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共收录了从1949年至今,描写我国人民生活图景、展现社会全方位变革、反映社会现实的70部原创长篇小说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方位展现了70年来我国社会的变革、人民生活的变化。
入选书籍简介
45.《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2000年)
小说贯穿了从抗日战争到拨乱反正时期长达四十年的历史,开拓创新表现了中国民族革命战争和塑造中国军人形象,获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46.《亮剑》
都梁(2000年)
以主人公李云龙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
47.《茶人三部曲》
王旭烽(1999年)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展示了杭州一个茶叶世家的兴衰沉浮,描写了忘忧茶庄三代茶人的命运悲欢。
48.《东藏记》
宗璞(2000年)
从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个人遭遇、情感经历,以及心灵成长的历史,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博大胸襟。
49.《雍正皇帝》
二月河(1991—1994年)
描写了雍正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
50.《日出东方》
黄亚洲(2001年)
为庆祝建党80周年推出的长篇历史小说,运用翔实丰富的史料,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专题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行阐述和解读。
51.《省委书记》
陆天明(2002年)
第一部全面表现我国当代高层政治生活和高层政治人物的长篇小说。
52.《水乳大地》
范稳(2004年)
以西藏东部边缘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化为背景,塑造了一群非常有特点的人物形象。
53.《狼图腾》
姜戎(2004年)
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被译为30种语言,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54.《秦腔》
贾平凹(2005年)
一部用秦语说秦事表秦情的作品,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
55.《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2005年)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56.《藏獒》
杨志军(2005年)
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只上阿妈藏獒如何成为西结古草原的獒王,并消除两个草原部落之间的矛盾的故事。
57.《暗算》
麦家(2003年)
小说通过这种诡异迷离的叙事方式和幻疑莫测的悬念情节,展示了一个有别于人们固有印象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宿命。
58.《笨花》
铁凝(2006年)
主要表现在抗战历史背景下,以向喜为代表的一群中国人,他们不败的生活意趣,以及在男权和革命夹缝中,女性命运的悲剧意识主题思想。
33.《浴血罗霄》
萧克(1988年)
一部真实再现红军生活的小说,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被评为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34.《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1987年)
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该书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35.《九月寓言》
张炜(1992年)
作品以一个偏僻的村落和邻近的矿区来寓言现代物质文明与原始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中国乡土小说的典范之作。
36.《白鹿原》
陈忠实(1992年)
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1997年获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37.《长恨歌》
王安忆(1995年)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描写了“上海小姐”王琦瑶一生曲折跌宕的经历。
38.《马桥词典》
韩少功(1996年)
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荣获“上海市第四届中、长篇小说优秀大奖”长篇小说一等奖。按照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镇的115个词条,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
39.《抉择》
张平(1994年)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后被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小说展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40.《草房子》
曹文轩(1997年)
经典儿童小说,描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该书一版再版,14年间重印140多次。
41.《中国制造》
周梅森(1998年)
作品从一个经济发达市高层领导、中层干部和普通群众三个层面,展现出迎接新世纪的改革风貌,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42.《尘埃落定》
阿来(1998年)
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43.《突出重围》
柳建伟(2000年)
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在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格局中,在生存挑战和物质诱惑的重重围困中,英勇善战,杀出一条血路的英雄气质的忧患激越之作。
44.《李自成》
姚雪垠(1999年)
描写明末农民起义的长篇巨制,小说以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抗击明王朝官兵的斗争为主要情节。
59.《我的丁一之旅》
史铁生(2005年)
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60.《我是我的神》
邓一光(2008年)
一部描写父子之间、两代人之间,生命与情感、理想与现实冲撞、抗争的小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61.《三体》
刘慈欣(2006年—2010年)
系列长篇科幻小说,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62.《推拿》
毕飞宇(2008年)
一部关于“尊严”的小说,表达着盲人的自强、自爱、自重、自尊。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63.《湖光山色》
周大新(2006年)
小说以亚洲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为地点,描述一个曾在北京打过工的乡村女性暖暖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经历,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64.《大江东去》
阿耐(2009年)
一部全景展现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经济生活的长达150万字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描写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小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65.《天行者》
刘醒龙(2009年)
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贫乏的乡村教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无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求转正而发生的辛酸故事。
66.《焦裕禄》
何香久(2011年)
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焦裕禄同志为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忘我奋斗的一生。
67.《生命册》
李佩甫(2012年)
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
68.《繁花》
金宇澄(2012年)
一部上海市民心灵史,也是上海的成长史,表现了宏观大历史下小人物随波逐流的命运无常的无奈。201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
69.《黄雀记》
苏童(2013年)
作者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2015年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70.《装台》
陈彦(2015年)
一部透视装台人生活状态和生命庄严的现实主义力作,荣获2015中国好书,2017年荣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本报综合)
12.《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1958年)
是一部描写我党地下工作者的长篇小说。歌颂了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颂扬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以战胜任何敌人的伟大力量。
13.《上海的早晨》
周而复(1958年)
该书主要讲述建国初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社会主义改造的整个过程,塑造了各具个性的资本家形象,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14.《三家巷》
欧阳山(1957年)
以上世纪20年代的沙基惨案、深港大罢工、广州起义为背景,以委婉纡徐的风格透视历史风云的变幻,填补了我国当代文学反映上世纪20年代南方革命斗争的空白。
