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晨
刚刚过去的这个礼拜二,是邓小平逝世22周年纪念日。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作为解放后国家确定的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新兴城市之一的株洲,1961年3月23日,邓小平在广州开完会后回北京途中,特意在株洲停留一天,视察了三三一厂和六〇一厂。尽管历史的车轮已驶过半个多世纪,但邓小平的株洲之行永远烙印在株洲人民的心坎上。
视察三三一厂:“这个厂子搞得好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今天上午到你厂视察。”
1961年3月23日早晨,三三一厂厂长郭固邦接到中共湖南省委的电话通知,立即行动起来。
9时许,郭固邦与厂党委书记王正、副厂长罗振坤和专程来迎接邓小平的省委书记李瑞山、市委书记马壮昆,在工厂的东大门候迎。这里,由五里墩通向工厂的铁路专用线入厂处,已习惯性地成了来厂视察的中央首长专列的停靠点。
邓小平的专列停稳后,李瑞山领着郭固邦上车,先向邓小平作简要汇报。邓小平的随行人员有夫人卓琳和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国家计委负责人谷牧、铁道部长吕正操等。
邓小平听取郭固邦的简要汇报后,健步走出专列,进入厂区导弹生产线视察。这是我国的第一条空空导弹生产线,1958年底动工兴建,1960年3月,第一枚空空导弹在这里诞生。
邓小平高兴地称赞该厂高速度取得的突出成绩,热切鼓励郭固邦不要气馁,要敢于战胜苏联专家撤走所造成的困难,细心查找导弹在打靶试验中的脱靶原因,争取早日定型投产,装备空军。
邓小平接着参观了舰对舰导弹,它是该厂准备仿制的新产品。看了样弹,听了原理、性能介绍,他问郭固邦:“它的造价是多少?”
郭固邦说,估计是50万元一枚。“嚯,那就划得来啊!”邓小平含笑说道,“一枚导弹可以击毁一艘军舰,合算,合算!”
“造这种导弹,你们有哪些困难?”邓小平关切地问道。郭固邦回答,关键是液体燃料。“这种燃料,我国现在能够解决了!”邓小平告诉郭固邦。
察看导弹生产线后,邓小平一行乘兴来到航空发动机生产现场。在811号发动机旁,郭固邦介绍道:“试制这种喷气发动机的任务,是我厂向上级争取到的。它的特点是通体薄壁,全身管子,满腔叶片;体积小,功率大,属当前的世界先进机种,制造难度很大,全体职工鼓足干劲争上游,苦干7个半月将它试制成功了。”
邓小平颔首赞许,边看、边听、边问:“这种发动机装在什么飞机上?”得到答复后,他又指着发动机尾喷口那圈鳞状片问道:“这起什么作用?”听完设计员的讲解,他要求道:“请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再说一下。”设计员按气体流量,压力原理,又讲了一遍。郭固邦估计邓小平尚未完全明白,就接过话题,打了个比方说:“我们站在这个厂房的中间,很难感觉到空气在流动;如果往那张小门的口上一站,就感到空气在流动,而且有压力。这些鳞片,是起调节作用的。”邓小平高兴地点头:“哦,经你这么一说,我就懂啦!”
邓小平很兴奋,看得详细,问得具体。视察的时间,原定1个小时,结果翻了一番。回到专列上,邓小平向随行人员说,“这个厂子搞得好哟!这位郭固邦同志,对产品很熟悉,讲解也不错,是个又红又专的干部!”
视察六〇一厂
:“工厂是大有前途的”
六〇一厂花坛里,含苞待放的鹤顶红与盛开的迎春花,相映成趣;紫燕双飞,翩翩起舞,它们正在准备迎接贵宾呢!
3月23日上午11时许,几辆小车徐徐驶进专家招待所大门,早已在这里迎候的厂党委书记栗汇川、厂长崔玉樊、厂党委委员苑洪波、吴绍钧等迎上前去。这时,陪同邓小平前来视察的湖南省委书记李瑞山、株洲市委书记马壮昆,把工厂负责人向首长一一作了介绍。一行人在栗汇川等陪同下,走向贵宾室。栗汇川请邓小平到小会议室。稍微休息后,正准备作简要汇报,邓小平却连忙制止说:“看吧!
