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株洲民间收藏家:与社会共享收藏成果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株洲民间收藏逐渐兴起,它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是进入到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

如今,越来越多的株洲民间收藏家,通过举办收藏展,或者开办家庭博物馆,将个人收藏成果与社会共享。

从古钱币到字画,从书籍到拓片,从票证到酒瓶

本期社会经纬,推出六位株洲民间收藏家的故事,聊聊他们的收藏历史,感悟他们的收藏人生。

……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王继雄正在认真读书。

株洲日报记者

谭浩瀚

黎福清在他的酒瓶博物馆。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黄国义展示他的藏品。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酒瓶收藏家黎福清:

酒瓶成了精神寄托

书籍收藏家王继雄:

身为株洲人感到自豪

钱币收藏家黄国义:

“钱眼”中探寻历史幽微

B.

A.

C.

黎福清其人,并不爱喝酒,但他痴迷于酒文化,有人称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藏酒瓶、品酒文化”,他觉得很贴切。

在天元区滨江一村的家中,他打造了一个家庭酒文化博物馆,名为“梦瓶斋”:3个房间存放着5000多个材质、造型各异的酒瓶,10000多枚酒标,1000多本关于酒文化的图书。

黎福清是邵阳人,年轻时被招工到株洲,先后在331厂、湖南电影制片厂、市总工会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一次参观展览时,被一个造型优美、图案精致的葫芦酒壶所吸引。那酒壶像“八仙”里的铁拐李携带的酒葫芦,他很喜欢,于是买回了家。

从那以后,黎福清对酒瓶爱不释手,开始了他30多年的酒瓶收藏之路。他收藏酒瓶的方法挺多:自己出差时“淘”、发动亲朋好友帮忙和全国的酒瓶藏友进行交流等,日积月累,家里堆积的酒瓶越来越多。家人起初不理解,认为他在“收破烂”,后来发现他赏玩酒瓶不仅怡情,还把它当做一门学问在弄。

如今,在黎福清设计的博古架上,5000多个酒瓶被整齐有序地摆放。酒瓶被分门别类:人物瓶、山水瓶、动物瓶等,成系列,不杂乱;酒瓶分不同材质,陶瓷的、青铜的、锡制的,应有尽有。

黎福清不仅收藏酒器,还研究酒文化,已出版多部酒文化著作,包括《中国酒器文化》和《湖湘酒器文化》。目前,他正在编写《株洲酒器文化》一书,作为他“酒器文化”丛书的最后一本。

黎福清说,他收藏酒瓶最怕两件事,一件是朋友给他寄酒瓶,“打开盒子只看到一堆碎了的瓷器”,这种情况他遇到很多,十分心痛,就像痛失自己的孩子;另一件就是老鼠作祟,晚上睡觉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然后“砰”的一声,又将他的一件宝贝打碎。

虽然已经不住在梦瓶斋,但他每天都会来看望这些宝贝,闲暇时捧起酒瓶端详,似乎能闻见满屋子的酒香。他说,这些酒瓶是他的精神寄托,只要欣赏着这些形态迥异、色彩多姿的酒瓶,疲劳感瞬间消失。留下的,是一颗平静的心。

文化人都是有些情怀的,对王继雄来说,他的爱好是藏书。

王继雄的藏书方向侧重株洲本土文史书籍。10余年来,他已收藏与株洲相关的书刊3000余册,约占整个藏书的五分之一。他说:“只要是株洲人写的、写株洲人与事的书,一旦看到,我都要收藏。”

王继雄介绍,他家与株洲相关的藏书大致分为三类:株洲名人档案、株洲名人著作及株洲地方史料,其中株洲近现代名人这一块,他的藏书涉及领域颇广。有些领域名人知名度高,比如谭延闿、程潜的诗集和聂鑫森、叶之蓁的小说;有些比较生僻,如攸县籍教育家胡庶华、醴陵地理学家傅角今等人的著作及成就,知晓的人或许就不多。

走进王继雄的卧室,有关株洲的书刊被他按类摆放在书柜里、飘窗上,且标有专题名称,这些都是他平时利用闲暇时光分类整理的。在书柜或资料袋,记者看到了炎帝陵专题、茶陵书院专题、醴陵瓷业专题、株洲桥梁专题、株洲诗词专题等。王继雄说,目前他已分出21个关于株洲的文化专题,分好专题后,新的书籍、报刊登载的研究论文资料他也及时归档,使收藏更齐全、更丰富。

王继雄的藏书,小部分来自出差时拜访当地政协文史部门的赠送留念,绝大部分则是他逛株洲或外地旧书摊淘来的。“遇见罕见的版本需要缘分。”他说,在外地书市遇到“珍本”的惊喜,近乎“他乡遇故知”。

