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岁月淘不尽诗歌与理想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一首《理想》激励无数年轻人,11月23日下午,这位以文字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流沙河因病去世,享年88岁。

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

大家对流沙河的了解,多是从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而来。他出生于成都的一个诗书人家,1948年,17岁的他在《西方日报》副刊,以流沙河的笔名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折扣》。

对自己的笔名,他这样解释:“‘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为中国人的名字习惯用3个字,所以我就把‘河’字补上,这样念起来也顺口。”

1949年,流沙河考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虽学化学,但他的文学情愫却在心中疯长。1950年,经作家西戎(《吕梁英雄传》作者之一)推荐,流沙河调到《川西农民报》工作,1952年,转入四川省文联搞专业创作。

1957年1月,流沙河、白航等4位年轻诗人在成都创办《星星》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流沙河借物咏志的《草木篇》及其他作者创作的各种流派的好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1985年起至今,他的作品已出版20余种。

第一个向大陆介绍余光中诗歌

除了写诗,流沙河还关注中国台湾诗人的作品。

1985年,他主导出版了《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成为了第一个向大陆介绍余光中诗歌的人。从事诗歌研究的他准确地看到了余光中诗歌中的美,流沙河也因此被视为余光中诗歌的知音。在评价流沙河的时候,诗人王家新认为他是一名“真正的诗人”,而且在介绍台湾诗人这方面,流沙河的工作尤其宝贵,“他开设的这个专栏,我们上大学期间,作为一个年轻的诗人几乎每期都看了。今天看来还是很有意义。在那个时间,他有系统地介绍台湾的优秀诗人,率先、系统地介绍了我们从来不了解的那些诗人和作品,流沙河先生从他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角度来介绍、解读诗歌,给我们带来很新鲜的刺激和启发”。王家新说。

从诗人到汉字研究

因为诗歌,我们认识和喜爱上了流沙河。但是,大概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后,流沙河就不写诗了。他在自己诗集《故园别》序中写到,“我不相信生活中到处都有诗,只等你去俯拾。我只相信感自外来,诗自内出。”

流沙河诗转文里程碑似的最后一首诗,是他写于1989年5月的《了啊歌》。诗味幽默诙谐又充满无奈,在“了啊”的感叹中层层推进:“……家猫更懒了啊/钟馗更醉了啊/武松愈打愈小了啊/石迁愈偷愈贵了啊……”最后,他觉得自己是一支被小孩随意削着玩的铅笔,人生在世,笔力未彰,憾恨被无端削至“短得只剩/橡皮擦子/了啊”,那是多么不值的光阴虚耗,他悟道了。

后来,他改作训诂,说文解字,诠释经典,研究人文地理,乐在其中。转型文字学者的流沙河自称“白鱼”,“白鱼就是蛀书的虫。劳我一生,博得‘书虫’之名。”别人称他“文字侦探”或者“文字的福尔摩斯。”他给出的解释是:“名声一度很大,但我很清醒。尤其是读过余光中的诗后,我说算了算了,我不写了,我怎么写也写不出他们那样的好诗来。我的致命伤我清楚,我这个人头脑过分条理化、逻辑化,感性不足,好诗需要的奇思妙想我没有。所以我的诗都是骨头,没有肉。”

2000年,流沙河开始对汉字认真的考据精研,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入手,穷自己的毕生所学和心力,希望能在汉字学领域,为人们留下一些精神财富。

2017年8月,流沙河新书《字看我一生》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书的正文部分,是耄耋之年的流沙河一笔一画写出,全部以手稿影印的形式呈现。所谓“字看我一生”,正是流沙河根据人一生遇到的文字,来解读这些汉字。除了《字看我一生》,这些年来,流沙河先后推出《流沙河认字》《文字侦探》《白鱼解字》《正体字回家》等多种汉字学著作。

(综合《成都日报》、《文摘》杂志等)

2019-12-02

00:00:00:0149169602岁月淘不尽诗歌与理想/enpproperty-->2019-12-02

00:00:00:014916960c1491696.html2岁月淘不尽诗歌与理想/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