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汽车制造总厂的前尘往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中国动力谷位于湖南株洲湘江河谷,这里有湘江第一湾区之美誉,聚集着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特色的产业集群。

株洲是中国汽车制造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地位重要。1937年2月在这里成立的中国汽车制造总厂,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央政府主导设立的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中外合资的汽车,开启了中国汽车迈向近现代化的历史。

民国的汽车工业梦

早在清末,我国即有汽车引进。民国时期,中国人有了自己制造汽车的梦想。1928年,张学良曾在东北聘请美国人研发生产汽车。1931年6月,辽宁民生工厂在沈阳研制出第一辆国产载重汽车,命名为“民生牌”,它开辟了中国人试制汽车的先河。1935年,上海的汤仲明创办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改造生产木炭汽车。但这些厂子都是地方政府或者个人的努力,并不成规模。

1936年12月,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在南京成立,额定资本600万元,主要股东有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各部会、各省府建设厅等,曾养甫、张静江、宋子文、陈果夫、俞大维等19人出任董事,董事长由时任民国交通部长的曾养甫兼任。

汽车作为一种现代交通工具,无论民用还是军事,其作用都是巨大的。一个国家如果自己不能生产而完全依赖进口,则容易受人掣肘。严鹏在《战争与工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演化》一书中记载,曾养甫提议创办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是因为感到中国单纯依靠进口汽车,不仅花费巨大,而且“一旦海疆有故,且恐因无法入口,交通上发生严重问题”。曾养甫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1935年间弟奉委座命以商业化方式创办汽车事业,于次年组织成立中国汽车制造公司。”

由此可见,中国汽车制造公司这家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是在蒋介石的直接支持下成立的,也是中国第一家中央政府主导设立的汽车制造公司。

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往事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成立后,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由奔驰汽车厂派出以主任工程师冯格腾为首的20名专家来华协助建厂。合同期间,奔驰汽车厂向该公司提供7000辆载重2.5吨的柴油机汽车散件,在中国组装整车。5年后,汽车零部件自制率达100%,全部由中国汽车制造公司自己制造。

1937年2月,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确定在全国交通枢纽之地的株洲设立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另在上海设立汽车制造分厂。中国机械工程专家张德庆任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总工程师兼株州总厂副厂长。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总厂选址于粤汉铁路(今京广线)株洲报子亭车站附近(今石峰区九龙山村)。该厂规模庞大,占地逾13.3万平方米。

1937年2月,大批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底盘从粤汉铁路源源不断地拖到株洲,进行组装。中国产的第一辆2.5吨载重的柴油汽车(奔驰军用卡车)出厂,标志为中字外加一个圆圈,所以又称“中圆牌”。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上海分厂将大部分技术人员和设备搬迁到了株洲总厂。

1938年日寇侵犯湖南,株洲总厂多次遭飞机轰炸后,被迫将一部分设备迁至重庆,称华西分厂;一部分迁至香港九龙,称南华铁工;一部分设备运往桂林良丰,建成华南分厂。总公司则由上海迁往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后,总公司机器设备被日军拆运到了日本。

总厂旧址旧物见证历史沧桑

2013年9月,株洲市文物局根据群众提供线索,在石峰区九郎山村发现民国时期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总厂旧址及界碑。

石峰区九郎山村东接湖南储备物资管理局三三六处,南临京广铁路,西接吴家大岭,北距320国道约200米。

考古专家现场发现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总厂2块界碑。经考证,1号界碑长158.5厘米,宽23厘米,厚15厘米,碑上部正面磨平,长60厘米,上面有楷体阴刻“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总厂界石”字样,字迹工整有力,清晰可辨;2号界碑底座残缺,残长92.3厘米,面宽23厘米,厚10.5厘米,其它特征相同。

