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再读《巴黎圣母院》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4月15日傍晚,拥有85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

多数人知道巴黎圣母院,可能是通过雨果的同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该小说发表于1831年,当时的社会舆论正强烈要求拆毁这座破败的建筑。小说的发表引起了人们对她的普遍关注,法国众议院决定拨巨款用于修复重建,同年动工至1864年完成修复。全球关注巴黎圣母院之际,我们不妨再次重温这本伟大的小说。

《巴黎圣母院》序:

为了叙说命运而写作的

若干年前,本书作者参观圣母院——或者不如说,遍索圣母院上下的时候,在两座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词:

ANáΓKH(命运)

这几个大写希腊字母,受时间的侵蚀已经发黑,深深陷入石头里面,它们的形状和姿态都显示出峨特字体固有的难以言状的特征,仿佛揭示着把它们书写在这里的是一位中世纪古人。尤其是这个词所蕴藏的宿命、悲惨的寓意强烈地打动了作者。

作者寻思再三,力图猜出:那痛苦的灵魂,一定要把这罪恶的烙印、不幸的烙印留在古老教堂的额头上才肯弃世而去的人,究竟是谁。后来,那堵墙壁又遭灰泥涂抹或者刮磨(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已不得而知了),这个字迹也就不见了。将近两百年来,各座中世纪奇妙的教堂遭受的对待,不正是如此么!随处都有人来加以破坏,使它们里里外外残缺不全。教士们来加以涂抹,建筑师们来加以刮磨,然后民众跑来把它们平毁。

这样,雕凿在圣母院阴暗钟楼的神秘字迹,它不胜忧伤加以概括的,尚不为人所知的命运,今日都已荡然无存,空余本书作者在此缅怀若绝。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

这本书正是为了叙说这个词而写作的。

一八三一年二月

注:雨果著,管震湖译,选自《巴黎圣母院》,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本。

对建筑的描写:

花了整整一章细致描绘

斯特拉斯堡的尖塔在一切钟楼中都是令人交口称誉一样的。还有前后殿堂昔日充满各个圆柱之间的无数雕像,或跪,或站,或骑马,有男,有女,有儿童,还有国王,主教,卫士,石雕的,大理石刻的,金的,银的,铜的,甚至蜡制的,所有这一切,把它们粗暴地统统拆毁是谁呢?当然不是时间。

那些彩色玻璃窗,曾令我们的祖先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徘徊于大拱门圆花窗与半圆形后殿尖拱窗之间,把这些“色彩强烈”的玻璃窗换上了冷冰冰的白玻璃又是谁呢?十六世纪的一个唱诗班的少年,要是看见我们那些专门破坏文物的大主教胡乱把主教堂涂上美丽的黄灰泥,他会作何感想呢?他会想起,那是刽子手用来粉刷恶贯满盈建筑物的颜色;他还会想起,由于叛变的陆军统帅,小波旁官邸也被全部涂上了黄色。

如果我们往主教堂上面去,不停下来观看那成千上万的野蛮玩艺儿,那座迷人的小钟楼屹立在交叉甬道交叉点上,轻盈而又奔放,绝不逊色于邻近圣小教堂的尖塔,比其他塔楼更高地刺向天空,高耸,尖削,空灵,回声洪亮。

这座小钟楼的命运又如何?在1787年一位自命风雅的建筑师把它截肢了,并且认为用一张像锅盖似的铝制大膏药往上一贴,就可以把伤疤遮掩住了。

注:巴黎圣母院不仅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所存在,更是作为建筑艺术的经典被作家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加以细致地描绘。法国作家莫洛亚在雨果的传记中写道:“它的真正的主人公是‘圣母院的大教堂,它那两座钟楼的黑森森的轮廓映现在星空中,石制的躯体,巨大的基座,仿佛是一尊蹲在市内打盹的双头斯芬克司……’”。

关于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的一座里程碑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就好比已经吸够了水的海绵,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

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成了黎明的曙光。

严酷只能吓唬人们的心,凛冽的北风刮不掉行人的外衣,太阳的光辉照到行人身上,却能使人渐渐热起来,自动把外衣脱掉。

不幸的人往往如此。他珍惜生命,却看见地狱就在他的背后。

既然我都不想这个世界,那它为什么要想我呢!熄灭了火之后,灰也是冷的。

不要看面孔,姑娘,要看心

。英俊少年的心往往长成畸形。有些人的心中留不住爱情。姑娘啊!松柏不好看,不像杨柳那么娇艳,但是冬天松柏叶常青。唉!说这些有什么用?不好看的人不该出生;从来美人只能爱英俊,阳春四月不理一月份。人美就算最完美,人美就能无不为,只有美才不枉人间走一回。

注:雨果在谈到《巴黎圣母院》时说,这本书“如果有什么优点,是在想象、多变、幻想的方面。”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就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无论是克罗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牺牲的惨烈结局。

2019-04-22

00:00:00:0编者按147172602再读《巴黎圣母院》/enpproperty-->2019-04-22

00:00:00:0编者按14717260c1471726.html2再读《巴黎圣母院》/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