15.《创业史》
柳青(1959年)
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16.《红岩》
罗广斌
杨益言(1961年)
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之间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性,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17.《艳阳天》
浩然(1964至1966年)
共三部,不仅塑造了众多可信可爱的贫苦农民的形象和真实生动的落后农民的形象,而且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定信念。
18.《大刀记》
郭澄清(1975年)
共三部,描述了鲁北人民在旧社会受尽了封建欺压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血泪历史,塑造了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反抗封建欺压、推翻黑暗的旧社会,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而不怕流血牺牲的光辉形象。
19.《万山红遍》
黎汝清(1976年)
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党领导的一支红军队伍,遵循毛主席开创的井冈山道路,在祖国南方某山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英勇斗争故事。作品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歌颂了毛主席带领的红军长征以及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20.《东方》
魏巍(1978年)
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英雄团为中心,把前线和后方穿插交错起来进行描绘,通过对朝鲜战场和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进行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青春万岁》
王蒙(上世纪50年代创作,1979年出版)
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七中高三女生的青春生活,刻画了一批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风貌。采用了色调鲜明的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物的命运,歌颂了青春的力量。
22.《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1979年)
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1975年冬工作组来四川农村开展整顿工作为背景,描写老农许茂和他的几个女儿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十年动乱给农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农民的抗争和追求。
23.《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1981年)
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某大型军工动力厂党委书记兼厂长于而龙回到阔别30多年的游击根据地查找暗杀自己妻子芦花的凶手为线索,通过对他回故乡3天之中的经历、见闻、联想、回忆等的叙述,概括了近40年间的社会生活内容。《冬天里的春天》与十七年“红色经典”那种豪壮、一往直前的革命言说方式不同,本书是站在反思的角度来书写革命的,它带有更多的怀疑、感伤甚至幻灭色彩。
24.《沉重的翅膀》
张洁(1981年)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着重描绘国家重工业部及其所属曙光汽车制造厂的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
25.《黄河东流去》
李凖(1978—1984)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分上下两部。小说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26.《蹉跎岁月》
叶辛(上世纪80年代)
著名的知青题材长篇小说,通过对知识青年生活和爱情的描写,竭力鞭挞反动血统论。
27.《新星》
柯云路(1984年)
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努力变革的故事。荣获首届人民文学奖。
28.《钟鼓楼》
刘心武(1985年)
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通过12个小时的时间,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丰富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会变革。该书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29.《平凡的世界》
路遥(1986年)
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是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30.《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1987年)
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表达了为创建新中国这一人类创举而付出了生命、抛洒过热血的死者和生者们的纪念与安慰。作者把解放武汉的指挥员和战斗员,确立为主要人物,用他们的身世、他们的悲欢离合,连接和折射二十多年的革命历史。该书曾获“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31.《红高粱家族》
莫言(1987年)
中国当代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史诗精品,也是莫言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32.《雪城》
梁晓声(1986年)
知青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伤感文学”电视剧的经典。尤其是刘欢演唱的主题歌更是传遍大江南北。
1.《风云初记》
孙犁(20世纪50年代)
小说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
2.《铁道游击队》
刘知侠(1954年)
作品描写了在革命根据地由中共产党人领导的一支特殊的游击小分队,以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为目,而与日伪势力进行游击斗争的故事。小说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越等近10种文字,成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经典。
3.《保卫延安》
杜鹏程(1954年)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被认为达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中的最高水平。
4.《三里湾》
赵树理(20世纪50年代)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作品。围绕着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4项工作,反映了农村中先进与落后力量的冲突,展现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风貌。
5.《红日》
吴强(20世纪50年代)
一部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宏篇巨作,被译为英、法、俄、日、德等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该书在中国现代战争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是,修正了当代战争文学的审美习惯,并在历史语境中表现战争和战争中的人。
6.《红旗谱》
梁斌(1956年)
创作于1956年,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伟大历程的长篇小说。1957年出版以后,被当时文艺界誉为“全国第一部优秀作品”,茅盾将其看成新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
7.《我们播种爱情》
徐怀中(20世纪50年代)
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西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真实地展现了西藏人民和平解放初期的历史风貌。
8.《山乡巨变》
周立波(20世纪50年代)
该书展现了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
9.《林海雪原》
曲波(1956年)
小说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被视作“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整个“十七年文学”(1949年—1966年)发展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品。
10.《青春之歌》
杨沫(1958年)
以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部小说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
11.《苦菜花》
冯德英(20世纪50年代)
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围绕出现的八个女性形象展开,通过讲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故事,构成一组女性群像图,并借此反映革命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2019-10-03
00:00:00:070部长篇,见证新中国走过70年148646002“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首发/enpproperty-->2019-10-03
00:00:00:070部长篇,见证新中国走过70年14864600c1486460.html2“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首发/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