考古专家还发现总厂建筑旧址,包括办公房、厂房车间、发电厂、宿舍、食堂和防空洞等。其中办公房现已毁,但房基保留较完整。办公房原为叶家祠堂,后被征用作办公房,原石灰、泥、纸筋墙面曾被当时的技术人员用水泥替换。厂房面积约6万平方米,系单层砖木结构,共分六排,呈纵向排列,新中国成立后曾被湖南储备物资管理局三三六处征用作为仓库,后被拆毁。发电厂位于旧址北部,现已毁。总厂宿舍、食堂位于旧址东南部,现仍在使用。防空洞则位于吴家大岭东坡,两大一小南北排列,最北的大洞保留现状,为砖混结构,成人可直行进入。

民族危机

与国民政府对湖南的战略设想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前期,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先是东北,再是华北,当时的国民政府不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全盘战略野心。湖南尚属于战略后方,国民政府高层纷纷提出重点建设湖南,以之为国防中心。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引起了中华民族的忧虑,如何构建中国的国防安全已显得刻不容缓。

据陶菊隐《蒋百里先生传》一书记载,1932年,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向蒋介石写信,提出“无论从地理及民族性言,湖南都是中国的心脏,像欧洲的德意志一样。一旦战事爆发,沿海一带首遭蹂躏,工业计划应着眼于山岳地带,而便利防空及军事守险,应以南岳为工业核心,而分布于株州至郴州之线”。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国民党军政要人陈诚谋划将湖南作为国防要地建设。根据《陈诚先生回忆录——北伐平乱》一书记载,1936年9月,陈诚再次上书蒋介石,认为“中日间之关系,今日实已至最严重之阶段”,要求立即“积极建设两湖,作为国防根据之中心”。1936年10月,陈诚随蒋介石飞洛阳,建议以湖南、湖北作为国防根据地,而以湖南为首选。

实业部选择

在株洲建汽车制造总厂原因

民国时期的株洲,是湘潭县管辖的一座千年古镇,民国政府实业部何以选择这里作为中国汽车制造总厂的地址呢?

首先,早在1921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有把株洲作为中国南方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基地建设的梦想。

其次,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多年的建设,株洲已经成为中国南方的交通枢纽。在当时全国铁路少得可怜的情况下,连接株洲的铁路已经四通八达。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1937年浙赣铁路全线通车,1938年湘桂铁路衡阳至桂林段通车。三线交汇,株洲可直达两广、湖北、浙江,抗战后的株洲更是成为进出大西南后方基地和连接抗战前线的交通枢纽。

再其次,抗战初,国民政府在株洲布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业并拟迁都株洲。

蒋介石本人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曾两次到株洲,并在株洲检阅军队,对株洲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华北事变后,民国政府感觉深刻的危机,开始在株洲沿粤汉铁路附近布局工业。1936年、1937年,引进德国技术的民国兵工署第10兵工厂、实业部的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引进英美技术的铁道部株洲总机厂,相继在株洲投产,由蒋介石自任校长的陆军工兵学校也由南京迁到株洲。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及的把株洲作为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建设的梦想逐步实现。

国民政府还曾打算临时迁都株洲。中国近现代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刘晓宁著的《国府还都》一书中称,1936年,国民政府曾有过非常时期将政府迁往湖南株洲的方案。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王世杰在日记中记载,1936年秋国民政府曾对非常时国民政府计议“有蒋介石政府机关迁往株洲之方案”。

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湖南由战争后方变为战争前方,中国汽车制造总厂等株洲几大工厂相继迁往外地。民国株洲汽车等工业,因日军的侵略而受阻,但现代工业文明的种子已经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共和国建立后,交通、区位优势与工业文明的底蕴将株洲催生成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继而成长为今日中国的动力之谷。

2019-09-06

00:00:00:0罗先进

佘意明

沈言锦148421302中国汽车制造总厂的前尘往事/enpproperty-->2019-09-06

00:00:00:0罗先进

佘意明

沈言锦14842130c1484213.html2中国汽车制造总厂的前尘往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