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这些爱国主义故事催人奋进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李立三故居

“耕读之家”走出的工人领袖

核心阅读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李立三曾参与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南昌起义等许多震惊中外的革命运动。

1921年12月底,李立三受陈独秀派遣,回湖南协助毛泽东工作。在湖南期间,他时时处处关心工人群众的疾苦。工人在非人般的环境下受着非人般的虐待,激发了他斗争的决心。李立三在安源开办平民学校,教工人读书写字,把革命的火种播撒。

在办学过程中,李立三以访问学生家长的名义,与工人群众进行广泛接触,向他们宣传团结的力量,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并很快就从中发展了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安源大罢工在“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中爆发。这个口号激起了广大工人群众的战斗决心,对罢工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作用。

1922年9月14日零时,汽笛怒吼、火车长鸣,震撼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始了!13000多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如潮水般涌出矿井、涌出工房,高呼“罢工!罢工!……”口号。面对罢工的阵势,路矿当局悬赏大洋600元捉拿李立三未能得逞。18日上午,路矿当局不得不派代表与李立三签订十三条复工的正式条约。签订条约的消息一传出,工人们欢呼胜利,整个安源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安源大罢工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了全面胜利,开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新局面。

1928年冬到1930年,李立三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部长兼秘书长等重要职务,1946年从苏联回国,相继任中共中央东北局敌工部、城工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劳动部部长等职。李立三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于1967年6月含冤辞世,终年68岁。

1980年3月,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召开追悼大会。为纪念其革命功勋,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拨款19万余元,按原貌修复李立三故居,设陈列馆展览其生平事迹,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立三故居位于醴陵市渌江乡的福建围村。该村2001年改名为“立三村”。故居前厅过天井为正堂屋,正面墙台桌上,陈设李立三半身塑像。左横堂屋两侧,对称4房,分别为李立三及其父母与弟妹卧室。右横屋及住房,现为辅助陈列室,陈列230多件实物、照片、文字资料,介绍李立三一生艰苦奋斗的业绩。

在李立三故居,其父母的住房中挂着他们的遗像,并有一副其父所作的楹联:“一梦等浮云,谁知身世年年茹苦含辛,愧乏贻谋绳祖武;临终无别嘱,但愿汝曹个个督耕课读,多留好样与儿孙。”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株洲是片红色热土,有着大量的红色资源。“株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不能以一种新的方式集中展示,在为市民提供参观选择的同时,还能以一种‘纪念品’的方式让市民带回家?”湘江边的旧书摊发起人、株洲发布总监舒凡说,偶尔看到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地图册,她灵光一现,决定用时下流行的手绘方式实现创意。

株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手绘图,应运而生。

株洲日报社旗下“株洲发布”出品的手绘地图,以株洲行政地图为蓝本,将杨得志故居、伏波庙、罗哲烈士墓、渌江书院等逐一标注,并配有绘制得惟妙惟肖的景点外观手绘图。

手绘地图大样出来后,一些市民提出,株洲除了手绘地图展示的39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很多革命遗址。在最后的定稿中,株洲市革命遗址通览也加入其中。

据悉,该手绘地图首批将印制1万份,免费发放给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参观者领取。连日来,记者透过这幅手绘地图,采撷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故事,以缅怀先辈。

炎帝陵修复工程

吸引海内外3万余人见证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坐落于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

据史料记载,炎帝陵在汉代即有祭祀,宋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钦命在陵前立庙,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此后历朝历代祭祀、修葺不断。1988年修复竣工并对外开放的炎帝陵殿保持了清道光年间形成的建筑格局,陵殿分四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亭后为墓冢。

“守护始祖之陵,弘扬炎帝精神,是我一辈子追求的事情。”现年80岁的唐家钧仍笔耕不辍,致力于炎帝陵研究,先后出版《龙潭梦》《炎帝陵史话》《洣水涛涛》等10多本专著。

作为重修亲历者,唐家钧回忆,1986年6月28日是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当天的炎帝陵修复工程奠基典礼,吸引了海内外3万余人到场见证,场面蔚为壮观。

“重修的炎帝陵保持了清式古建筑特色,主殿木工还请来了浙江东阳营造队。炎帝的形象,也在充分研究史料的基础上由一家知名设计院设计出来。”唐家钧介绍,1988年10月,一座整旧如旧的炎帝陵展现在世人眼前,除主殿外,还完善了咏丰台、崇德坊、鹿原亭等附属工程。

1992年5月,在市政协的争取下,多名驻湘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将炎帝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提案。为落实这一提案,全国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国家级文物专家等赴炎帝陵实地考察,向当时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具了书面报告,建议将炎帝陵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将炎帝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赴炎帝陵寻根谒祖成为天下炎黄子孙共同的行动。炎帝陵旅游也渐成规模,1988年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近1000万人次。

罗哲烈士墓

刑场上,他高呼“共产党万岁”

罗哲生于1902年,是天元区马家河镇人。罗哲墓位于天元区马家河镇高塘社区。

1928年7月25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罗哲夫妇不幸被捕。经过48天的严刑拷打,敌人仍未从罗哲口里得到一丁点他们想知道的东西,便对他下了毒手。罗哲牺牲得十分壮烈,当刽子手把他绑赴刑场时,他沿途大骂国民党反动派,高呼“团结起来,打倒反动派”的口号。刽子手用刺刀裂其口,顿时鲜血直流,他仍骂声不绝。在刑场上,敌人强制他下跪,他又一跃站起,连续高呼:“共产党万岁!”那一年,罗哲年仅26岁。

