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政策红利正释放保障百姓“有肉吃”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李军

核心提示

10月13日上午,天元区湘春路一家猪肉专卖店。店主刘机伟感叹,“有些人以前天天来买肉,现在一周才买一次。”他知道,顾客望而却步的原因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猪肉价格。

猪肉价格飙升,源于非洲猪瘟与周期性因素导致的生猪产能短缺,市场上的猪肉供不应求。

控制疫情后,为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农业农村部等多个部委,连接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利好涉及基础设施、贷款贴息、保险等诸多方面。9月底,省级层面召开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并下达各市州今年最低生猪出栏任务,株洲的任务是260万头。

疫情阵痛过去,政策利好袭来,株洲的“猪”事还顺利吗?

重挫:疫情影响生猪产业链

刘机伟做猪肉专卖3年多,今年最艰难,由于进货价涨了一倍,他把拿货的量减少一半多,猪肉涨价让他的收益没受多少影响,但顾客减少让他有些不安。“以前早上来买肉的人很多,现在零零散散的。”他说。

原本,荷塘区的张进和女儿都喜欢吃猪肉,由于猪肉涨价,他们选择用吃鱼和鸡肉等来替代。可他发现,菜市场上鱼肉、鸡肉等肉类的价格慢慢也涨起来了。

追根溯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非洲猪瘟疫情重挫了上游的生猪生产。

金先生是天元区三门镇的养殖户,养猪10多年,每年都会养三四百头,算是中小型规模。往年这时候,他都在忙着对仔猪进行育肥,今年他却闲了快2个月,心里和猪舍一样,“空荡荡的。”

近年来,金先生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对养殖场地进行了规划与调整,也扛过了几次传染病对养殖场的侵袭。今年7月,他发现几十头仔猪的皮肤变色,疑似发生疫情,赶紧上报相关部门,并配合做了妥善处理。

停养,让金先生亏损约10万元,但他说自己还算幸运。在他周围,很多同行都受了影响,有的几十万元的积蓄亏得血本无归。当然,也有只亏了几万元的散户。同时,他看到一些屠宰场、饲料店的生意变得冷清。

三门镇动物防疫站站长曹光辉,从事动物防疫工作29年。据他介绍,该镇有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家,中小型猪场90多家,疫情对中小型猪场的打击较大,规模猪场的设备齐全、防疫能力较强,都有生猪存栏,但损失还是难以避免。

天元区某规模猪场的负责人李定(化名)说,2007年他和合伙人办起了占地约40亩的养猪场,生猪年出栏量有6000多头。受疫情影响,购买仔猪的客户减少,他有段时间减少了存栏母猪的比例,现在虽然1700元左右一头的仔猪价格能维持猪场运转,但母猪的存栏量要恢复到以往的水平,“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

复养:门槛越来越高,投入也不小

据了解,我市是生猪养殖大市,有10多个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规模户,上千个500头以上的规模户,规模养殖的比重占50%,其中攸县、茶陵县、醴陵市、渌口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疫情对部分中小规模的养殖户造成了停养,如今要复养却并不容易。

金先生说,疫情对养殖户也是一种“筛选”,管理水平差、防疫能力弱的散户最先被淘汰,其次是卫生与防疫措施不到位的中小型养殖户。较为幸运的是,他的养殖场设施较齐备、处理疫情及时,具有较好的复养基础。

即便养猪10多年,金先生依然感慨,自己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这里头学问太大,遇到新问题一样不懂,不知应对。疫苗尚未研发面市,他心里有些没底。

记者在网络上检索到,一家叫新南方的养殖服务公司在株洲开设了基地,对有复养意向的养殖客户开班进行实操培训。

该公司在株洲基地的负责人彭友权说,他是3个多月前来的株洲,目前已开展3期培训,每期招收15个学员。这些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株洲的学员约10个。从他接触过的学员来看,国内的养猪户对生物安全、防疫等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跟风靠市场和靠投资的多,靠知识、技术与管理的比较少见。”

