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艰苦奋斗、激情创业,锻造了芦淞人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改革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党的领导下,芦淞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科学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政治五位一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金秋九月,正是收获的时节。穿行在芦淞区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是四通八达的路网、宽阔整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热火朝天的工地、人声鼎沸的商场、绿林掩映的河道……一派繁荣景象,更加催人奋进!
1
产业集群加速壮大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今天的芦淞,已由“一五”时期单一的航空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以航空、服饰、新材料为主导的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
70年来,芦淞区依托331厂和608所,大力推动航空产业从军用向军民融合发展转变,基本形成了集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通航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衍生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尤其是近年来,航空产业发展高歌猛进,被列为株洲·中国动力谷重点打造的三大动力产业之一,芦淞担当作为,按照“一体两翼两结合”思路,在这片有着深厚积淀的土地上,每一天都能听见产业拔节的声音——“两机重大专项”落地开工,省内首座通用机场建成运营,涡桨-6发动机成功配装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玉龙”发动机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国家首批、湖南唯一的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2018年,航空城入驻航空类企业达到43家,航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170亿元。
服饰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地摊市场起步,经过近40年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和区域性、国家级、现代化的服饰物流中心,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女裤名城”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围绕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做实做旺白关服饰产业园、大美物流园、洗水工业园、电商产业园和“小巨蛋”品牌发布中心,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展示销售、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2018年,芦淞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芦淞区委五届六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紧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建设新材料产业园,着力推动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华锐、西迪、博欧、神通光电等企业快速成长,逐步发展成为新的产业支撑点,该区正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好、成长速度快、引领作用强的优质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落地、链式发展,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新材料产业生态体系。
芦淞区委书记王建勇指出,将忠实践行“产业强、芦淞强,产业兴、芦淞兴”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
2
现代商贸日趋繁荣
每当夜幕降临,株洲中心广场矗立的一幢幢大厦流光溢彩,勾勒出美丽的城市天际线。
望着眼前的繁华盛景,80岁的陈建炎老人不由心生感慨:“改革开放,沧桑巨变,芦淞大变样。”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时的芦淞和全国一样,曾是一派短缺经济笼罩下暮气沉沉的景象。
在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下,一切慢慢开始改变!
1958年8月1日,株洲百货大楼正式开业,定名为株洲市百货商店;1988年,株百外墙进行了装修,柜台进行了更新,楼层之间安装运转电梯,株百形象日新月异。“买东西,到株百!”株百成了株洲市民的生活供应大仓库。
1997年,“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为株洲首家国有商业股份制企业。
一时间,以株百为中心的中心广场商圈与毗邻的火车站芦淞市场群相呼应,形成了“三湘第一商圈”。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芦淞区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依托中心广场及周边商圈,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信息等业态,打造城市中心商业商务集聚区。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目前,芦淞中心商务区已汇聚了王府井、平和堂、大汉·悦中心等时尚消费热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相继落户于此,商贸发展蒸蒸日上。2018年,该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1.2亿元。
3
人均GDP达到1.9万美元,进入“发达状态”
株洲芦淞机场获“双证”
今年5月,株洲芦淞机场通过军方场址审核意见批复,获批临时起降点改设为通用机场。此前,其为湖南省第一家取得民航中南管理局颁证的A2类通用机场。至此,该机场为全省唯一通过军方、民航审批的“双证”通用机场。
株洲芦淞机场是航空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建设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申请设立临时起降点开始。“通用机场,实际上打通了中小航空发动机、中小航空零部件、通航整机制造、通航运营的全产业链,能吸引企业入驻,有利于株洲在通航产业布局中占得先机。”新芦淞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可为通航企业开展飞行器试飞、发动机试验等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为航空紧急救援、飞行培训等通航运营业务的开展,提供飞行情报服务、空域监视等支持。
获批“双证”,可以获得更好的飞行空域。“作为临时起降点,无法申请更宽的空域。”株洲通用机场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机场的空域范围是以机场为中心半径10千米、高度300米的空域,飞行单位须提前一天申报飞行计划,第二天获批后才能执飞,未来有望机场空域为报告空域,实现即申请即飞,并在机场西南方向申请一块数百平方公里的训练空域。
“全省90%以上的通航运营企业均曾在我们机场孵化,对全省通航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新芦淞集团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通航运营企业取证,注册地必须要有机场,现在航空城有该类型企业7家。
千亿服饰产业添新动能
6月28日,狐轩服饰智能产业园(二期)开工,投产后预计三年突破100亿元销售目标,解决3万人就业。
该项目选址白关服饰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预计总投资30亿元,拟建设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建设内容包括创意设计中心、云数据处理中心等九大板块,将为入驻的服饰企业提供人力、信息等综合服务。
据介绍,狐轩服饰智能产业园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打造柔性供应链,形成集研发设计、产品展示、生产制造和生产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服装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缩短选料选型、生产交付时间,节约成本,实现工厂到店铺终端的“快速反应”,打造株洲本土快时尚品牌。
1997年批准设立,仅仅21年,芦淞区已成长为投资热土、产业高地,是株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尤其是近三年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营改增”全面推行等结构性减税、服饰及航空产业发展低于预期等客观不利局面,芦淞区始终保持定力,积极探索转型跨越新路径;求真务实,务实落实追求发展新高点;锐意进取,探寻经济发展新动能,描绘出了一条经济逆势“上扬线”。
走出去,抢占先机谋发展。芦淞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头号引擎”,瞄准国内产业转移和企业投资动向及发展需求,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平台招商、以商招商、重组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请进来,练好内功优环境。重商、优商、亲商,是芦淞“传承”下来的发展“真经”,该区牢固树立“工业立区、企业至上”理念,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着力当好企业“金牌客服经理”和“五星级店小二”,用情、用心、用劲,在实处、宽处、深处帮扶企业,不断强化服务能力。
动起来,快马加鞭显成效。芦淞区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主题,时刻保持在项目建设上的热度和速度,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芦淞实施重点项目超过300个,完成投资数以百亿计。
数据显示,2017年,芦淞区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人均GDP达到1.9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不同阶段的收入标准,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标志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发达状态”。2018年,该区保持定力,GDP依然保持了7.8%的增长速度。
成绩斐然,来之不易,见证着芦淞区转型发展的坚实足迹,见证了芦淞区委、区政府在机遇与挑战、危机与压力面前,果断坚毅地驾驭全局,实现跨越发展的壮志雄心。
芦淞区委副书记、区长杨晓江表示,继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凝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强大动能。
2019-09-27
00:00:00:0148603802向着富强迈进/enpproperty-->2019-09-27
00:00:00:014860380c1486038.html2向着富强迈进/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