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公自湖南全省高等中学一别,距今四十年,追怀丰采,曷胜响往,昔日青松,今成柱石,为国庆幸,欣慰如何,我爱国家,先以致敬……”
这是伯父罗正纬于1951年4月6日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一封旧信,系由堂弟、亦即伯父之子罗学琛于1985年从中央档案馆索得并复印寄来。该信用十行纸、以毛笔字所书,共十四页,约二千五百言,信中所述多系当代中国史上之重大事件和当代风云人物。毛主席收读后当即致函罗迈(即李维汉),嘱其派员探视,此函见《毛泽东书信选集》230页。李维汉派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齐燕铭探视罗正纬的。
尽管离这封信寄出已半个多世纪,寄、收信人,乃至信中所述绝大多数人物均以作古,我亦由当年的青春少年而成一耄耋老者,但信中所述内容倒颇具史料和研究价值,现撰文以记之。
跟毛泽东的师生之谊
罗正纬,字达存,号涵原,湘潭马家河镇人(今属株洲市天元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先后就读于明徳速成师范学校、中路师范、湖南优级师范,因成绩优异,清廷奖给举人加中书科中书衔。民国元年(1912),他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与友人符定一等人在长沙创办湖南省全省高等中学(即今长沙市一中),符定一任首届校长,罗正纬任首届庶务主任。是年,少年毛泽东考入该校就读,形成了符定一、罗正纬同毛泽东的师生关系。毛泽东在这里虽只读半年,但其一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文章惊喜了校园,这篇只有五百余字的作文,其国文教员涤庵(柳潜)的批语却有一百四十余字,说作者的文章“切实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等。少年毛泽东的才智,使符定一、罗正纬两位举人出身的师长称赞不已。
1951年春,罗正纬从马家河去了北京,寄居在保安寺街湘潭会馆,1951年4月6日写信邮寄“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
伯父在信中写道:“……我也自认由旧文化中觉悟到新文化一人,公虽旧友,恐难记忆”,伯父对自己四十年来工作经历分为数项简明陈述,并对有颇多昔日同情之老友成为党的统一战线的民主人士参加新政府的工作甚为称赞。其时,在京的好友王季范、刘劭襄、黎锦熙推荐其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恰符定一为首任文史馆馆长,不意伯父于六月十五日突患脑溢血逝世,未能到任。
慷慨激昂的革命生涯
在这封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件中,伯父在寒暄之后,所述第一项内容便是他与李大钊、黄右昌等协商,以他的国会众议院议员身份作为提案人,连署有法定人数达百余议员的附议,在国会提出了“弹劾曹汝霖的议案”——曹汝霖是亲日的投降派卖国贼,长期任满清和北洋政府的外务副大臣、次长和交通总长等职,是参加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谈判代表。
伯父信中之“二”是叙述有关“华盛顿会议”的问题。华盛顿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或九国会议,是同巴黎和会同性质的会议,开幕之前,伯父与蔡元培等人发起“北京外交联合会”,倡议和参与主持筹备在上海召开的“中华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此“中华全国国民外交大会”的前因后果,已由罗学琛据其父信中的叙述并搜集当年《上海申报》《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晨报》和天津、长沙《大公报》的报道等资料,撰写有《中华全国国民外交大会始末》,发表于1998年第4期的《文史拾遗》上。
伯父的信之“三”,有“北洋军阀张敬尧督湘
湘人群起抗拒”的叙述,在《毛泽东传》中可读到长沙驱张运动较详细的记载。伯父与周勃、刘勉执、王毅、易顺豫等湘籍名士组织旅京驱张委员会于湖南会馆以为响应,迭次质问北洋政府,请其撤职查办及撤职后结束工作,编印《驱逐张敬尧》小册子暴露罪行。此内容在《毛泽东传》中未见述及,而旅京驱张委员会的斗争是驱张运动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信之“四”,则叙在北洋政府之下,伯父因迭次鼓动群众表示反抗,遭徐世昌令军警缉捕,幸有熟警密告远避。伯父是国会议员,社会贤达,时为总统的徐世昌竟欲秘密加害,伯父愤极之余,私函其秘书长吴笈逊质询,事情败露,吴不得不派代表来寓所道歉,谓告知者过也,据称已将纬公之函呈极峰解释误会,奉谕将前令取消。