有次到北京出差,他发现了一本《秋瑾集》,秋瑾与株洲渊源颇深,拿起细看,让人喜不自禁:这是1960年的版本,由当时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相当罕见。老板开价100元,王继雄立即买下。

王继雄一开始藏书,纯粹只为满足自己的阅读爱好,那是他年少时培养起来的。他生于渌口区船湾镇,镇上店铺众多,还有庙宇、祠堂、戏台,小时候每逢集市,他都会去旧书摊翻翻连环画或古典小说,养成他爱好阅读的兴趣。

现在的王继雄俨然是株洲的“讲解员”。每当因为工作原因承办一些大型会议,或去外地出差,他都会结合翻阅藏书的心得,向外地的朋友介绍并宣传株洲。“对株洲越了解,对身为株洲人越发感到自豪,这也是我藏书的最大动力。”王继雄说。

“这是大观通宝,这是崇宁通宝,这上面的字都是宋徽宗所写;这是贝币,这是方孔钱,这是咸丰元宝……”黄国义一边展示着他收藏的古钱币,一边介绍着每一枚钱币的名号、来历。

今年62岁的黄国义从小喜欢书法,书法作品得过很多奖。因为喜欢书法,他第一次接触古代钱币,就被钱币上的字深深吸引,从此走上古钱币收藏之路。他至今还记得,他收藏的第一枚古钱币是宋朝的大观通宝,因为上面有宋徽宗的字。

痴迷钱币30多年,他不断收藏各个朝代的钱币,从最初的贝币,到民国时期的钱币,他都有收集。目前,他收藏的钱币有将近1吨之重。

一枚古钱币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钱币上烙下了历史的沧海桑田:历史上强盛的朝代数十年发行单一品种的钱币,这类古钱数量十分巨大,价格自然不高;而有些“短命”的王朝刚试铸了一些样币即被改朝换代,这类古钱的数量自然就少。“物以稀为贵”,这也适用于古钱币收藏。

“很多古钱币上的字迹都由名家书写,极具时代特色和文化价值。”随着对钱币的慢慢了解,学书法出身的他,说起钱币上的书法,也是如数家珍:秦半两铜钱上的小篆文,系秦代书法家李斯所写;唐代币开元通宝四字,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的钱币,有的是皇帝宋徽宗所写,有的是大文豪苏轼所书……这些古钱币上的书法形态、风格、书体、笔力可谓瑰丽多彩、应有尽有,有的字体狭长,匀圆遒劲;有的骨秀格清,熟练润泽,无不值得人们细细去品味。

黄国义看待这些古钱币,犹如看待自己的孩子。收到货后,有泥泞的地方,他会用牙签剔除,有缺憾的地方会修复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包装好,时常拿出来观看、把玩。

有些破损的钱币,积压了下来,他凭借着专业的书法根底,把这些破币做成了一幅幅画,有的做成了蛟龙、有的做成了雄鹰,有的做成了猛虎,挂在店内的墙上,成了一道道罕见而奇特的风景。

卜立与他的收藏品合影。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吴文武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一本本票据。

受访者

供图

鲁新民和一块碑刻合影。

受访者供图

拓片收藏家鲁新民:

期待再现株洲历史印记

票证收藏家吴文武:

于字据中还原社会百态

字画收藏家卜立:

字画鉴赏要从娃娃抓起

F.

E.

D.

卜立是一个从骨子里爱好字画的人,也曾是一个狂热的收藏者,他有着几十年的收藏史,收藏最多的是字画,目前有千余件,包括国画、油画、水彩画及版画等。

因为儿时就开始学画的缘故,卜立从小就对绘画充满了热爱。在他看来,“那是深入骨髓的痴迷和爱,可以废寝忘食地去专研,专注而沉醉。”毕业后,他开始从事艺术方面的管理工作,接触了很多艺术家,慢慢开始收藏一些名家的字画。

曾经,卜立和大多数收藏者一样,对知名书画家的作品趋之若鹜,也收藏了包括王时敏、王一亭、丰子恺等名家的字画。现在的他,更倾向于收藏湖南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是一些本土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画作是株洲本土文化的见证。

“艺术家可以为艺术而痴狂,达到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收藏者对藏品的痴迷不亚于艺术家。”卜立曾对收藏痴迷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十几年前,为了购买字画藏品,他瞒着家人,把天元区的房子卖了。不久之后,卜立冷静下来,发现自己确实太冲动了。

“收藏是一个慢活,急不来的。”他说,要收藏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必须要有一双慧眼,至少要对这个艺术家的风格、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不可一时冲动。

卜立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慢慢有了一些积累和沉淀,对收藏也越来越理性,一次次的历练让他练就了一双字画鉴赏的慧眼,现在很多人都请他鉴赏字画。

