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
实习生
刘又榕
无规矩不成方圆,园林工程关乎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更要追求精细化。
本月初,《株洲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化设计导则》(下称导则)出台,引起业内关注。
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导则》?在什么背景下出台?又将为株洲带来哪些改变?
【背景】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保障
2008年,株洲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今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是目前我国最高级别的城市绿化荣誉,全国仅有11个城市获此殊荣。
“创建工作不仅需要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更要保证设计、建设、管理相统一,确保园林绿地项目质量与数量双提升。”市园林绿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即是《导则》出台的大背景之一。
《导则》包括总则、通则、附则。从内容方面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株洲市公园绿地设计导则》和《株洲市道路绿化设计导则》。这两大部分的总则都讲述基本要求、专业术语和基本类型,附则包括引用法规、用词说明和图例。
记者了解到,《导则》的编制借鉴了各地先进经验。例如,公园绿地部分借鉴了长沙、厦门的导则体系。道路绿地部分,则借鉴了成都市以目标为导向来引导导则控制细则的方式。
据悉,《导则》适用于株洲市主城区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同时市、区、县可以参照使用。
《导则》出台的另一个背景是:目前株洲部分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景观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项目在进行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时,未考察好周边的地域人居环境,不考虑周边城市景观现状和文化内涵特征。”上述负责人表示。
【调研一】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
设施需完善
《导则》的制定需要经过长时间、大量的走访调研,记者从调研评估结果中,也确实发现,记录有上述参差不齐现象。
在对株洲主城区107个建好及规划中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调研后,评估指出,综合公园与专类公园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天元区和芦淞区,云龙示范区未建设公园。游园分布也出现了零散且不均衡的情况。
公园生态方面,评估显示各公园生态本底优越,但山体局部存在破坏。此外,有41.7%的公园都以湖泊为主,水体形式单一。
评估也指出,8.3%的公园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在休憩设施部分,根据游人容量计算,75%的公园缺少座椅;可作为休息设施的亭廊虽布局合理质量较好,但特色单一。在服务设施部分,大多数公园停车场、公厕、垃圾箱数量缺乏。
“建设方面,一些公园滞后且分布不均;山水环境缺少特色,并存在破坏和污染;景观建设效果不佳且设施不全;功能分区和交通体系虽较完善但仍需提升。”调研结果总结道。
【看点一】打造城绿共荣、特色鲜明的公园体系
针对公园绿地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导则》明确,今后,要根据标准,打造出城绿共荣、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公园绿地体系。
《导则》明确,公园建筑要与附近环境融合,复合利用;环境方面对山体、水体保护控制,划定生态控制线,预留风道;景观部分则对公园附近主要观景界面进行控制,形成连续性;城市公园绿地需包括功能分区和景色分区;综合公园不少于三个出入口,专类公园不少于两个出入口,路网和坡度等要在规定范围内。
《导则》对公园各方面的设计建设有了明确细化。选址时,不同类型公园的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有所差异。人均占有公园陆地面积指标的上下限取值应根据公园区位、周边区位人口密度等实际情况确定。公园有开展游憩活动的水域时,水域游人容量宜按150㎡/人—250
㎡/人进行计算。
公园生态方面,山体和水体均要划定生态控制线,并预留风道,风道禁止种植成片乔木、灌木。
在设置景观引导时,要对公园临主干道路、高铁、城际轨道、河流等城市主要观景界面进行控制,形成连续景观界面。建立公园之间的主要视廊关系:预留规划区内公园制高点之间的视线廊道,保留道路、轨道临公园的景观界面。
交通方面,公园沿城市道路的出入口,不得直接在城市快速路设置,也不宜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出入口宽度单个最小为1.5m。对于园路,路网密度宜在150-380m/hm2
