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家乡的枞树菇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尹晓华

我的家乡在茶陵县舲舫乡,那里有数不尽的山和数不尽的松树林。说是山,其实都不高,都是几十米高的小山丘,山不陡峭,三拐两拐就到山顶了,只需一溜烟的工夫。站在我家后山,一眼望去,几乎是松树林海,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一年四季都是青葱葱、绿油油的。松树,在我的家乡又叫枞树,松树林里长出来的菇,乡亲们都称之为枞树菇。我喜欢枞树菇,也喜欢枞树菇这个名字,因为它有浓浓的家乡味。

我家的后山是一大片松树林,各种形状的松树,或弯曲,或挺拔,或沧桑,或俏丽,或粗或细,应有尽有。那里不仅是我小时候的游乐场,还是我经常拾枞树菇的地方。枞树菇不是一年四季都会有,只在春秋两个季节才会长出来。在我家乡,枞树菇有两种,农历二月下旬长出来的是一簇一簇的,个头较小,高约三寸,菇柄较筷子稍粗些,菇伞直径约两寸,菇面呈黄褐色,有花纹,像松树的年轮一样,到农历三月下旬,这种菇便会消失。在农历三月下旬长出来的枞树菇,个头较大,家乡人称之为“高把菇”,高约五六寸甚至更高,菇柄如拇指粗,菇伞直径约三到四寸,大的也有五寸以上的,菇面呈浅灰色,这种枞树菇不是一簇一簇地长,而是一朵一朵间隔开来。枞树菇是一夜一生长,一天一凋谢,在枞树菇生长的季节,要是头天晚上下一场山雨,第二天清晨山上必会长出很多枞树菇,长出来的枞树菇如果不被人采走,便在下午凋谢在日光的余晖里,傍晚若下雨,第二天清晨又会重新长出来,周而复始,恰恰家乡每年春秋这两个时节都是雨季,所以几乎每个清晨都有枞树菇可拾。到农历四月上中旬,气温一高便渐渐消失,再到农历九月,枞树菇随着绵绵秋雨又悄然而至,这时农历三、四月的情景又会重现,至农历十月初,枞树菇便消声灭迹,年年如此,岁岁这般。

小时候家里穷,吃的菜都是父母自己种的,而且经常不够吃,老天也眷顾穷人,一年会在松树林中长两季枞树菇。我总在那时的雨后清晨,提着割猪草的竹篮子去后山拾大地馈赠的枞树菇,运气好的话可以拾上小半篮,有的大人走得远拾得更多。我提着拾到的枞树菇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一路还哼着自己也听不懂的小曲,到家后放下篮子,然后就会听到母亲的称赞:“华仔,要得乃!”“要得乃”就是很好的意思,这是我小时候听到最受鼓励的话。

中午快到了,我们兄弟几个在家把米饭煮好了,就等父母回来炒菜,父母从田间劳作回来了,我就在灶膛里生火,然后坐在灶口添柴、拨弄火势,再全神贯注地看着母亲炒菜,常常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但一想到会有枞树菇吃,心里就会美滋滋的。等锅烧热了,母亲用一个专门舀油的很小的汤匙舀了一点点油,洒在大铁锅里,嗞嗞作响,母亲随即抓一把干辣椒放入锅内略炒一下,便把撕成条状的枞树菇倒入锅内一起炒。一把把子很长的铁铲,如锄头般弯成九十度,在大铁锅里铲来铲去地翻炒,母亲娴熟的手艺,我看得入迷,常常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像母亲这般能干。枞树菇炒到七分熟时,母亲用水瓢往锅里稍稍加一点水,煮一下就可以了,一道美味可口的辣椒炒枞树菇就做好了。这道菜只有盐和几乎看不到的油星子,没有现在的鸡精、味精、香油之类的调味品,更不要说加猪肉了,可是小时候的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也觉得母亲是天底下最好的厨师。

后来我长大了,为了生计远走他乡打工,每每想起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枞树菇,想起母亲在柴火灶边做菜的情景。孩提时光渐行渐远,美好记忆在泛黄的老照片上依稀可见,如今母亲已是古稀之年,步履蹒跚,和父亲一起守着故乡,每年除夕等着游子们平安归来。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鸡鸭鱼肉早已是家常菜,液化气灶和电磁炉也早已取代了当年的柴火灶。有时偶尔从外地回到家乡,碰上长枞树菇的季节,我也会去拾一点,加上肉和各种调味品炒上一盘,枞树菇依然还是当年的枞树菇,只是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但我依然喜欢吃,依然喜欢上山去拾。

2019-12-15

00:00:00:0散文149301302家乡的枞树菇/enpproperty-->2019-12-15

00:00:00:0散文14930130c1493013.html2家乡的枞树菇/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