卜立说,株洲目前字画鉴赏的氛围不够浓厚,为此他也努力过,给市民开过一些字画鉴赏课,“字画鉴赏需要从娃娃抓起。”未来,卜立希望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推进字画鉴赏课程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书画艺术的同时,培养对字画鉴赏能力。

宣纸叠成块状,浸湿平贴于石刻上面,用风扇吹干后,将墨均匀刷在纸上,再匀力捶打,然后把宣纸揭下,一张拓片制作完成。这样看似简单的流程,却是充满技术的体力活,作为株洲的拓片人,鲁新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访曾经的历史。

今年67岁的鲁新民,是石峰公安分局的一位退休民警。他对拓片的热爱,源于古钱币收藏。30多年前,一次拜访朋友时,鲁新民开始对古钱币感兴趣,从此自学了拓片技术。

“主要拓一些稀有钱币,后来觉得拓钱币不过瘾,又开始拓碑文。”鲁新民说,拓片是对历史的一种变相修复。

“每一篇碑文都是一篇优美的文章,都是历史的见证。”鲁新民说,大部分碑文都是当地文化名人撰写的,不仅文笔优美,用词也很讲究,例如湘军名将郭松林母亲的墓碑,就是由赫赫有名的李鸿章所题写,碑上的文字雍容而静穆。

通过拓碑,鲁新民还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历史现象。如,渌口区在清朝咸丰年间,就有了民间义务消防队,当地一块碑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载了民众用水桶担水防火的场景。“这块碑的发现,将株洲消防的历史往前推了70多年。”鲁新民说。

醴陵、浏阳、益阳……30多年时间,鲁新民走访了株洲及周边的各个城市,收藏制作的拓片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他已收藏制作了400多张拓片,里面有钱币拓、图文拓,但最多的是碑拓。其中最早的一块拓片是东汉时期的一块图案砖,该砖是在浏阳和醴陵交界处发现的,上面有长乐宫、未央宫字样。

通过对拓片的研究,他已发表了10多篇跟株洲历史有关的文章,包括秋瑾、杜甫、老莱子等,其中《老莱子墓为何在株洲》《株洲杜甫草堂考》等文章,影响力颇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老莱子墓和杜甫草堂的重建。

“拓片是对古碑的一种保护,也是一种留存历史的手段。”今年年底,鲁新民计划出版一本有关拓片的书籍,名为《古碑遗韵》,书里记叙了他收藏的300多块碑拓。谈到未来,他期望筹建一个民间的株洲拓片博物馆,与市民共同见证株洲曾经的历史印记。

简体字何时开始大规模推广?你见过160年前的老地契么?你知道喂奶出门证是干啥的么?1955年株洲工厂的电话号码才两位数?

在石峰区果园小区的吴文武家中,你都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吴文武收藏的票证,被他保存在一本本文件夹中,里面有各式老旧发票、车票、证件。这些曾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票证,50岁的吴文武对它们有着浓厚兴趣。他说,他从小就无意识地收藏这些东西。问他家里具体有多少票证?他说:“怎么着也有数万吧!”

吴文武收藏的大部分票证是从古玩市场、废品收购站等地淘来的。在有些人看来,这些物品也许并不值钱,但吴文武却认为,这些票证是那一代人记忆的最好载体,收集票证最大的乐趣在于能够透过这些票证看到当时的社会百态。

“有几个人知道,简体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推广的呢?”吴文武拿出一组藏品:“这是1957年前的票证,上面的字体都是繁体字,后来1958、1959年的票证上,偶尔能看到繁体字。‘文革’后,所有的票据和证件基本都用简体字来书写。由此可见,中国繁简字体分水岭当在1957年。”

在吴文武的藏品中,年代最久远的当属一张“清朝咸丰三年的老地契”。整张票据书写工整,字体清秀,票据为毛边纸。内容大致为一姓袁的兄弟分割祖上遗下来的王家坪老屋,请本族和亲戚多人作证的经过,最后有12人签字画押(盖手印),至今已有161年历史。此份凭证是研究晚清株洲地区民间生活诚信的原始资料。

作为一个纯粹的收藏爱好者,吴文武的票证基本不出手。曾经,吴文武参加一个展览,展出自己的收藏品,有一位市民当场提出20万元收购,但被吴文武拒绝。“这些都和株洲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流出去了就回不来了。”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株洲开一个老票证收藏馆,大家通过观看这些老旧票证,重温株洲历史。

2019-03-13

00:00:00:0从古钱币到字画,从书籍到拓片,从票证到酒瓶——146802802株洲民间收藏家:与社会共享收藏成果/enpproperty-->2019-03-13

00:00:00:0从古钱币到字画,从书籍到拓片,从票证到酒瓶——14680280c1468028.html2株洲民间收藏家:与社会共享收藏成果/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