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通讯员/宋玺
张曦予
8月5日上午,在市中心医院手术室,48岁的麻醉科副主任付卫东正在对几台手术进行巡查。
一个月前,他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援非任务,平安归国。在那个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国度——津巴布韦,他和队友不仅要面对随时落下的炮弹,还要提防无处不在的艾滋病毒。
“作为一名中国医生,我能用自己的医术在非洲那片土地治病救人,这一年,我过得值!”提及那段援非之旅,付卫东如是说。
洗澡是件“奢侈”的事
津巴布韦,地处非洲南部的内陆,由于经济落后,环境恶劣,当地的人均寿命不到40岁。
去年6月,作为中国(湖南)第16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的一员,付卫东踏上了那片土地,而这是他的第一次出国。来不及享受异国风情,这个国度的混乱与落后就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
“当地每天起码要停18个小时的水和电,就连给汽车加油都得凌晨去排队。”付卫东说,洗澡在当地是件“奢侈”的事。除了缺水少电,当地飞涨的物价也让他们有些震惊。
“一开始,牛肉还只要3美元一公斤,不到两个月,就涨到了20美元一公斤,当地货币每天都在飞速地贬值。”付卫东说,为了应对物资的短缺,他和几位队员开始自己动手,在驻地周边种了辣椒、空心菜、小白菜等。
事实上,生活物资的缺乏并不是最让人烦恼的,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才更让他们忧心。
付卫东援助的医院名叫帕瑞仁雅塔娃(英译)医院,位于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虽然是当地最大的公立医院,却经常缺医少药,甚至一度连消毒液、医用手套都没有,很多手术没有办法开展。
“既来之则安之,条件再艰苦,我们的工作不能停。”付卫东说,他帮助完成了困难穿刺和气管插管等麻醉操作,与队友成功开展了当地首台腔镜子宫全切手术。
身穿防弹衣去救助患者
去年8月,刚到津巴布韦才一个多月,付卫东和同事就遭遇了一场动乱。当时,正值津巴布韦总统大选,该国反对党在街头游行示威,街上到处是坦克和暴乱分子,商店都关门闭市。由于局势紧张,所有援非队员都被要求在驻地进行“防暴演习”。可此时,一名驻津的中国工作人员却突发疾病。
“若不及时救治,那名患者恐怕有生命危险。”来不及过多犹豫,付卫东和同事穿着防弹衣,提着急救箱便出门了。
由于戒严,一路上少有行人和车辆,付卫东只能和同事不停地开着玩笑以缓解紧张气氛。最终,他们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由于救治及时,该患者转危为安。
除了随时落下的炮弹,有一种危险更是无处不在,那便是艾滋病毒。
“当地收治的患者80%都是艾滋病毒携带者,我们在手术时又没有佩戴护目镜,一旦操作不当,很容易被感染。”付卫东说,这意味着,每一次的手术他们都得如履薄冰。有一次,一位队友的医用手套被手术刀划破了,所幸,该队友的手上未出现伤口。
“条件如此艰苦,我和队友却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付卫东说。
当地孤儿说:“chinese
good”
离家千万里,方知国是家。由于远在异国他乡,去年春节,付卫东没有回国和家人团聚,但他和队友却用另一种形式庆祝新年的到来。他们来到当地的孤儿院,为孩子们进行义诊并送上节日的礼物。
“虽然国籍不通,语言不通,但看着孩子们脸上露出的笑容,看他们伸出大拇指说‘chinese
good’,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回忆起这一场景,付卫东满脸欣慰。
除了进行手术和义诊外,付卫东和队友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健康知识宣教上。由于津巴布韦处于热带,环境卫生差,当地霍乱盛行,不少居民因此丧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要提升当地居民的卫生防疫意识。”付卫东和同事利用休息时间为当地编写了防治霍乱的手册,并四处进行宣讲。
岁月如梭。7月4日,完成一年的援非任务后,付卫东和同事踏上了回国的飞机。临别前,当地不少医护人员自发前来为他们送行。
“那个时刻,你感觉友谊是无国界的。说实话,我挺感激自己有这段经历,既完成了梦想,又开阔了眼界。”付卫东说。
2019-08-06
00:00:00:0身穿防弹衣去救助患者,还得时时提防艾滋病毒。但援非医生付卫东说——148134002“这一年,我过得值”/enpproperty-->2019-08-06
00:00:00:0身穿防弹衣去救助患者,还得时时提防艾滋病毒。但援非医生付卫东说——14813400c1481340.html2“这一年,我过得值”/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