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编者按

为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株洲的辉煌成就,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株洲日报社和市档案馆承办的《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成就展9月29日在市规划展览馆开幕。本报现将展览的文稿主要内容分期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序言

七十年变迁,沧海桑田;

七十年变化,地覆天翻;

七十年变革,勇往直前。

七十年,中华大地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株洲城乡书写了铿锵前行的时代篇章。

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株洲砥砺奋进、激情跨越,奏响了时代的强音,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总战略,加快建设“一谷三区”,创造出世人惊羡的新辉煌。

穿越时空的隧道,重温奋斗的历程,让我们一起回味七十年来株洲精彩蝶变,感悟人民共和国成就辉煌——

七十年来,株洲从不大起眼的江边小镇崛起为享誉全国的百强之城。一个7000多人的小镇,在时代的浪潮中开拓,在岁月的风雨中崛起,成长为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914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402万、市区常住人口160万,地区生产总值超2600亿元的现代都市。

七十年来,株洲从解放初百业待兴之地成长为动力强劲的工业之城。从“一五”起步,株洲先后创造了工业体系建设的“株洲速度”、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的“株洲经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株洲模式”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株洲气魄”,构建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及绿色食品五大新兴产业为支撑,陶瓷、服饰两大特色产业为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老工业城市到中国动力谷的蜕变。中国动力谷挺起了株洲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成为中国制造版图的新名片。

七十年来,株洲从备受关注的十大污染城市蝶变为宜居宜业的山水之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开展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绿色奠定株洲最鲜明的底色。

七十年来,株洲从自耕自足的内陆腹地发展成为连接世界的开放之城。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80多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投资落户,株洲经贸“朋友圈”扩大到167个国家和地区,位列“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80

位,株洲与世界更紧密,世界与株洲更亲近。

七十年来,株洲从温饱不足的贫困地区跨越成为全面小康的幸福之城。茶陵、炎陵两个国贫县成功“摘帽”,株洲告别了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排全国第48位,幸福花绽放在百姓的脸上,获得感融进了群众的心田。

时光荏苒,烙下奋进的足迹;湘江潮涌,澎湃拼搏的豪迈。株洲儿女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创业、再立功!

第一展区

荣誉之光

潮涌湘江翻新浪,砥砺奋进铸丰碑。

七十年来,株洲与新中国共成长,书写了建设发展的不朽篇章,奏响了时代进步的壮丽凯歌。尤其是近年来,全市人民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喜获一系列重要荣誉。

这些荣誉,记录着株洲的坚韧与奋斗;

这些荣誉,让我们倍感欣慰与自豪。

这是汗水和智慧写就的荣耀!

这是历史对株洲儿女的礼赞!

这是株洲人民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

重要荣誉

A

类(品质类)

●全国文明城市(2015年,2017年蝉联)

●国家卫生城市(2009年,2014年、2017年蝉联)

●全国综治工作优秀地市(2005年,至今连续6次获此殊荣,四捧长安杯)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1995年,至今9次获此殊荣)

●全国双拥模范城(1996年,至今连续6次获此殊荣)

●国家森林城市(2014年)

●国家园林城市(2008年)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

●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2010年)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19年)

B

类(实力类)

●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2018年)

●中国百强城市(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3年上榜)

●中国外贸百强城市(2014年,至今连续5年入选)

●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30强(2018年)

●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2010年)

●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2018年)

●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百强(2018年)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2010年)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2年)

●全国创业先进城市(2012年)

C

类(创建类)

●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

●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17年)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9年)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2018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2015年)

●“中国制造

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6年)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年)

●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城市(2017年)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3年)

●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2009年)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2014年)

第二展区

(1949年-1962年)

改天换地开新篇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株洲区所辖株洲集镇面积约0.5平方公里,人口7264人。

“一五”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八大重点工业建设城市之一,国家安排的156个重点项目有4个落户株洲。从一个码头小镇,到县级市,再升格为地级市,株洲行政区划步步升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二五”期间,株洲工业发展迅猛。株洲电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冶炼厂等一批中央省属骨干企业的扩建和新建工程相继竣工投产。株洲工业基本形成以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建材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