彭友权介绍,复养需要做好充分的消毒、清洗、隔离等防疫工作,同时强化生物安全的意识以及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若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很大概率会重蹈覆辙。

对于想复养的养殖户,资金也是问题。

金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复养实操的培训费一般是数千元,给复养净化环境需要一笔花费,对猪场相关设备进行升级以增强防疫能力的追加投入,则是一笔更大的支出。“这还不算买进仔猪,以及养殖的人力物力成本。”

复养的门槛越来越高,在“跌了一跤”的情况下,还要再去跨越复养这道高门槛,“有点像在赌,就看你敢不敢。”金先生说。

应对:打出稳产保供“组合拳”,确保市民“有肉吃”

为提升养殖主体的积极性、缓解猪肉供应紧张,我市在生猪稳产保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专门成立了生猪生产调度办公室,每周向各地各有关部门收集汇总一次政策措施落实进展情况,每月收集汇总一次生猪生产数据,“实行生猪规模养殖场全面上报、按月更新”,综合分析生猪生产、市场供应、疫病防控等情况,确保调度及时有效。

今年以来,我市强化闭环管理抓防控,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地毯式”疫情排查5.2万场次,检查市场、超市、冻库、餐饮服务单位、肉制品企业3.6万个次等,一系列措施为全市养殖企业营造了全方位清净无疫的环境。

同时,我市也在大力招商提升生猪产能。该负责人说,目前已联系省现代农业集团在我市整体布局生猪生产的全产业链,正在商定战略合作协议和建设方案。中粮集团等龙头企业也与我市有关县市区开展商谈,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与渌口区合作的养殖建设项目近期有望开工。市级屠宰工业园已进行了前期准备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上述负责人介绍,猪价上涨是非洲疫情与周期性因素叠加的结果。疫情导致生猪产能下降较多,而按生猪生产规律,母猪从怀孕到产仔,仔猪从育肥到出栏都需要时间周期,这才致使今年六七月开始,生猪市场供应明显减少。

省里要求,今年要完成最低260万头的生猪出栏量,株洲会有压力吗?

“有一定压力,但压力不大。”该负责人自信地说。

信心:

政策、价格利好叠加,规模化养殖现机遇

从中央到省、市的政策支持,给了金先生复养的希望。

金先生首先看好政策层面,他归纳出,这些政策措施层层落地后,达到的效果将是养猪户“有钱养、有地养”,生猪“运得出、供得上”。

李定更是认为,疫情影响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国务院8月明确的“五大措施”里就有“发展规模养殖”的提法,如果能熬过去,“规模猪场的春天就会到来。”

在这方面,规模越大的企业底气似乎越足。龙头企业唐人神集团认为,非洲猪瘟给养猪行业带来重大改变,“大型养殖集团由于不断进化的防疫能力、猪舍改造能力、资金优势等会加速发展。”

对扛过了疫情的中小型猪场,现在也是转机发生的窗口期。业内人士介绍,一般4月到7月是疫情高发期,到9月后疫情会进入相对平稳期,这为生猪产能恢复创造了条件。

彭友权说,疫情阵痛后留下来的多是比较优质的养殖户,经过复养实操培训后,株洲的不少养殖户明显有了信心,已决定复养。

金先生也感受到了政策落地的速度。最近,他了解到自身有条件参与“公司+农户”这一复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大型企业来做防疫净化、出仔猪、饲料等,养殖户进行生猪育肥。“虽然利润相对少一些,但确实是个机会,我想参与。”金先生说。

2019-10-23

00:00:00:0我市生猪生产正逐步恢复148808502政策红利正释放

保障百姓“有肉吃”/enpproperty-->2019-10-23

00:00:00:0我市生猪生产正逐步恢复14880850c1488085.html2政策红利正释放

保障百姓“有肉吃”/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