1956年8月11日,毛泽东曾亲笔题写:“罗哲烈士之墓”6个大字,并给烈士亲属寄300元钱,委托他们修建墓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关心罗哲烈士的夫人及后代,于1958年6月和1960年8月先后两次接曹云芳到北京,并为她题写了“为社会主义而奋斗”,勉励她沿着先烈的足迹走。1961年,罗哲烈士墓修好后,毛泽东又亲笔题写了“罗哲烈士之墓”。

由于各种原因,罗哲在生前未留下一张照片。株洲湖湘文化志愿者伍三平决定拿起画笔为罗哲烈士画像。

罗哲烈士的五官,主要是根据罗家亲属的描述和罗哲小女儿天亚的长相来画的,发型和服饰以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特色为基调。绘画手法采用的是中国画人物画写实技法,结合传统的肖像画创作技法和西方人物画表现方法,力求形神兼备兼具生活气息。

今年国庆节,罗哲烈士的画像在市规划展览馆公布并展出,重现的烈士画像,吸引无数市民观看。

李立三故居。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供图

相关链接

株洲39处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总览

·国家级2处

炎帝陵

红军标语博物馆

·省级6处

株洲市博物馆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厂史陈列馆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株洲市烈士纪念园

李立三故居

杨得志故居

·市级23处

罗哲烈士墓

株洲市青少年军校

秋瑾故居

炎陵烈士陵园

叶家祠

朱家祠

桥头江家

周家祠

诉苦台

八担丘

何孟雄故居

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

侵华日寇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茶陵县烈士陵园

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

谭震林墓

雷公仙

湘赣攸县苏区纪念碑和纪念馆

左权将军纪念碑

渌江书院

先农坛

耿传公祠

醴陵南四区苏维埃革命纪念馆

·县区级8处

伏波庙

陈明仁故居

蔡会文蔡兰阶故居

南岸列宁室旧址

谭龙烈士墓

六十分烈士纪念碑

苏维埃东冲兵工厂旧址

龙头铺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炎帝陵。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供图

红军标语博物馆

“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回声嘹亮

师生在罗哲墓前祭奠,

宣誓传承革命精神。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供图

位于炎陵县霞阳镇新市街的红军标语博物馆,是全国首家集中保护和展示红军标语的专题博物馆。

红军标语博物馆内设有6个基本陈列室,客观真实地展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时期,工农红军、地方武装、苏维埃政权以及群团组织等,书写标语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分化打击敌人的斗争历史。

“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是红军标语博物馆展出的标语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标语出现在包括炎陵在内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很多地方,但这句口号背后所发生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1928年3月,根据湘南特委指示,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向湘南挺进,师部设在炎陵县中村的周家祠。就是从此时开始,毛泽东在这里亲自主持试点“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斗争,树起了分田分地这一革命旗帜,并成为当时红军的重要纲领和主要工作。

分田的具体步骤分四步。第一步将人口、田土登记造册,第二步定出分配原则,第三步写好标有姓名、坐落、面积、四界的竹牌,第四步召开群众大会,发放竹牌,各户将竹牌插到所分的田里。“插牌分田”首先在中村的道任、龙潭、联西、罗浮江4个自然村开展,尔后在整个中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中村“插牌分田”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一次土地改革,它为《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依据。

“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它不仅表明了红军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6月建成开馆以来,红军标语博物馆接待人数超过400万人次,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红军标语博物馆馆藏标语。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供图

爱国主义教育

期待更多创新

记者手记

用年轻人乐见的传播方式与爱国主义教育“混搭”,株洲发布年轻创作团队希冀用流行文化手段传播革命文化,传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开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局面,创新传播手段必不可少,比如网络新媒体,比如年青一代喜欢的短视频、互动答题、手绘等新方式,让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更广、作用更大。

11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为市民喜闻乐见,就要在提高传统方式爱国主义教育水平的基础之上,通过新科技、新手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从而让新时代爱国主义更深入人心。

手绘图之外,期待更多创意涌现。

株洲市烈士纪念园

每逢纪念日,缅怀先烈寄情思

位于荷塘区新华东路的株洲市烈士纪念园,曾经只是荒山野岭中的一处坟茔。

1941年9月7日,日寇大举由南向湘北进攻。国民党驻军暂编第6师在株洲荷塘铺一带修筑拦截工事。日军突袭而至,守军仓促应战,与日寇展开了生死搏斗。由于力量悬殊,300余战士壮烈牺牲,当地老百姓也死伤不少。当时,荷塘铺一带的道路、山冲、田野到处尸首横陈,惨不忍睹。

乡绅言伯夔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号召力。他看到这些战士为报国而来,丧身于此,积极发动当地百姓收埋尸体。当地群众在言伯夔的号召下,纷纷加入到掩埋烈士遗体的行列中来。大家在尸体集中处挖了一个大坑,将烈士遗体小心翼翼地掩埋。当地人称“千人堆”。

上世纪八十年代,“千人堆”已经崩陷荒芜,仅留主碑。1984年,言伯夔之子言乃克向株洲市政协提出《请维修抗日阵亡将士墓,以免湮灭》的提案。当年9月,市人民政府发文同意修建抗日阵亡将士墓园,定名流芳园。此后,市委、市政府数次对流芳园全面改造,新建纪念广场、纪念碑、烈士群雕和纪念馆等纪念设施,对园内抗日烈士碑及园内设施进行修缮,增加纪念区、娱乐区和休闲区的功能分区。

2018年,流芳园更名为株洲市烈士纪念园,并全面启动扩园建馆工作。

近年来,每逢清明、烈士公祭日、抗战相关纪念日,前来瞻仰革命先烈、进行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2019-12-18

00:00:00:0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实习生/沈春晓株洲首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手绘图出炉149329402这些爱国主义故事催人奋进/enpproperty-->2019-12-18

00:00:00:0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实习生/沈春晓株洲首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手绘图出炉14932940c1493294.html2这些爱国主义故事催人奋进/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