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与桃有关的词语典故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林端华

【桃花源】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他在“记”中记叙了武陵地方一个渔夫的奇遇故事。说这个渔夫沿着一条两岸长着桃林的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走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他们看到渔人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的。这些人不知道秦朝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人在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去寻找,就再也找不到了。

陶渊明写桃花源其实是诗人厌倦了仕途,渴望一份恬淡和静谧、一份安逸与自由而创造的一个理想世界罢了。陶渊明的归隐尚有“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进取精神。因此,真正的桃花源是自己灵魂的桃源,是物质追求之上的精神家园。

【桃李】

在诗文中,最先把桃李并提的恐怕也是《诗经》。《召南·何彼秾矣》和《大雅·抑》都提到了“桃李”。前者“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据此以“桃李”形容貌美。后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投桃报李”的成语便是由此而来,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后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桃李满天下”出自《资治通鉴》,最初指的是狄仁杰。唐代狄仁杰曾经先后举荐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它比喻长者培养的众多精英后辈或学生,遍布天下各地。

与“桃李”有关的成语还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文帝、景帝、武帝,立下了赫赫战功,能体恤部下,谦虚和蔼。连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可惜的是他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哀痛。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该成语的本义是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们下面走来走去,树下自然会被踩成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

【桃符】

民间就流传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俗。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辟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到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是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是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三是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因此,春联被称为“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王安石有诗《元日》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现在有些专家认为此联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桃花运】

最早描写桃的诗篇应是《诗经·国风·周南》的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运用重章叠句手法,可以反复咏叹的简朴歌谣,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这诗篇的触情点大概就是桃花吧!

而现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桃花运”则与另一首诗、一段佳话有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很广,由此产生“人面桃花”这一成语。最有名的“崔护艳遇”的故事在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中就有记载。故事说,崔护科考落榜后,清明游春偶入城南庄,遇到一位美丽多情的姑娘。两人虽一见钟情,却都把爱情深埋在心中。分手时,一个是“不胜情而入”,一个则“眷眷而归”。一年后的清明,崔护终于压抑不住思念之情,便再访城南庄。姑娘不在,他只好题诗一首。过几天再访城南庄,谁知姑娘竟为情而死。崔护抚尸痛哭,竟将姑娘哭活转来,终于成就了美满姻缘。人们把崔护的运气称之为“桃花缘”,也称“桃花运”。

2019-03-01

00:00:00:0随笔■原载炎陵县《神农风》147779002与桃有关的词语典故/enpproperty-->2019-03-01

00:00:00:0随笔■原载炎陵县《神农风》14777900c1477790.html2与桃有关的词语典故/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