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离不开教育机构,古今皆然。古代的外语教育虽不如今天这般成熟,但还是诞生了几个较具有代表性的外语学院——
【隋唐国子监】
国子监又叫国子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由朝廷直属管理,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隋唐时期对外交流空前繁荣,唐都作为世界大都市吸引了各地商人、留学生,相应催生了外语学习的需求,国子监因此设立了多国“外语系”,培养精通外语和翻译的人才,除此之外,国子监还吸引了来自高丽、琉球、日本等国的留学生。因此国子监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
【四方馆】
四方馆最初是隋炀帝杨广下旨设置、用来接待四方少数民族和外国大使的办事处,相当于现在的经贸办。
到了唐代,佛教在中原大行其道,顺应时代潮流,四方馆变成了佛经翻译馆,主要负责将梵语佛经译成汉语,玄奘也在此工作过。
【四夷馆】
四夷馆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在南京创立,是我国古代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外国语学校,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材而官方设立的专门机构。四夷馆置译字生,教习亚洲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培养了解邻国历史地理的翻译人才。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四夷馆改名为四译馆,并有了统一的外语课本《华夷译语》。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沿袭了汉译佛经的宇宙最强汉字注音译法。
【同文馆】
1861年1月,恭亲王奕訢奏请开办同文馆。同治元年六月,同文馆开办招生,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学生多是来自八旗贵族的官二代,专职学习翻译和外交。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
1902年1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然是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在四夷馆这些官办的翻译培训学校出现之前,想要系统地进行外语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外语学习依赖的还是“浸入”式的互相影响。因为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往往并非完全没有关系,而是会相互融合的。比如汉唐的丝绸之路上,来自中国、印度、西域各国的商人之间的通用语言是一种栗特语。因为栗特人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并且善于经商的民族,而且恰好处于中国和印度之间,他们的语言也就混杂了很多汉语和梵语的成分,为汉人和印度人学习带来了便利。
当年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是如何学习语言的,今天的我们已很难考证。不过,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们学习英语的方法或许能让我们略知一二。这些商人们学习英语用的祖传秘诀就是上文提到过的汉字注音法!乾隆年间,出现了一本叫《红毛番话》的小册子,上面收录了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六种外语,单词按照粤语发音标注,例如one的标注发音为“温”,house的标注发音是“孝士”。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学习方法,一边比划一边学,就能学到最基本的经商用语了。而这样一种经典但低效的方法倒也沿用至今,成了现代人和古人难得的共同经历。
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古人们对学外语兴趣都不大,朝廷禁止教外国人汉语,也不鼓励国人学外语。直到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外语学习才真正为人们所重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唯一一次出现过的学习外语的持续兴趣只在于梵语。
过去缺乏成熟的教学、学习方法,人们为了学习外语常常是绞尽脑汁,有时甚至要冒生命危险。从下面列出的几位苦练外语的典型代表中,大家可以管窥过去人们学习外语摸着石头过河的漫漫长征路。
2019-08-12
00:00:00:0148195602古代知名的
外语学院/enpproperty-->2019-08-12
00:00:00:014819560c1481956.html2古代知名的
外语学院/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