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公共文化之“花”绽放光彩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春分时节,一支孕育了3年的文化之“花”终于在株洲完美盛开。

3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9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召开,在会上,株洲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为湖南省此次进入示范区名单的唯一城市。

2015年7月,株洲市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网络建设、数字化平台、文化扶贫、体制机制、服务资源供给、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领域,涌现出诸多创新案例,这些创新让株洲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开辟出了新道路,也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株洲经验”。

目前,我市正在编写《株洲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集成》。该书收录了株洲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61个创新实例,既有鲜活的案例,也有理性的思考;既有株洲市级层面的探索,也有区、镇街等基层单位的实践,是株洲近年来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的总结和生动写照。

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这支文化之“花”灿烂夺目。

关键词:设施网络建设

“门前三小”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提供范本

黄昏时分,一棵亭亭如盖的古老樟树下,周围的村民都会聚在一起,跳起舞来。不远处,一个村民房屋改建的书屋,来看书的老人和小孩络绎不绝。在一间讲堂里,时不时会请来领导、能人、老党员授课。这里是攸县坪镇菜塘村弄塘“门前三小”。

过去,文化活动场地都设在村部。近年来由于村子合并,有的村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村民甚至需要走40多分钟路程才能赶过来,极其不便。“来的路远了点,看的书杂了点……”一村一书屋、一村一广场等做法,已经远不能满足村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近年来,攸县实施“门前三小”工程,在老百姓家门口建起了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门前三小”,一改过去以村为单位建设文化综合服务点的做法,把服务送到村民“门口”,把文化种到村民“门前”,真正打通了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底,“门前三小”的申报通知发出后,短短一个星期,攸县县委宣传部和县文体广新局就收到了170多份申请。目前,攸县已经建成“门前三小”阵地近500个,计划到2020年达到1000个以上。

“只要老百姓提出‘门前三小’的申请,联合验收达标,我们就把服务送到位。”攸县文旅广体局局长文志辉说,每个阵地除配送音响、篮球架、健身器材、书籍和课桌椅等硬件外,还送党课、送培训、送戏曲、送义诊、送科技、送法制等,“群众需要什么、点什么,我们就送什么。”

攸县石羊塘镇党委书记过石基说,有了“门前三小”,在广袤的乡村,风气焕然一新:村民打牌的少了,打球的多了;进饭馆的少了,进书屋的多了;邻里矛盾少了,互敬互助的多了。

关键词:数字化

“韵动株洲”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服务不可避免要与之结缘。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株洲市大力创建多个“互联网+文化”平台,借此拉长服务手臂,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2015年,我市采取PPP模式,创新推出“韵动株洲”综合文体服务云,与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社会文体场所机构互通互联,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公共文化服务的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

“现在想参与体育锻炼,点点手机就能搞定,方便极了。”爱打羽毛球的易安安,经常通过“韵动株洲”手机微网站,预约市体育中心羽毛球馆的场地。目前,全市已经有1000多家文化、体育场馆入驻“韵动株洲”平台,基本将全市的文体场馆纳入了进来,通过PC端、APP、微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多个渠道,提供文体场馆预订、活动报名和政策解读等多项服务。市民登录网站,便可轻松预定场馆、报名参加活动。目前,平台用户总数达到20万,访客量超过1600万人次,网站场馆预订达10万次。

“数字服务平台可以收集需求、实现供需对接,有效提高了服务效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说,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层出不穷的当下,株洲市的文体综合云平台不断研发出信息咨询、预约预定、培训辅导、非遗传承、活动赛事、积分商城等功能种类繁多的模块,逐步探索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长效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扶贫

罗霄片区百姓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炎陵作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匮乏,如何补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短板,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罗霄放歌”提供了样板。

2017年10月下旬,第四届“罗霄放歌”湘赣边界文化惠民联袂巡演炎陵专场在炎陵县文体中心隆重举行。来自炎陵县、安仁县、井冈山市、永新县、莲花县等9个县市的文艺工作者们纷纷登台亮相,通过歌舞、小品、花鼓戏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倾情演出。

演员们通过说唱、诗朗诵、小鼓、小品、快板、舞蹈等节目形式,充分展现各自县市的文化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点,还把精准扶贫政策和党的声音宣传到千家万户。民谣说唱《神奇的井冈山好客气》,把观众的思绪带到了井冈山那片红色根据地;民族舞蹈《瑶山乐》,则把炎陵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罗霄放歌”湘赣边界文化惠民联袂巡演活动始于2014年,是两省四市9个县市(井冈山市、永新县、莲花县、攸县、汝城县、桂东县、炎陵县、茶陵县、安仁县)为丰富罗霄片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发起和组织的文化盛宴,每次活动都惠及9个县市近400万父老乡亲,实现区域文化联动,产生“全民共乐、文化共享、社会共荣”的品牌效应。

