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家,靠山吃山,对大山向来敬畏。如今,世代守着大山的黔西南人,依靠这“磅礴数千里”的大山,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山地旅游的发展,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山里,开民宿,表演民俗,吃起了“大山的饭”;易地扶贫搬迁,从阿妹戚托小镇,到义龙新区,大山里的村民进城成了“新市民”;茶女采茶,菌农采菇,在产业扶贫的助力下,勤劳的阿妹阿哥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的工作。
8月7日至9日,株洲日报记者在参加“脱贫攻坚大决战·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聚焦黔西南”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时,切身感受到了黔西南州把扶贫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全都是石旮旯,走路拖拖拉拉。”这样的“一顶帽子”扣在黔西南人头上已有多年。如今,在络绎不绝的游人印象中,却有了另外一种说法:莽莽万峰林,看似一幅画,读似一首诗。
在国内其他发达地区还在壮士断腕整治污染时,拥有绿水青山的黔西南州,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使其成为该州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万峰林脚下的纳灰村陈尊祥家,只卖最简单的食物——蛋炒饭。但这一碗简单的蛋炒饭,却让陈尊祥早早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山地旅游不仅带来了全国天南海北的客人,连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游客也被吸引过来。纳灰村热闹了起来,陈尊祥也富了起来。平常他家每天能卖两三百碗蛋炒饭,周末和假日甚至能卖上千碗,2018年的收入就是100多万元,纯利润30多万元。
吃上旅游饭的不仅仅只有陈尊祥。村民岑立茂把老屋租给贵州浙江商会改造成民宿,自己在民宿底楼开个小卖部,妻子和女儿都在民宿上班,房租一年三万,小卖部一年收入四五万,早就是小康家庭了。
“以前哪个晓得这大山这么值钱?”纳灰村干部冯子荣告诉记者,“依托旅游这棵‘摇钱树’,大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不仅乡村美了,农民也富了。”
是啊,山还是那些山,只是山下人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些年,改革之风吹来,守着大山受穷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到城市、到沿海谋求更好的生活。近几年,随着山地旅游兴起,他们又陆续回到山里,回到老家,吃起了“大山的饭”。
从兴义纳灰村到贞丰纳孔村,这些撒落在黔西南大山里的美丽村庄、旅游小镇编织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山水长卷。以前守着大山受穷的日子,如今,因为山地旅游,这里的大山变成了致富的宝贝——在万峰林,通过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建设,就有24969人实现了脱贫致富、提前小康。
大山的子孙哟,金山银山抱回家啰
——贵州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大决战纪实
株洲日报记者
万宁
胡乐
谢中良
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
陈剑平
摄
布依族姑娘
搬出大山:民心的乔迁,安心成为“新市民”
“吃愁穿愁睡也愁,脑壳垫个木枕头;包谷壳里过冬夜,火塘坑里烟瞅瞅。”没有万峰林的秀美景色,黔西南的其他山区,要想通过改造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等常规方式来实现脱贫,确实很困难。
经过反复调研,黔西南州决定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把一方水土养不起的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使其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进而实现脱贫致富。
“以前在老家,吃水不方便,靠种地根本不能解决温饱,只能背井离乡去务工,两个孩子去镇里上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路。而现在,住在漂亮的楼房里,自来水通到家里,娃娃读书离得近,看病也方便。这样的日子,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啊!”2016年,黄大江从望谟县乐旺镇懂木村搬迁至义龙新区大龙潭新市民社区。
在大龙潭新市民社区,居住着5435户25269名易地扶贫搬迁户,他们来自望谟县、晴隆县和义龙新区。
易地扶贫搬迁让一些贫困群众既实现了“挪穷窝”,也实现了“拔穷根”。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黔西南州同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和就业扶贫“两业”工作。
在食用菌产业园里,菌农采菇、浇水……依旧一派忙碌景象。2018年初搬迁到居住区后的菇农刘继福,承包了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下来就成为了“十万元户”。
在职业技能培训教室里,近50名新市民正在学习的烹饪技能。48岁的郭玉慧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老师授课时的内容,她信心满满地说,“开一家饭店不成问题”。
社区管委会主任郑亚洲介绍,社区通过东西部协作、坝区建设开发就业岗位、公益性岗位、绣娘计划开发在家就业岗位等方式实现就业8004人,户均就业达到1.7人,以此来实现搬迁后的群众“稳得住”。
有了工作和收入还不够,还要让搬迁后的群众有“归属感”。
针对搬迁户在搬迁之初不愿将户籍迁入安置地的心理,黔西南州创新探索新市民居住证制度,新市民居住证持有人在农村政策福利待遇不变的前提下,还可以就地享受相应政策福利待遇。不仅如此,政府还为“新市民”们探索购买了新市民安居险,享有意外事故、疾病死亡、家庭财产自然灾害及盗抢损失等保额达32万元的多重风险保障。
“新市民”在黔西南是一个热词,围绕这个概念,她正在用自己方式,创造着异地搬迁脱贫的“黔西南奇迹”——“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3.85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黔西南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黔西南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感恩塔。桂松
摄
安龙县蘑菇小镇安置区搬迁户领取新旧房屋对比照。杨兴昌
摄
激活大山:农业的革命,山上开满“金果果”
“今年种了20亩薏仁米,赚3万元没问题。”站在田坎边,兴仁市城北街道丰岩村民宋德远表示,很有信心实现增产增收。
“今年卖茶、种茶,已增收4万多。”望谟县郊纳镇八步村茶农王春望有30余亩茶园,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王春望收入节节高。
行走在盘江两岸的山岭之间、田野之上,薏仁米、茶叶、香蕉、白及、火龙果……入眼所见绿潮涌动,产业欣欣向荣,农民满心欢喜。
今年以来,黔西南州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加快山地特色种植、生态畜禽养殖等八大产业全产业链、全利益链发展,确保产业链延伸到村、项目覆盖到贫困户,带动10万贫困人口增收。
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摒弃传统的农耕习惯,大批农民站立产业革命潮头。
安龙县“一主三辅”主推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产业发展,遍地的大棚已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摇篮。
普安县依托茶叶和长毛兔形成“一红一白”产业格局。
册亨县“糯米蕉”,线上卖得俏,已有香蕉种植专业合作社38个,4600余户群众参与香蕉种植,其中贫困户1860户。
在兴仁,薏仁米产业形成了38种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
……
农业产业革命,大山的树上结出了致富的“金果果”——黔西南成功培育了望谟黑山羊、兴仁薏仁米、晴隆绿茶、顶坛花椒、仓更板栗、册亨茶籽油、普安红茶等12个地理标志著名商标,直接带动4万多人创业就业,有2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
黔西南州兴义市马岭河峡谷。蔡景荣
摄
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湖。陈剑平
摄
新市民新区的幼儿园内,欢快玩耍的孩子们。杨兴昌
摄
图片均有黔西南日报社提供
2019-08-16
00:00:00:0引言148228202守着大山:美丽的经济,养好山水富农家/enpproperty-->2019-08-16
00:00:00:0引言14822820c1482282.html2守着大山:美丽的经济,养好山水富农家/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