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将“立德树人”落实到高考命题中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通讯员/罗良才

肖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考试题必须承担的功能。2019年高考已经圆满落幕,今年各科高考试卷难易程度如何,有什么新的特点,对来年的高考有何借鉴作用……6月9日,本报编辑部约请市一中、九方中学各科名师对部分高考试卷进行解析,以飨读者。

地理

英语

重视核心素养

强化应用导向

用好用活教材

·梁晶

(株洲市教学能手,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一中语文教师)

今年的语文试题以厚重的内蕴,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命题之中,其内蕴主要凸显在弘扬传统文化、紧扣时代主题两个方面。

名篇名句默写选用了李白的《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一句,彰显了中华先辈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鲁迅的《理水》,这篇小说采用了“故事新编”的方式,将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重新演绎。在题干中引用了鲁迅的名言,歌颂了历史上敢打敢拼,无畏牺牲,为国为民的英雄。实用类文本阅读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语言文字运用涉及中国传统音乐知识。

在紧扣时代主题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谈到了文学艺术如何与时代接轨的问题,明确提出“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蓬勃生机”的观点。实用类文本用国家图书馆修复毛里求斯档案文件这一材料,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的一个侧面。

今年语文试卷的选材有较大变化,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图表材料回归,考查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二是小说文本材料一改三年连续选取当代小说的做法,选用了鲁迅的作品。文言文阅读文本材料跳出了前几年大热的《宋史》和《明史》,选用的是更早的《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古代诗歌阅读则选用了一首题跋诗——南宋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这是高考中从未出现过的诗歌类型。

今年的语文命题释放了很多信息,来年备考的学生不妨对这几个方面加以关注:重视语文核心素养;强化应用导向;用好用活教材。

稳中求变

三大主题凸显“五育”并举

·王小苗(北京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硕士,株洲市连续三届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市一中教务科长)

今年英语全国卷1卷既稳也新,承袭了以往的风格,同时,紧扣了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大量独特且有魅力的语言素材均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试图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巧妙地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进整套试题,从而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很好地体现了英语学科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

结构难度平稳,考生友好型。试卷结构稳定,全面考查了考生语言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体现了基础性和综合性要求。其次,试题难度平稳,与往年基本相当,有效增强了考生信心。书面表达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荐信,短文改错、语法填空考查的都是主干基础知识。

“新”在紧扣三大主题,培养考生思维。无论听力还是阅读,所选取材料均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培养考生的哲学意识和思维品质,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听力部分最后一段材料是关于鸟类的新闻,阅读理解的第二节介绍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近大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完形填空语篇介绍了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环境污染以及当地机构努力治理之后环境的改观;语法填空语篇介绍了北极熊种群数量越来越少、亟须保护的现状。这些都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以看出,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1卷在抓住英语学科听说读写4项关键能力的同时,突出交际、思辨和学习的学科素养导向,将思维品质培养、和谐的人际交往以及关注生态环境等理念融入了语言能力的考查之中。

在“全”字上,试题凸显五育并举,引导考生全面发展。听力材料第八段聚焦于运动与健康的关系,阅读理解第二节关注了呼吸新鲜空气与近大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短文改错介绍了喜欢上足球的小事件,体现了对于体育与健康的重要。书面表达则设置了考生得知伦敦的美术馆要举办中国画展览,给美术馆写信申请做志愿者的情境,将美育融进了考卷之中。可以说,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1卷在夯实德育、坚守智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支持中学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

语文

突出基本能力考查

·叶银粮(一级教师,九方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2019年全国1卷地理题,延续往年特点,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为导向,突出基本能力考查。试卷温和,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很好地体现了高考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的作用。

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试题涵盖产业、人口、交通、地质、气候、水文、旅游、环保等主干知识,素材典型,形式多样,具有时代气息。人文地理比重较大,自然地理比重较小;选择题多以中国地理区域为背景,综合题则多考查世界地理区域。

素养立意,以人地协调发展为主线,突出综合思维考查。突出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人文地理选择题素材多选取新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综合思维的考查.以地理环境整体性为背景,突出区域内要素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和时间尺度下区域的发展变化,强调对地理过程的逻辑推理能力。

设问巧妙,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综合题延续以往“小切口,深挖掘”的特色,围绕区域的核心问题,在设问的思路和形式上进行创新,逐步挖掘。如37题以澳大利亚的汽车产业发展变化为载体,考查工业的相关知识。所给区域范围较大,材料通俗易懂,但巧妙的设问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很好地完成了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并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现实问题的好习惯。

给来年考生的建议是“求用”和“求真”。

纯地理原理考查试题已不多见,在掌握核心原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地理原理的应用,用地理原理解决现实问题;

真实情境下地理问题应设身处地深入思考,做到“真探究”,切实理解纵向的地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和横向区位因素的比较,而非简单套模板,背答案;把自己思考形成的思维线索,用地理术语规范表达,做到“真表达”。一张考卷,八个素材,十几道题,看似简单,内涵却很丰富。它不仅仅是对高中三年的在课堂中地理学习的考查,更是对考生十几年成长历程中探究自然界、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中的真实地理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地理素养的大检阅,“真爱”地理的考生大有用武之地。

数学

结合学科知识

展示数学之美

·彭红龙(市一中数学教师)

今年高考数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试题突出学科素养导向,注重能力考查,全面覆盖基础知识,增强综合性、应用性,以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情境为载体,贴近生今年高考数学稳中有变,助力破解应试教育。在整体平稳的基础上,在主观题的设计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主观题在各部分内容的布局和考查难度上进行动态设计,打破了过去压轴题的惯例。

