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4月21日,在四川米易县,一位27岁的母亲带着3位孩子从一座桥上跳下;4月28日,福建漳州一位28岁的年轻妈妈留下轻生信息后,带两个儿子离家出走。几天后,3人的遗体在一处水域被发现……
近段时间,层出不穷的悲剧让人唏嘘不已,也让公众不得不对全职妈妈群体重新审视。如今,随着二孩生育进入高峰期,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回归家庭,当起了全职妈妈。她们的生活状态到底如何?这群人的心理健康该如何保障?近日,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回归家庭:没人带孩子或想陪孩子成长
4月29日早上6点30分,在天元区珠江丽园小区,手机上的闹钟响了不过几秒,34岁的王雨便从床上爬起。顾不上梳妆打扮,她赶紧钻进厨房为两个孩子准备早餐,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王雨原本在一家株洲公司做行政工作,每月工资约4千元。两年前,因为小儿子的出生,她选择回归家庭,当一名全职妈妈。
“没办法,孩子没人带。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也不好意思让他们再劳累。”话语间,王雨满是无奈。
除了“没人带”孩子,经济原因也是促使不少妈妈回归家庭的重要原因。家住渌口区的李晓原来在一家私企做文秘,半年前,休完产假的她打算请个保姆回家帮着带小孩,自己回去上班。可打听了一圈才知道,自己的工资还不够负担请保姆的花销。经过一番权衡,她决定辞职回家带孩子。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全职妈妈都是受限于人手或经济的原因而“被动”全职。有的人选择回归家庭则是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90后”妈妈苏琳就是其中一员。
苏琳曾在一家国企就职,薪酬待遇很不错,双方父母也愿意为其带小孩。可自从有了儿子,育儿就成了她的头等大事。
“钱可以再挣,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不希望错过。况且把孩子丢给老人带,孩子容易被惯出一身毛病。”苏琳说。
她们的烦恼:与社会脱节,在家中变得“弱势”
不用外出工作打拼,只需在家陪伴孩子,在不少人看来,全职妈妈是个轻松的活儿,可她们却有着外人不可体会的烦恼。
做早餐、送大女儿上幼儿园、陪小儿子在小区游乐场玩,然而再做午餐、搞卫生、接孩子放学……这是王雨一天的生活轨迹,这也是大多数全职妈妈的日常生活写照。
“整天围着孩子转,我都快没有‘自我’了。”王雨说,自从当了全职妈妈,关注的都是孩子与家务,去得最多的不是游乐场就是菜市场,与朋友、同学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少,感觉自己都要与社会脱节。
而在李晓看来,当一名全职妈妈,并非想象中的“岁月静好”,她的家庭地位也在日益变得“弱势”。
“做事辛苦点也没啥,最怕的还是家人不理解。”李晓说,每当她与丈夫因琐事发生争吵,双方父母总会劝她息事宁人,“毕竟丈夫在外挣钱养家不易。”久而久之,李晓开始变得敏感、脆弱。家人的一句唠叨,有时也会让她郁闷不已。
李晓说,平日里还好,若遇上孩子生病的时候,她更是时刻处在在崩溃边缘,看谁都不顺眼,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
当心理健康亮红灯,大多数全职妈妈却羞于求助
生活枯燥,精神压力大,家庭矛盾多……当生活只剩一地鸡毛时,不少全职妈妈的心理健康则会亮起红灯。
经警方初步调查显示,由于长期休息不好、精神压力大、自感生活希望渺茫,27岁的杨某才会带着3名孩子实施轻生行为。而来自福建漳州的石某之所以携子轻生,也被证实其患有产后抑郁。
事实上,这样的悲剧在株洲也曾出现。2016年5月20日,在天元区大江观邸小区,一名年轻妈妈因产后抑郁症而跳楼自杀。
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并非所有的全职妈妈都能及时排解。
“我们科室现在每天能接诊1-2位有产后抑郁症的妈妈,绝大部分属于全职妈妈,但这只占到了总量的10%,还有更多的妈妈因各种缘由羞于求助医生或心理专家。”市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汤信海介绍,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女性生产之后由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变化,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自杀。
改善全职妈妈心理健康需多方助力
“人天生是社会性的,沉浸在家庭小世界中的全职妈妈,确实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汤信海介绍,人生角色的转换、生活节奏的变化、抚养孩子的压力等等,都会影响全职妈妈的心理,如自己不懂调节,情绪释放的途径缺乏,加上某些外因强化,就会形成心理疾病。
如何改善全职妈妈的心理健康?
汤信海建议,首先,全职妈妈自身要做好生活规划,不要因孩子和家务而失去了自我,继续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作为家人要对全职妈妈多点理解,尤其是丈夫,不要忽视妻子的情绪,一旦发现妻子情绪异常,要及时带其就医;政府部门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社工或志愿者,帮助全职妈妈排解空虚,融入社会。
2019-05-07
00:00:00:0147303902别让全职妈妈
成为“绝望主妇”/enpproperty-->2019-05-07
00:00:00:014730390c1473039.html2别让全职妈妈
成为“绝望主妇”/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