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村的历史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下村过去是个小地名,属八都。清朝康熙以前(含康熙年间),八都归常平乡管辖,有时叫常平里(明至清顺治年间)。康熙三年(1664)又改叫常平都,到乾隆三十年(1765),酃县(今炎陵县,下同)设三乡十一都,下村属八都,归常平乡管辖。此后,“八都”的名字就一直被人们叫下来,直到现在,下村人还经常自称是“八都人”。

民国时候,酃县又划分为四个大区,八都属于第三区(南区)管辖,属于治安保,民国二十六年

(1937)改属定治乡。这时候,“下村保”出现了,”下村”和坳头、王巢

(黄草)、东坑、茶园里、小横溪、大横溪、营里、上村、西坑、双江口等保,都属于定治乡管辖。

“下村”名字的出现,源于现在乡政府所在地那一条河谷。清同治年间(1862-1872),河谷修筑了三条灌溉水圳,下游一条叫

“叶潭圳”,中游一条叫“大西江圳”,上游一条叫“庙边圳”。为区别水圳的具体方位,便在每条水圳名字的前面冠以

“下村”、”中村”、“上村”的字号。后来,三条水圳的所在地,也就被人们分别叫做了下村、中村和上村。1911-1949年,就有了定治乡下辖的“下村保”和

“上村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3月,酃县撤销乡公所,废除保甲制,建立乡一级人民政权,

便以主要的村庄名字命名乡政府。”下村乡”以乡一级政权的名义出现,便源于此。这时的下村乡仍然属于全县四个区的第三区管辖。

1950年10月,全县区乡调整,设七个区,49个乡。下村属第七区,区人政府设下村墟。1956年5月,全县撤区并乡,下村区重新改为乡一级人民政府,下辖同乐、四联、长溪、横冈、西坑、坪坑、营里等村(乡)。尽管大跃进的时候(1958

年9月)下村乡一度更名为“高峰人民公社”,当年10月又改回“下村人民公社”。下村所辖区域(188.36平方公里)和大队(行政村)一直没有变化,只把大队分细了,7个大队变成了14个大队(村):同乐、云里(营里)、鹫峰(西坑)、泥湖、坪坑、田心、长远、长溪、大横溪(太平)、横冈、青松、东坑、坳头、溪源。1984年4月,全县政社分设,下村人民公社改名“下村乡人民政府”至今,乡政府驻地仍然设在下村墟。

下村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情风物的地方。境内最高山峰鹫峰海拔1933米,仅亚于南风面

(神农峰);最低海拔黄草(东坑村740米,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所以,下村气温低、日照短、湿度大,长年多云雾和毛雨天气,无霜期仅150多天。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又属于花岗岩地质地区,丰厚的”谷包沙”黄土,适宜栽种各类水果。下村出产的黄桃、黄花梨和柰李,口感极好,香甜蹦脆。

下村乡毗邻策源乡、水口镇和江西遂川县,

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区域。革命斗争时期,下村的横冈、大横溪、坪坑等地建立过苏维埃乡政府。下村乡孕育一批革命志士。革命英烈有:中共湘赣省委巡视员、湖南特委宣传部长、第三任酃县县委书记黎育教(1905-1932,坪坑村人);中共酃县特别区委组织委员、酃县县委组织部长、赤卫大队长、酃县新九营营长邝光前(1903-1934,东坑村人);中共酃县县委委员邝喧远(坪坑村人);中共党员、湘赣红军独立第九营营长黎开日(坪坑村人)。

下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尽管下村乡几十年前还只有一所小学学校,出入交通闭塞,但是却很出人才。

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上头坑(现鹫峰村)曾出过一位“誉噪衡郴”的才女朱梅秀,“乃赓乃歌、名流帖服、稿积如林、美不胜数”“五七言四方传颂”,有诗集《寒英诗稿》一卷传世。道光年间,邓显鹤辑录湖湘先贤诗作,刊刻了《沅湘耆旧集》收录朱梅秀诗作四首。下村曾有黄埔军校第十七期“黄埔生”张兴永、肖栋材、朱兴咏。尔后,还有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李时英部任中校政治部主任的朱万贵。可谓人杰地灵。

2019-12-28

00:00:00:0王健陵149425102下村的历史/enpproperty-->2019-12-28

00:00:00:0王健陵14942510c1494251.html2下村的历史/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