信之“五”,则叙应冯玉祥等人之邀,撰写《辛亥滦州革命纪实》和《辛亥滦州革命忠烈事略》两书的经历——两书业经冯玉祥及亲历滦州革命的有关当事者审定认可,应视作最具权威的“正史”,书稿也保存在南京官方的前国民政府“国史馆”,即现在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伯父与冯玉祥将军的关系密切,政见相同,他追随冯将军,充当其顾问等,我的父亲罗正溥也由伯父之荐,曾在冯玉祥部所办《革命军日报》任编辑,冯玉祥则兼任《革命军日报》社长。
农民运动的支持者
罗正纬是清末举人,青年时代进入社会以来,从教从政,虽为无党派人士,却一贯站在进步的一方,正义的一方,尤对早期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农民运动报以同情之态度。
在这封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件中,伯父所述之“六”便是对族中两位革命烈士的支持。先是烈士罗哲(1902—1928),“自小学以至进入北京俄文专门学校皆由我一手教之成立”;再是毛主席在第一师范的同学和挚友罗学瓒,赴法勤工俭学的费用便由先伯父资助,在其牺牲后,又资助其子罗立洲成长——罗学瓒为先伯父在族中的侄辈,其子罗立洲,派名传宇,少年时便读私塾,1939年他到位于马家河乡王家坪的石浦小学这新式学堂插班读高小五、六年级,恰我母亲陈石昂在此任教,我的姐姐粲玉和我也在此读初小,立洲便成为我的学长,他的夫人王玉英也是当时的在校同学。
从教从政之外,罗正纬还是民国期间颇有名气的学者,一生著述颇多,《大学广义》《读经问题》等涵源六书和《东西南北集》等楹联著作,都是请于右任先生题写书名并在民国时期出版,现湖南图书馆还有部分收藏。
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
抗日战争胜利后,只经历了短短的一年多的和平时期,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罗正纬极为不满,决定辞职回到故里,息影家山。
回到故乡,伯父用毕生的积蓄在马家河自建了一栋新屋隐居乡间。我父亲原在江西萍乡煤矿局工作,1948年初已随矿局王野白局长调去前南京政府经济部矿业司工作,我父亲与伯父商议后,决计也由我母亲带着我们三姊妹从萍乡迁回家乡,在马家河租了一黄姓业主家的半幢瓦房同伯父家相邻而居。1947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蒋介石政权岌岌可危,最后逃到台湾。我父亲也于1948年秋“告老还乡”辞去在南京的职务回到马家河居住。那时,纬伯的长子学璠是在广东江门海关工作,老二学珪和二嫂何竹成、老三学琬和老四学琛都回到新屋居住。我父亲和伯父虽都离乡各自在外谋事,但从来就最为亲近,政见相同,此回又同住乡间,在没有外人来访时,常聚会在伯父家的堂屋议论时政,议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即将到来,我们堂兄弟姊妹也常能听到伯父和父亲一生的作为和成就,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解放大西南的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伯父和我的父母亲便鼓励和支持我们六个子侄参军参干。
在这封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件最后,先伯父罗正纬还奉上了一首自己写的七律诗,题为“一九五一年元旦
江门海关同志邀游白水带
我作七律一首
并柬章行老
刘劭老
王季范
黎锦熙
张唯一诸同学”。七律云:“清泉漱石响潺潺,竹树婆娑绿未删。佳节倍思今旧雨,高峰环眺远低湾。东南驰骋难回忆,岁月蹉跎老更闲。好是诸贤同努力,我惭扶杖看江山。”
伯父将这首七律也分别写信寄给章士钊、刘鸿烈、王季范、黎锦熙、张唯一诸同学,伯父说:“此我最近思友之深切而意可见也”。
这首七律寓意深刻,诗人对曾经为新中国诞生而共同奋斗的友人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壮丽多娇的江山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伯父的诗作是对中国共产党和领袖毛泽东的颂歌;是对民主革命的先驱和许多社会贤达仁人志士的颂歌。
2019-08-30
00:00:00:0148356202伯父罗正纬致毛主席信中的往事/enpproperty-->2019-08-30
00:00:00:014835620c1483562.html2伯父罗正纬致毛主席信中的往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