我们边看边谈嘛!”陪同邓小平来的省公安厅厅长李强,知道邓小平工作很忙,先天深夜还在专列上办公,这次到株洲只看三三一厂、六〇一厂,在这里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便催促栗汇川:“你作向导,边走边向总书记汇报。”
于是,一行人直接奔赴生产一线。按生产程序,要从一车间开始参观。去一车间有一段路坡度较陡,李瑞山考虑前不久邓小平扭伤了脚,上下坡不大方便,征得邓小平同意后,一行人便从二车间看起。栗汇川为使讲解详细具体,就将分管生产的崔玉璞和总工程师孙立叫到邓小平身边,随时听候询问。
硬质合金被称为“工业的牙齿”,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地质、煤炭、石油、化工、电子、轻纺及国防军工等领域。想要发展工业,必须先发展硬质合金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硬质合金产业可谓一片空白,只能高价进口硬质合金。为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将六〇一厂的建设列为“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4年,一大批建设者从各地汇聚到株洲走马塘,在一片荒凉、野草丛生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邓小平边看边问,并伸手捏了捏那乌黑的粉末冶金产品,点头微笑说:“我们多么需要这些产品,来填补国家的空白。更需要很多管理人员都熟悉业务,成为红色专家。”孙立回答:“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技术人员也要努力学习,不然就跟不上大跃进的步伐。”邓小平接过话又对栗汇川说:“管理人员包括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技术,变外行为内行。只有熟悉生产,才能指挥生产,只有了解生产流程,增强质量意识,才能促进工厂腾飞。”
参观完二车间后,邓小平到了三车间。在车间里,他对生产的每个细小过程都刨根问底。孙立告诉邓小平:“这种产品在目前是最新产品,在世界上暂居领先地位。”邓小平点了点头,问道:“这些技术都是苏联支援的吗?”
孙立回答:“是的。”“苏联专家要是回去了,你们怎么办?”“我们会自力更生解决,抓紧学习技术,熟悉机器性能。”栗汇川上前回答了邓小平的提问。
邓小平从三车间转到四车间,从产品原料到产品成品,都看得很细。当步出四车间时,围观的人群纷纷向邓小平鼓掌,邓小平不断地挥手致意,并大声说:“你们在短时间建成这样规模的工厂很了不起嘛!你们干得不错,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我代表党中央感谢你们!希望你们作出更大贡献!”人群齐声高呼:“总书记辛苦了!”栗汇川说:“谢谢总书记亲临视察,我们一定按总书记指示办,使产品质量扬名全国,扬名世界。”邓小平连声说:“好!好!好!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在一片欢呼声中,省、市领导同志陪邓小平步入苏联专家用的小客厅。稍事休息后,栗汇川简单扼要介绍了工厂的创建经过。邓小平问:“这是全国仅有的一家外援合金厂,技术要求很高,技术力量是怎么解决的?这么多职工是怎么调集的?”“来自四面八方,我们称之为‘四方面军’。”栗汇川诙谐地回答。邓小平笑了。栗汇川接着汇报,工厂投产时,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组织了有关厂矿大力支持,要技术给技术,要物资给物资……
邓小平边点头边说:“我们从事工业建设10多年了,对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还没有完全认识,只是粗浅地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道理。要探索工业发展的规律,还要再实践,再认识。”
邓小平面对厂党委的一班人强调说:“像你们这样外国设计的工厂,目前国内仅此一家,厂领导又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没有搞工业的经验。搞工业是科学,蛮干不行。过去几年的教训,把老本吃光了。虽然跃进了,但不持久,坐飞机上去,坐电梯下来……在今后的日子里,要不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认识上来一个飞跃,工厂是大有前途的。”
栗汇川代表厂党委向邓小平表示:“总书记的指示给我们的工作拨正了航向,我们党委立即行动,贯彻执行,把您的指示变为全厂前进的动力。”
在热烈的掌声中,邓小平离开了六〇一厂。
2019-02-22
00:00:00:0146597002邓小平的株洲旧事/enpproperty-->2019-02-22
00:00:00:014659700c1465970.html2邓小平的株洲旧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