这些改革释放了一个明显的信号:对重点内容的考查,在整体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的前提下,在各部分内容的布局和考查难度上都可以进行调整和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考查考生灵活应变的能力和主动调整适应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重点内容,同时有助于破解僵化的应试教育。今年试题突出学科素养导向,注重能力考查,全面覆盖基础知识,增强综合性、应用性,以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情境为载体,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数学教育、评价中落实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今年数学试题还注重结合学科知识,展示数学之美。文、理科Ⅰ卷第(4)题以著名的雕塑“断臂维纳斯”为例,探讨人体黄金分割之美,将美育教育融入数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劳动教育。文科Ⅰ卷第(17)题以商场服务质量管理为背景设计,体现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倡导高质量的劳动成果。文、理科Ⅲ卷第(16)题再现了学生到工厂劳动实践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尊重劳动、参加劳动,体现了劳动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贯彻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学科化的具体要求,突出学科素养导向,将理性思维作为重点目标,将基础性和创新性作为重点要求,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由宏大主题

到个性体验

·刘跃平(

湖南省特级教师、市一中语文教研组长)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有“变”和“不变”:不变之处在目标不变、题型不变、导向不变。

今年作文题继续行进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题以载道的道路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弘扬传统又凸显新时代主题,今年把点定在“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比去年更具体、更实在,更落到实处。

延续了提供作文材料加明确写作任务的作文题型。本次命题,延续了近四年高考对任务驱动的强调,有明确的任务与语境。

重视作文的实用性。2018年全国卷Ⅰ是写给18年后的18岁年轻人阅读的一封信,2019年全国卷Ⅰ则写面向本校同学的演讲稿,书信是我国传统的交流形式,而演讲是过去到今天都普遍使用的交流方式,它们的共性是

“应用”性强,引导语文教学重应用是这几年一直的做法。

“变化”则体现在难度和主旨两个方面:降低审题难度,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主旨则由宏大主题到个性体验

今年的作文题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看,都是这几年最没有审题难度的题。材料内容清晰,先由出自《左传》和《诗经》的两则传统名句引出“劳动”的话题,再由三个“有的说”指明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对劳动的误解与不尊重。材料中隐含了观点——“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也提示了思路——“优秀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对比。写作任务更是明确:为“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写作主题为“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在“认识”与“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有“希望”与“建议”。像这样把观点与要求如此明示的作文题确实让考生窃喜,恐怕没有比这更“体谅”学生的命题了。

虽然顺着题中材料的思路,再用材料充实一下就会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但降低审题难度不等于不设置条件,本文要写好有两个不能忽视:一是“从我做起”,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能解决的,它要求体现“劳动”这一古老话题的时代内涵,要明确写出当代人对劳动的态度与做法;二是写演讲稿,不只是形式的问题,还涉及演讲稿的语言与事例的选用。如果不能把握这两点,就难以写出优秀的文章。

2018年把自身置身于历史背景下去思考:新时代的青年如何负起时代的重任?材料有历史的厚重感,而2019年作文学生试题突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努力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命题者的意图就是关注考生的个体体验,积极导向考生在作文中加入生活化细节画面,进行个性化、由于创意的表达。

今年作文对今后作文教学有深刻启示,即要重视应用性文章的训练、重视素材的积累。

作文

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

·石玉平(政治特级教师,市一中政治教师)

今年政治高考试题迎着热点上,坚持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目标,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试题整体结构与难度系数与上年基本一致。显著特点表现在: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形式灵活多样;贴近生活,贴近时政,素材不拘一格;学科思维、创新精神、核心素养面面俱到。

政治试题的基础性主要指向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在试题中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和时政性的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特别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比如:考查了价值与使用价值、投资与经营、对外开放、基层民主、协商民主,外交政策、意识的能动作用,量变与质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传统文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知识。试题以曲线图、漫画、材料评析、材料分析解答等形式呈现。

试题关注时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基本上各题都是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引入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需要考生通过感知试题情境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素材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比如:中国进口贸易、民营投资、民族团结、国家治理体系、传统文化、《流浪地球》电影等素材都凸显时代性。今年高考政治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39题,以全国政协的协商议政活动为素材,要求学生思考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和方式,进而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同时,政治试题还聚焦决胜脱贫攻坚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成就,培养合作共赢理念;跟踪对外开放新进展,形成国际视野等话题。

试题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同时结合重大社会事件和时政热点,侧重考查对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本质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哲学原理的理解能力,体现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内的政治核心素养的考查。

今年试题对2020届高三备考启示在夯实基础,全面能力提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大时政,重视高考真题演练,训练答题速度。

政治

历史

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做文章

·刘玲玲(湖南省历史特级教师、市历史学科基地带头人、九方中学历史教师)

今年历史试卷基本上沿袭了近年来求稳、求新的风格。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做文章,紧扣时政,不回避热点,充分落实了历史考试的“一核四层四翼”的考试功能与素质要求,充分体现时代时代精神。

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全卷15道历史试题中有9道题考查主干知识,如第25题的王国问题、第27题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特点及商品经济繁荣等;

在考查方式与命题手法上,仍然在注重情境创设上做文章,突出知识的比较、迁移。如第30题对中俄无产阶级革命任务比较等,在选择题的干扰项上下工夫,选项的区分度较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在考查的立意上,注重对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考查,如第41题,要求学生要将知识置身于二战后的世界与中国,尤其中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并运用历史知识,对四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说明、解释,突出了对学生的历史时空、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从历史比较中培养学生客观看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同,激发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在命题立意上突出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的深刻内涵,重视对考生的健康意识、家国情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精神引领。

2019-06-10

00:00:00:0——2019年高考试卷解析147602102将“立德树人”落实到高考命题中/enpproperty-->2019-06-10

00:00:00:0——2019年高考试卷解析14760210c1476021.html2将“立德树人”落实到高考命题中/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