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熊希龄与醴陵瓷业的故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维新、济世、救亡,熊希龄是提出工业化湖南的第一人。对瓷城醴陵来说,没有熊希龄,就没有醴陵瓷业的华丽转身与后来的辉煌业绩。

5月中旬,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师大教授、《熊希龄传》的作者周秋光来到九畹书院,参加株洲乡邦文化讲座,讲述了熊希龄与醴陵瓷业背后的艰辛故事。

熊希龄与湖南实业的兴起

周秋光说,要了解熊希龄与醴陵瓷业的创新,必须了解湖南当时的大背景。没有湖南实业的近代化,也就没有醴陵瓷业的突然崛起。

湖南近代化的实业是从甲午战争后才开始起步的。通过维新变法运动,湖南办起了新式的工矿、通讯与交通运输业。在戊戌政变中,实业方面的设施没有被摧毁,这为湖南20世纪初实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清末,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新政改革,鼓励兴办实业,给湖南的实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与条件。清末新政可以说是湖南在20世纪初得以改革与振兴的一大契机。

这一时期,岳州、长沙等城市相继开埠通商,湖南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湖南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帝国主义对湖南经济侵略的加剧,严重地刺激着熊希龄,使他立下了“决意专注实业”的大志。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熊希龄以振兴湘省实业为己任,创办了湖南醴陵瓷业。

醴陵兴办瓷业的基础

1904年,熊希龄东赴日本,对其工业发展作了专门考察,回国后,根据自己的考察所得,写成一个呈文。他以湘省实业振兴的重要性为出发点,以日本的工业化道路为榜样,提出了一整套创兴湘省实业的措置和设想。

熊希龄把日本的工业发展分为三种形态:一为移植工业,即“仰外国原料之输之,又用外国式诸机器以制造之”;二为模仿工业,即“以本邦物产之原料为基础,而用外国式诸机器以制造之”;三为特有工业,即“以本邦生产之原料,而用内国人发明之新式机械以制造之”。

他认为,要振兴湘省实业,必须像日本那样,先从创办模仿工业开始。因为日本是从模仿工业开始取得成功的,况且从当时湖南的情势来说,最为现实的办法,就是办模仿工业。

于是,熊希龄决定在湖南选办两所实业学堂作为试点:一是在沅州办一所以蚕业教育为主的学堂;二是在醴陵办一所以瓷业教育为主的学堂。

他之选择醴陵办学,是因为醴陵在瓷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比较符合创办模仿工业的条件。且瓷业较易改良,一旦改良成功,不仅获利甚巨,还可望成为湘省实业振兴的样板。

1905年,熊希龄来到醴陵,会同醴陵士绅文俊铎等人,对醴陵的瓷业作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和分析,他认为醴陵瓷业的改革创兴完全有可能做到,倘若能改良技术,生产优质细瓷,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熊希龄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就创兴醴陵瓷业,熊希龄当时提出了三方面的改革措施。

第一、先设立瓷业学堂。选择窑户中熟娴工人数十名,进入瓷业学堂的速成科,从各窑户的工人子弟中选择年龄约十五岁、文理通顺者学习永久科,学成之后,各回本厂自谋改良。这不仅解决了技术问题,而且有利于各窑户的长远发展,等以后技术精益求精,产品质量提高,定能抵制外货的输入,对于国计民生可以说大有裨益。

第二、设立瓷业公司。由熊希龄等招集商股三万元承办,各窑户均可入股,这样可以将分散的小窑户集合成一个整体,既能使小窑户摆脱行商的控制,还能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扩大生产,达到改良进步的目的。

第三、选择好学堂与公司建立的地点。他们把瓷业学堂选定于姜湾,因为这里距县城仅五华里,又濒临渌水,易于购料,省去运费,可减轻生产成本。

在瓷业学堂的管理上,熊希龄提出四项治理措施。一是强调瓷校经费必须与公司分而为二,瓷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经费核算制度。二是贯彻实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培养实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三是提倡勤俭节约的办校方针,节约经费。四是办学注重统筹全局的办事方法,强调务实。

在瓷业公司管理方面,熊希龄有两点重新,一是把生产和管理进行重新布局,细分各部门职责。二是针对公司在产品制造上的缺点,对产品生产的陶画、制器、着色、研究、包装、试验等环节规范操作,严格把关。

经费来源:端方功不可没

熊希龄当时的设想是这样的:醴陵瓷业改良成功与否,先由学堂来试验;待学堂有了完全可靠的把握,然后再开办公司。

要开办瓷业学堂,熊希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开办瓷业学堂的经费问题。学堂需要开办费和常年经费两项。

开办经费解决得十分顺利。因为熊希龄得到了湖南巡抚端方的大力支持。端方根据开办学堂实际所需数目,于1905年7月令省厘金局拨给银一点八万两。

常年经费长时间没有着落,熊希龄为此做过多番努力。他计划从两个方面筹措:一是从运商手中抽取一部分。二是商请萍潭铁路局,从萍乡经湘潭到株洲的铁路乘客客票中按等级每票加抽一角或数十文以充学堂常年经费。

常年经费仅只能靠从运商手中抽取一部分,路票加价筹措计划被农工商部拒绝了。在铁路票加价计划落空后,熊希龄主要采取了如下两项补救措施:一是去找端方,向他提出在湘岸盐款项下搜罗筹措的办法。二是请求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督抚设法协济。

熊希龄创兴醴陵瓷业的启示

醴陵瓷业经过改革创兴之后,很快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醴陵瓷业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上乘,文质兼优,时人将之与景德镇瓷列为二绝。

在1909年的武汉和1910年南洋劝业赛会上,醴陵细瓷更是力压景德镇瓷,斩获金牌奖章,名誉日隆,中外咸知。

瓷业公司的兴盛,引来众多商人投资入股,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并在长沙、常德、湘潭、醴陵、衡阳、益阳六处设立承销处,带动了湖南商业的发展。

熊希龄能够取得改革创兴醴陵瓷业的成功,离不开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熊希龄在当时投身实业,选择在醴陵创兴瓷业,体现他对机遇的把握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其次,熊希龄能够成功的改革创兴醴陵瓷业,还在于改革的指导思想、方式和步骤的正确。最后,熊希龄在改革创兴醴陵瓷业中具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敢于进取的改革精神。

2019-05-31

00:00:00:0佘意明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省政府参事周秋光讲述147511802熊希龄与

醴陵瓷业的故事/enpproperty-->2019-05-31

00:00:00:0佘意明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省政府参事周秋光讲述14751180c1475118.html2熊希龄与

醴陵瓷业的故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