一项项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相继诞生,株洲作为江南工业重镇的基础,由此奠定。

大事记

●1949年8月3日,株洲和平解放。

●1949年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

●1951年7月1日,株洲升格为县级市。

●1951年10月1日,国营331

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成立,是“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4年8月16日,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给三三一厂回信嘉勉。1957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视察株洲331厂等企业。

●1952年,株洲铁路工厂改名为“株洲机车车辆修理工厂”。1958年12月,由该厂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制造的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韶山1型下线。

●1953年,株洲列为全国八个重点工业建设城市之一。

●1953年12月,株洲第一条对外公路——株易公路建成通车,结束株洲不通汽车的历史。

●1954年6月26日,株洲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市建立。

●1955年2月27日,株洲电厂兴建,并于1957年9月28日正式并网发电,是“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1956年3月23日,株洲市升格为地级市。

●1957年10月1日,《株洲报》创刊。1957年12月20日,更名为《株洲日报》。

●1958年1月1日,株洲市区始通公共汽车。

●1958年4月1日,

601厂(株洲硬质合金厂)建成投产,是“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1958年8月1日,株洲百货商店开业。

●1959年4月,株洲冶炼厂试生产。

●1959年6月5日,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成立。

●1959年9月8日,株洲选(洗)煤厂投产,是“一五”时期全国

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1959年10月,第一家城市公园“株洲公园”开园。

●1959年11月3日,株洲玻璃厂建成投产。

●1960年1月10日,江南最大的铁路枢纽站——株洲枢纽站一期工程一级二场正式投产,时称田心出发场。1966年,田心站改为株洲北站。

●1960年3月,大京水库建成。5月,酒埠江水库枢纽工程竣工。

●1961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来株洲市视察331厂和601厂。

●1962年6月16日,成立株洲市战备指挥部。

第三展区

(1963年-1978年)

风雨兼程永向前

克服“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经受“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社会秩序的破坏、经济建设的受挫,株洲风雨兼程,努力前行,创造了接连不断的“新中国第一”,彰显了国家工业基地的担当。

醴浏铁路、醴茶铁路相继建成,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线更新改造,以国道、省道为骨干,市、县道和纵横交错的乡道相连接,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铁路机车、车辆逐步向大功率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市中心、董家塅、清水塘、贺家土、田心、茨菇塘、宋家桥7个工业区格局初显。

全市科学技术发展明显增速,一大批全国首创的工业产品相继问世,展现了株洲蓬勃的科技实力。

大事记

●1963年12月7日,株洲苎麻纺织厂在国内首次纺织出54支单纱麻的确良,填补了中国苎麻纺织产品中的一项空白。

●1964年1月15日,首都人民大会堂管理处在醴陵订购国宴、便宴高级餐具等,国庆15周年国宴全部使用醴陵瓷器。醴陵釉下彩瓷器名扬中外。

●1964年5月11日,第三机械工业部转发国务院特种定型委员会的批复:“同意霹雳一号空空导弹定型。”三三一厂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枚空空导弹。

●1964年5月13日,省委决定修建醴浏铁路,1966年7月1日建成通车。

●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重回井冈山,宿茶陵。

●1965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株洲县,县址设在渌口镇。1966

年1月18日,恢复设立株洲市郊区(县级)。

●1966年12月,株洲市第一条主干道——建设大道全线通车。

●1967年2月27日,株洲市委的一切职能活动和党的组织生活因“文化大革命”而完全停止。1968年1月24日,株洲市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9月14日,株洲铁路第三小学学生戴碧蓉因抢救正在铁道上嬉玩的3名小孩,英勇受伤。戴碧蓉成为全国闻名的少年英雄,先后受到周恩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9年9月25日,田心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和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制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韶山”2

型大功率电力机车。此后,韶山系列迅速发展到韶山9型,成为中国电气化客货运输的主力车型。

●1970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市郊区、中心、清水塘、田心、荷塘铺、董家塅6个区改为郊区、东区、南区、北区四个县级区。

●1970年11月,醴茶铁路(原称湘东铁路)开工建设。1973年1月

11日,正式通车。

●1971年4月8日至12日,中共株洲市第四届代表大会召开,决定撤销中共株洲市核心领导小组,恢复市委工作职能。

●1972年10月13日,湘黔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与京广线交汇,株洲成为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

