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个酷爱书画艺术,且又在《株洲日报》工作长达三十年的老记者、老编辑,经常会碰到一些人问:“你们的《株洲日报》和《株洲晚报》是谁题写的?”“这两个‘报头字’的原稿还留着吗?”对此,我略作如下回答。
郭沫若题写“株洲日报”报头
《株洲日报》作为株洲市委机关报,始创于1957年10月1日,报头字由时任株洲市委常务副书记任之同志题写。因为创刊时是《株洲报》,故隔日出一期。至这年的12月20日,株洲市第二届党代会召开,《株洲报》从这天起改为《株洲日报》,隔日报也就自然改为日刊了。“株洲日报”四字由当时号称“秀才”的、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的唐麟同志题写。
至1959年7月,由于“庐山会议”风云突起,唐麟同志也因此受到牵连。他题写的“株洲日报”四字固然也不好用了。也就是从这年的10月1日起,株洲日报改由一个普通干部题写。
到了1963年的一个夏天,《工人日报》记者石本坚同志来株洲采访。他和陪同他一道采访的本报记者说:“你们的报纸办得还是不错,可惜报头字太差劲了,不成其体。为什么不换一个漂亮点的?”很快,石记者的意见反馈到社领导那里,大家琢磨着,说是一定要找个“名人书法”或是“书法名人”来题写。起初,他们想到了毛主席,认为毛主席无论哪个方面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思来想去,觉得我们是张地方小报,不敢奢求。最后,大家把目光锁定在郭沫若同志身上。意见统一后,社里贸然给郭老写了一封诚挚渴求的信。不久,郭老回信了,他们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开牛皮纸信封,果然,“株洲日报”四字跃然出现在一张不大的生宣纸上。
郭沫若同志的字,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算是写得较好的一个,特别是他六十年代以后的字,日趋走向成熟,风格更趋强烈、明显。你看“株洲日报”四字,明快奔放、风神洒脱、气贯笔端,而且平中寓奇、俯仰有姿、开合得当。
郭老题写的报头,自1963年9月5日正式起用至今(“文革”中有段时间未用外),已经65个年头了。
不幸的是:郭老题写的《株洲日报》四字,原件在“文革”中遗失了,本报在创刊三十周年时曾刊发广告:“如若有幸已蒙某君收藏,本报当以厚金酬之。”遗憾的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李铎题写“株洲晚报”报头
《株洲晚报》是2000年6月1日正式创刊。“株洲晚报”四字是由当时组建株洲晚报的一个领导同志和我北上京城,找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文职将军李铎先生题写的。
李铎先生,是我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时的书法老师,加上他又是株洲籍人,故家乡有什么请他支持和题写字的,如株洲火车站的“株洲站”;空灵岸《杜甫诗·次空灵岸》摩崖石刻;以及“99炎帝杯国际书画大展”请他题签和出任评委主任等,他都欣然应允。这次《株洲日报》要办子报《株洲晚报》,社领导找到了我。
那是2000年的一个春天,我和我的同事如约而至李铎老师办公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此时的李老师和他的老伴,早已在等候。当我们向他汇报了本报近期发展情况和远期规划时,李老师听了特别开心。他说,既然你们办晚报的条件已经成熟,那就一定要办好,办出特色,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边讲边走向那个极大的书案。我们看到:题字的纸早已裁好,镇尺压着;砚台里的墨也已倒上,多枝毛笔整齐有序地摆放在笔枕上。这时的他,取出一管羊毫,顷刻,“株洲晚报”四字一气呵成。我当时还傻想,李老师会不会多写几张再来挑选一下呢?结果,他把眼光扫视了一下字面,说:“行了。”到底是书法大家,如果是没有几板斧的人,恐难一次写好。
李铎老师的字,古拙沉雄、苍劲有力、雍容大度而又极见功力,仔细看“株洲晚报”四字,于平淡中极具书写俊美,于端庄中极显气度不凡。可以说,字字雄强健挺,个个落落大方。李老师的字,其书写艺术风格,用笔与结构,多与郭沫若先生一脉相承。因为,李铎老师年轻时极崇拜郭老的书法。有一段时间,他研习郭老的字几乎成痴。一次,一位朋友将他临习郭沫若书毛主席诗词27首送呈给郭老看,郭老顿时盛赞:“哟,真还后继有人呢!”
如今,《株洲晚报》本着“为百姓说话,为市民服务”的宗旨,已成为市民一张不可或缺的报纸。我每次上京,也会带上一叠晚报请李铎老师审阅。李老师接过报也会欢心地看,然后褒奖地说:“不错、不错,很有服务市民意识,很有地方报纸特色……”。
2019-11-01
00:00:00:0148888502题写“株洲日报”“株洲晚报”的
那些事儿/enpproperty-->2019-11-01
00:00:00:014888850c1488885.html2题写“株洲日报”“株洲晚报”的
那些事儿/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