送红军》之后是什么坚守/enpproperty-->2019-09-27
00:00:00:014860440c1486044.html2《十送红军》之后是什么坚守/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