●1973年7月,醴陵县农民瞿永寿降低水稻空壳率的经验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他的这一技术被确认为世界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瞿永寿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称为"国际杰出稻农"。

●1974年9月23日,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李临庄同志学习的决定》。李临庄是湘江机器厂(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钻工,28年完成了

102年的工作量。1975年8月29日,株洲市授予李临庄“铁人式工人”光荣称号。

●1975年,全市境内各县引进试种杂交水稻近10亩,获亩平均产量比常规稻高出100-150公斤的好产量,后逐步扩大种植面积。

●1976年6月11日,白马垅变电站竣工送电,为当时省内最大的

220千伏枢纽变电站,株洲市最大的电源点。

●1977年2月1日,召开15万人大会,掀起工业学大庆高潮。

●1978年5月开始,逐步放开集市贸易,城乡集贸市场开始涌现。

●1978年6月,市委部署“百厂会战”,在农村兴办百个工厂,组织全市各工厂向社队企业扩散产品,推动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

第四展区

(1979年-2011年)

东方风来满眼春

革故鼎新,激活一池春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工业,因科技创新变强变大;商贸,因开放协作越搞越活;城乡,因生态宜居收获点赞;政治、经济全面发展,社会、文化欣欣向荣。

被国家列为“三项制度改革”试点,株洲掀起企业改革热潮。1992年株洲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的因子植入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全力打造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服饰和陶瓷五大千亿产业集群,株洲制造昂首迈入株洲创造。

加快开放步伐,株洲经贸走进春天里,与美国、日本、欧盟、北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株洲产品大步走出国门。

大事记

●1979年2月23日,株洲市第一所高等学校——株洲基础大学举行首届开学典礼。1989年4月,更名为株洲工学院。2005年12月29日,合并组建湖南工业大学。

●1979年12月30日,在全国劳动模范授奖大会上,邓小平同志亲自为我市教师马安健颁发金质奖章。2009年,马安健当选“新中国成立60年湖南省10位最具影响的劳模”。

●1980年11月31日至12月6日,株洲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设立市人大常务委员会,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会议决定撤销株洲市革命委员会,重新成立株洲市人民政府。

●1980年11月29日至12月7日,政协株洲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1981年1月15日,株洲火车站新建主楼投入使用,该楼建筑面积为10032平方米,高20米,是当时中国南方仅次于广州、长沙的大型客站。

●1982年2月,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12月,株洲全面取消粮食统购制度,改粮食统派购为合同定购,执行了32年的粮食统购制度终止。

●1983年7月1日,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属湘潭地区的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1997年,撤销东区、南区、北区、郊区,调整设立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天元区。1985年,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1994年,酃县更名为炎陵县。2018年,撤销株洲县,设立株洲市渌口区。

●1983年12月31日,南方公司自己试制的中国第一台涡轴航空发动机宣告成功,填补了中国涡轮式直升飞机动力的空白。

●1984年6月,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冶炼厂、醴陵国光瓷厂、株洲玻璃厂、株洲火花塞厂、株洲无线电二厂等6家企业,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实行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1985年,株洲市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984年12月,《株洲市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下发,株洲经济体制改革大幕开启。

●1985年12月12日,“六五”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第一台航空燃气轮机机车,由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和哈尔滨铁路局科研所研制成功。

●1986年1月20日,株洲大桥动工兴建,1988年12月28日通车,是株洲市城区首座跨湘江大桥。随后,石峰大桥(2002年)、建宁大桥(2005年)、天元大桥(2007年)、芦淞大桥(2010年)、枫溪大桥(2017年)、渌口大桥(2017年)相继建成通车,湘江两岸发展从此走上快车道。

●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修复炎帝陵,1986年4月、199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江泽民分别为炎帝陵题写“炎帝神农氏之墓”和“炎帝陵”。1993年8月15日,湖南省各界首次公祭炎帝陵。2002年,炎帝陵被评为我市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2019年,获评“湖南文化地标”。

