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希颜,又名会泗,字淑愚,号东雩,讳学衡,后改讳希颜,明正德四年(1509)出生于湖广(今湖南省)茶陵秩堂东首。祖父廖本祥,茶陵州社学师,曾主纂《茶陵州志》,父亲廖传绪,茶陵州庠生。
廖希颜可谓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聪颖过人,才识精敏。幼年的廖希颜,曾写过“门绕一湾水,家藏万卷书”的春联,深得族人的夸赞。同时,这也初步凸现了廖希颜天资聪慧、出语不凡的横溢才华。少年时代,心怀鸿鹄之志,明嘉靖十一年(1532)登林大钦榜进士,初授江西高安知县。任职三年,他整顿户口,设立常平仓,修筑堤防,颇有政绩,后升任工部主事、工部郎中。
这时,恰逢嘉靖皇帝明世宗沉湎学道修炼,喜欢嬉游,经常离京“出巡”。每次出巡,都要大兴土林建造行宫,供其玩乐,劳民伤财。时任工部郎中的廖希颜,性格刚直,对此不满,因此得罪了权贵,被调离京城谪贬为山西儒学提举。
廖希颜初到山西,讲学河汾书院,声望很高。那时的山西地处延绥边防地段,延绥在明代属九边之一。延绥边防的句注山(雁门山)、飞孤关是古代要塞,自汉代便置重兵把守。早在明宣德十四年(1409),明英宗率师亲征瓦刺部,与瓦刺部首领也先大战于句注关附近的土木堡,最终以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并与瓦刺部达成和议而结束。从此,延绥边防成为明朝重要防守区,但在嘉靖年间,此处防守松弛,军务混乱,城堡、关隘多成废墟。
廖希颜亲眼目睹了山西军务息疲,心急如焚。为保社稷,他主动请缨,充任雁门兵备道,勘察关隘,巡视边防军务。他只带着一仆一骑,翻山越岭,走过城堡、废墟,吃的是干粮,睡得是草铺。一路上,廖希颜主仆二人“戴月披星,沐雨栉风,野宿糒餐”,行走总里程达300多里,备受艰辛。
他们对每个关塞的军事地位、城堡的兴废、哨所的设置、士兵的战斗力、军马武器的数量质量、粮草贮备的多少,一一进行考察。针对沿途所考察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廖希颜提出了一系列的切实可行整顿措施,同时,他“绘图撰文”,写出了一部很有影响的军事鸿篇《三关志》。
三关,即山西北部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俗为内长城之“外三关”,拱卫北疆,荫泽中原,为明代边防要隘,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关志》刻本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全书分雁门关地理考、宁武关偏头关、武备考兵食考马政考官师考等3册,共272页。该志既考其地理沿革、设官驻防之制度与史事,又载山川、站镇、堡隘之分布,与兵力之配备。《三关志》记载了丰富多彩的古代三晋文化,作为兵要地志,其形胜关隘者描写得美妙绝伦。它既是明清两朝兵家所推崇的军事著作,又是研究三关和晋北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在《三关志》玉成之际,时逢倭寇猖獗,肆意侵扰我沿海以及内陆地区,朝廷御史檄廖希颜前往浙江剿捕、平定,并升其为浙江按察司按察使和布政司左参政。
到任后,廖希颜积极组织军民抗击倭寇,终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卒于任上,年仅39岁,葬于今茶陵县洣江街道下瑶村嘴脑上。
清雍正年间,协办内阁大学士彭维新(茶陵人)在《三关志序》中称《三关志》是“承平之长城,而边警时之千金一壶也”。清乾隆时期,《三关志》被收录于《四库全书》。
如今,斯人已去近五百年,廖希颜之墓静静地守护在茶陵洣水河畔,“三晋文宗家声远,两浙行省世泽长”的墓碑对联依稀可见。与此同时,在晋北地带,“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三关也被列为国保文物。阅读廖希颜的《三关志》,仿佛能观看到一批批雄才卓著的三关将帅,演绎一幕幕“平时戍守屯田,战时跃马挥戈”的悲壮动人之历史活剧。
《三关志》所记录的关隘文化是斗艳争奇、灿烂辉煌的,充分体现了古关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三关志》无疑成为了承载三晋文明发展历程的瑰宝,廖希颜为三晋尘封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世人誉为“三晋文宗”。
(本文原载《方志株洲》)
2019-05-11
00:00:00:0谭平娇147338702廖希颜与他的军事鸿篇《三关志》/enpproperty-->2019-05-11
00:00:00:0谭平娇14733870c1473387.html2廖希颜与他的军事鸿篇《三关志》/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