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文化走亲”新形式,“罗霄放歌”率先打破区域分割,有效吸纳、整合、利用区域内优质文化资源,建立了湘赣两省四市九县区域文化展演机制,实现了文化共享、共建、共创、共荣,让罗霄片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关键词:体制机制

“五民战略”让群众台上台下过足瘾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2018年6月11日,在神农大剧院内,扮演贾宝玉的杨红唱起了《红楼梦》的经典唱段——《黛玉进府》,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作为株洲民间文艺团体的代表,株洲红楼越剧艺术团经过3年努力,创排了这出连专业剧团都不敢轻易涉足的红楼大戏,他们不仅获得第二届越剧戏迷嘉年华越迷“兰花奖”,还成为我市首个进入神农大剧院进行商演的民间文艺团体。

如何让文化成果更多地惠及基层群众,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差距,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市文化馆通过“为民搭台,群众唱戏”,提出民团、民星、民台、民品、民牌“五民”战略,广泛吸引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有各类群众文艺团队4000多个,每个行政村和社区至少有2个群众文艺团队,还走出了何宁波、张亦刚、易红芳等响当当的“民星”。为了让群众文艺团队有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全市各地搭建1300多个“民台”,除了神农城广场、钢琴广场、水秀剧场、湘东剧场等株洲市有名的文化场地外,民台的搭建还深入企业、学校、机关、社区、乡村,基本上覆盖了株洲每个行政村和社区。攸县的乡村大舞台项目,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与此同时,株洲还培育了一系列群众文艺品牌活动,其中“周周乐”“唱响株洲”创全国文化精品,“欢乐潇湘”“福满株洲”“市民大课堂”在市民当中有口皆碑。从年初到岁末,一场场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送到普通百姓面前,群众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台上台下都过足了瘾。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通讯员/龙磊

关键词:服务资源供给

“文化大赶集”将多元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

“咚咚锵、咚咚锵……”1月23日,久违的阳光撒落在思聪街道办龙溪村集市上,现场锣鼓喧天,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茶陵县第九届“文化大赶集”活动在此举行。

在搭好的戏台上,茶陵县文化馆、云阳演艺中心的演员们带来了歌曲《我们的新时代》、花鼓戏《刘海砍樵》、舞蹈《卡路里》等一系列歌舞表演和戏曲节目,吸引众多群众驻足观看,赢得笑声不断。

来自茶陵书法家协会的几位书法家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现场挥毫泼墨,为群众免费书写对联,前来求墨宝的群众将这里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旁的“非遗”作品展也吸引了许多群众欣赏,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戏台的不远处,茶陵县图书馆的流动书屋送来了农技知识、科普知识、少儿知识、医疗保健等与基层百姓息息相关的图书500册,闻讯而来的群众蜂拥而至,不一会就分发一空,许多群众当场就开始阅读起来。

茶陵县的“文化大赶集”系列活动,是一场系统、成规模的集中送文化下乡。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1年以来,茶陵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和旅游局每年牵头组织文联、文物局、图书馆、文化馆、电影公司等文化单位与艺术团体,用音乐、舞蹈、演出、影视、图片展等多元文化集聚的展演展览方式,将各类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将国家政策方针传递到最基层,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并成为茶陵县标志性群文活动品牌。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

五彩艺术团为高水平民间文艺团体提供经验

“我哩满哥哥鬼也哦嗬呀,昨日搭个信呐,害得你哩妹妹哎呀依子哟,眼望穿呐你个哒鬼耶……”2015年7月5日的法国巴黎,2015年UCWDC世界排舞联赛落下帷幕,伴随着醴陵传统民歌《思情鬼歌》的奏响,醴陵五彩艺术团的26位队员踏着欢快的音乐,穿着具有“醴陵元素”的表演服饰,一举拿下3个世界第一。

2010年,醴陵市五彩艺术团在醴陵市文化馆指导下成立。创立之初,该艺术团没有资金,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更没有一个遮风挡雨的排练场地,团员们凭着对舞蹈事业的热爱和满腔热血,不舍昼夜,坚持排练却无分文酬劳。通过醴陵市政府的积极扶植,五彩艺术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获得全国、省级排舞(广场舞)冠军23个,并多次在国际大赛上获奖。

醴陵五彩艺术团是株洲高水平群众文艺团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株洲涌现出许许多多像醴陵五彩艺术团一样的高水平民间文化类社会组织。仅2017年,株洲就有70多支群众文艺团队在省、国家乃至国际比赛上,为株洲摘得荣誉。

“五彩艺术团为各地群众文艺团队如何打造成为高水平文艺团队,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株洲市共有各类群众文艺团队4000多支,它们活跃在社区、学校、医院、厂矿,积极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类活动,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为了激发全市业余文艺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株洲通过星级评定,对业余文艺团队进行管理、培育,目前有百余支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成为株洲星级群文队伍。

2019-03-28

00:00:00:0146917802公共文化之“花”绽放光彩/enpproperty-->2019-03-28

00:00:00:014691780c1469178.html2公共文化之“花”绽放光彩/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