之间。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不小于4m,通行消防车的主路宽度不应小于
3.50m。
关于园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导则》中列出了近50个适用于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设施项目,并配有引导要求,设计安排更加精细化。
作为公园绿地的天池公园就是《导则》中综合所有要求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地处枫溪港,山体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周边有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结合自身优势,凭借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辅以特色生态景观和建筑引导,未来将成为一座以山体水体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主题综合特色公园。
【调研二】道路绿地:特色模糊,生态不强
前期调研中,还评估了株洲市主城区129条道路,其中9条快速路,主干道58条,次干道62条。
在评估道路绿化体系和要素时发现,建成区道路绿地体系基本完善,但各区绿量有差异。绿化风貌整体缺乏特点、植物配置缺乏引导。
评估指出,天元区、云龙新城整体道路绿化情况较好,道路绿化带较完善。石峰区道路绿地少。荷塘区、芦淞区新建道路绿化完善,旧城道路绿地少。现状行道树以香樟为主。天元区无行道树的道路较多。
在分析道路绿化时,评估显示,道路绿化生态性不强,绿地率整体偏低且缺乏立体绿化,绿化品质不高。
不过,评估也显示,快速路株洲大道较好,主干道神农大道较好,次干道沿江路较好。
调研评估道路绿化的养护管理结论是:道路绿化管理机构虽然齐全,整体情况良好,但各区养护效果不一。问题集中出现为:特色模糊、安全性较低、生态不强和活力缺乏。
【看点二】打造特色、安全、生态、活力的道路绿地体系
道路绿化作为行驶途中的风景线,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针对上述现象,《导则》明确,要打造特色、安全、生态、活力的道路绿化体系。
《导则》首先将道路分为4个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确定各自的交通职能和红线宽度。再根据这些内容和所在地理位置又分为特色道路、安全道路、生态道路和活力道路4类。
特色道路建设,绿化形式有中央分隔带变化引导、主辅分隔带变化引导、行道树带变化引导、机非分隔带变化引导。在行道树品种的选择上,多为常绿和落叶树种。其中常绿树一般为香樟、大叶女贞、广玉兰,落叶树一般为黄山栾树、无球法桐、水杉、合欢、榉树。
特殊区域的特色道路,对绿化要求也不同。道路中心岛和立体交叉绿岛就以草坪,花卉为主。渠化岛的乔木株距应在6m以上,树干分枝点高在3m以上。特色道路上的绿化植物应对不佳建筑界面遮挡,设施带也要与绿带相结合。
安全道路的绿化讲求防眩度、隔离度和诱导度。防眩度指中央隔离带宽度<8m时,高度0.6至1.2之间的范围内,种植枝叶茂密的植物。隔离度是指人行道与非机、机动车道,非机与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绿带隔离。
而诱导度则指的是绿化植物不应遮挡交通标志;行道树树种连续,方向感强;分车绿带端头和交通渠化岛的地被加花坛高应低于0.7m。同时,植物与市政设施应预留安全距离。
生态道路绿化的品种讲究四季有景,以绿为基调,兼顾道路景观的花化、彩化的原则。优先乡土树种,合理引进外来优良树种,结合地区特点,达到降噪、净化的作用
生态道路绿化中施行了海绵设计,主要包括:下沉式绿地、浅沟、雨水湿地、雨水塘等。目标推行低影响、友好型的雨水街坊的绿化空间。生态道路中还有对桥底、挡墙的立体绿化设计。
活力道路涵盖退后空间引导和街旁游园引导。前者根据包含的居住、商业、工业等用地,面积分散但植物配置多样,后者是乔木+草本地被与活动空间和设施搭配,更具层次感和休闲性。
以起止于响田路和枫溪大道的铁东路为例,这是一条贯穿株洲市内三个区域的主干道。植物配置以乔灌木和地被为主,乔木分支点大于2.5m。为了防眩,中央分车绿带设置有2m宽,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1.2m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枝叶繁茂,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
分车带讲究通透性,道路附近的交通岛乔木株距应大于6m,分支点在3m以上,两者均要求植被+花坛的高度不宜超过0.7m。同时还确定市政设施的具体位置,对绿地形式进行设计引导,凸显出道路的生态性、安全性和活力性。
2019-09-12
00:00:00:0《株洲市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设计导则》解读148471502株洲园林有了“精细指南”/enpproperty-->2019-09-12
00:00:00:0《株洲市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设计导则》解读14847150c1484715.html2株洲园林有了“精细指南”/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