●1987年10月15日,株洲市被国家人防委授予“全国人防建设平战结合先进城市”称号。(1978年被授予“人民防空战备建设先进城市”称号。)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我市连续四次荣膺“全国人防先进城市”。

●1988年4月24日,株洲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1989年12月15日,我市第一家专业批发市场(芦淞大市场)营业。经过多年发展,芦淞服饰市场群已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2005年11月荣膺“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称号。

●1990年9月21日,中国第一台高速客运电力机车(韶5型)在株洲电力机车厂问世,最高时速140公里,是我国当时运行速度最快的电力机车,标志着我国铁路高速运载技术已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1991年3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株洲,对株洲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等工作充分肯定。(1987年7月,株洲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1991年,歌剧《从前有座山》获评首届“文华奖”。1997年9月、2003年12月,花鼓戏《红藤草》、歌剧《沥沥太阳雨》获评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

●199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53个国字号高新区之一。

●1993年9月21日,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目前,全市已有12家企业成功上市。

●1993年10月,湖南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莲易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2000年、2007年、2009年、2013年,京珠高速、沪昆高速、衡炎高速、平汝高速公路株洲段相继建成通车。

●1994年3月9日,市委、市政府提出“科教兴市”市策,1995年,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先后九次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获奖次数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

●1994年8月18日,湘江防洪工程全线动工,按照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修建。当年11月19日,河西湘江大堤一期工程基本竣工,成为现在滨江路的雏形。

●1995年3月1日,株洲市被命名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96年,株洲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光荣称号。

●1996年1月4日,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成建制亩产过吨粮地(市)。经专家鉴定验收,全市1995年双季稻平均亩产1021

.1公斤。

●1997年10月1日,炎帝广场一期工程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株洲城市的新地标。2012年12月,集生态水系、神农广场、神农大剧院等一大批公共设施和景观于一体的神农城项目竣工。

●1998年1月4日,国家“九五”重点工程湘黔线株洲至娄底复线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1999年5月26日,中国首台“子弹头”高速列车“中华之星”下线。

●1999年12月27日,株洲电力机车厂高级工程师刘友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市第一位院士。2005年,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608所)总设计师尹泽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总经理丁荣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8月1日,湘江株洲航电枢纽工程开工。2004年12月28日正式通航。

●2003年12月21日,株洲时代集团研制的湖南省首台电动公交车面世。

●2003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以“转换国有资产、有偿解除职工劳动关系”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制。到2007年末,市属61家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基本完成,涉及职工总人数8万余人。

●2004年6月29日,市体育中心主场馆开工,是建市以来最大的公共事业工程。2006年6月29日竣工。2006年8月,省第十届运动会在市体育中心隆重开幕。

●2005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株洲考察工业发展情况。2009年6月12日,先后考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南方公司、南车时代等地。2012年1月2日,到株洲考察社区卫康室。

●2005年12月,106国道株洲段全线提质改造工程竣工。

●2006年1月,株洲市建市以来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通道工程主干道拉通。

●2007年,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修复。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4月18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大示范区之一——株洲云龙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

●2007年,千金药业、唐人神集团两家企业品牌入选首批300家“全国重点保护品牌”。

●2007年,北汽控股落户粟雨工业园,结束了株洲无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的历史。2010年,北汽集团株洲基地首款产品BC306Z下线。

●2008年2月14日,株洲被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2009年,启动湘江河西风光带建设。2010年9月30日,湘江河西风光带开园。

●2009年12月,全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正式通车,株洲西站投入运行,这是株洲境内首条高铁。

●2009年,攸县创新提出了“城乡环境同治”工作理念,逐年梯次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2011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此作出重要批示。

●2010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株洲成为全国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2011年5月25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大功率IGBT

产业化基地奠基,标志着中国首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项目启动建设。

●2011年6月,全国首家以红军标语为陈列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红军标语博物馆在炎陵县建成开馆。

●2011年9月12日,株洲方特欢乐世界建成开园。

2019-10-01

00:00:00:0--株洲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文稿摘登(上)148637902与共和国一起成长/enpproperty-->2019-10-01

00:00:00:0--株洲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文稿摘登(上)14863790c1486379.html2与共和国一起成长/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