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国古代的游泳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夏日到了,游泳的多了,我们聊聊古代的游泳话题。

远古时期,人类为了从水中捕捞食物,而避免溺水丧生的危险,便开始模仿、练习水中动物的姿势和动作在水中游动,久而久之,便学会了游泳。

我国古代称游泳为“游术”。《淮南子·诠言训》云:“渡水而无游数(数通术),虽强必沉;有游数,虽赢必遂。”

古代人初学游泳时,为避免溺水丧生之危险,往往借助于一种具有漂浮力的东西——匏(即瓢葫芦)。据《事物纪原》云:“燧人以匏济水。”由此说明从传说的燧人氏时就已开始借助匏的浮力渡河了。匏是上古时代学习游泳的浮具,也是乘船渡江过河的救生之物。

在征服自然界的长期活动中,人们逐渐掌握了游泳的各种技能,并不断革新游泳的技巧和技艺。人们为了捕捞水底的鱼虾和各种水食,逐渐学会了潜水。潜水,是游泳技术中难度较大的一项。《庄子·达生篇》中有“没人”的记载,郭璞注云:“没人谓能鹜没于水底。”据此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已经掌握了潜水的本领。而且当时不但能在水中救人,且一人能同时救起二人,足见其游泳技术之高超。再如水中摸鱼,是从事捕鱼的劳动人民所特有的技能。

随着游泳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把游泳这种水中运动技巧,推广到体育锻炼和娱乐的领域中,创造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水上活动形式——水戏,亦称水嬉。这种水上活动,最初以划船、游泳为主,以后花样逐渐增多,陆续产生了潜水、撮弄、竞渡、抢金瓶、水秋千、水上歌舞等多种形式。《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述异记》云:“吴王夫差筑姑苏台……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戏。”这是我国古代有关水戏和修建游泳池的最早记载。另据《拾遗记》载:汉代,“汉昭帝元始元年(前86),穿淋池,广千步。……时命水戏,游宴永日”。

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7窟窟顶后部的“莲池游泳嬉戏”图到了唐代,水戏颇为盛行,从帝王到民间无不为之。如唐玄宗时,京兆尹黎千为讨得圣上欢心,“密具艟船作倡优水嬉”(《新唐书·黎千传》)。安庆绪在洛阳时,“泛楼舡为水嬉”,极尽奢靡之事。赵琳《因语录》卷六还记载了唐代优胡曹赞的水嬉技能。

到了北宋,水上游戏更为盛行,且花样多而难度大。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水秋千”云:“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这种水上游戏同今天的高台跳水类似,而“水秋千”这种动作是从悠动的秋千上翻筋斗跳入水中,其动作比今天的高台跳水难度更大。

从我国一些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北方善骑、南人善水”的记载。因我国南方江河水道纵横,故民间百姓皆通水性、善游泳。民间对游泳中的各种姿势和动作,有着不同的称谓。

在我国古代游泳活动中,最惊险壮观的要算游龙门和弄潮儿了。所谓“游龙门”,即在黄河南下的咽喉——龙门游泳;“弄潮儿”,即在钱塘江潮水期下水戏游。龙门,古称吕梁,在山西、陕西交界处,是黄河由此南下的咽喉,地势险峻,水流湍急,形成急瀑暴流,令人望而生畏。

游泳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和娱乐消遣的活动,我国古代人们还把游泳用于战争,作为克敌制胜的巧妙手段。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淮南将冷业与楚将许德勋交战于朗口,许德勋“使善游者五十人,以木枝叶覆于首,持长刀浮江而下,夜犯其营,且举火,业军中惊扰。许德勋以大军进击,大破之,追至鹿角镇,擒业”(《资治通鉴》卷二六六)。由此可见游泳在古代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游泳在我国古代的通讯联络中也有特殊作用。每当陆上交通受阻、通讯中断之时,水路往往成为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唯一通道。

总之,在我国古代,人们已经娴熟地掌握了游泳的技巧,并将它广泛应用于渔业生产、体育锻炼、水上救生、战争和通讯联络等方面。这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本文原载《文史知识》)

2019-06-15

00:00:00:0梁存信147643902我国古代的游泳/enpproperty-->2019-06-15

00:00:00:0梁存信14764390c1476439.html2我国古代的游泳/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