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乡村班车,驶向何方?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俞强年

困局:如果没有国家燃油补贴,

日子更不好过

二十年来,李肖见证了班车这个行业兴衰发展。如今,班车司机“风光”不在,而他依然坚守。

“开班车是我的日常工作,我也喜欢这个职业,也很有荣誉感。”李肖说,让他引以为荣的是,2006年,在班车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他在乡间开辟了一条新路线。

当时,班车的始发地点在火田镇贝水村,而贝水村往上的沛江村、卧龙村(现已合并为卧龙村)没有通车。这两村的居民都住在山上,出行很不方便,从山上走到贝水村,走路要两个小时。

一次,班车从县城返回贝水,车到站后,走下一位老人,老人腿脚不便,又住在卧龙山上,在泥泞路上踉跄前行,李肖决定将老人送到山上。上山第一趟后,就有第二趟、第三趟……于是,李肖决定将始发地点直接迁到卧龙山上,开辟出一条10公里多的新路线,方便山上居民出行。

乡村班车风光虽已不再,甚至走向没落,但在李肖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会消失。

“只要乡村里有人,就有出行需求,而乡村班车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交通出行工具。”李肖说,“几乎所有的农村线路都不太理想。现在农村客运班车之所以还能维持运营,全靠国家的燃油补贴,每辆车每年补贴2万元到4万元不等。如果没有国家的补贴,那日子会更不好过。”

5月3日早上5点30分,通往卧龙山的道路上,一束明亮的光源在向前移动。嘟嘟!几声刺耳的鸣笛声,打破了乡间的寂静。

这是茶陵乡村最早始发的班车之一,从火田镇卧龙村出发,途径火田镇、腰陂镇、思聪镇,开往茶陵县城,8点半抵达终点站。

这辆班车上,乘客不是很多,18个座位,半数是空着的。“我们这样跑一趟,是亏本的。但不跑,沿线的居民都出不去。”班车司机李肖无奈地说。

随着私家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普及,乡村客运班车经历了“人满为患”到“人烟稀少”的变化,班车数量也随之减少,有的甚至走向没落。乡村农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如何破解?

昔日:班车司机收入高,

两年轻松赚十万元

52岁的李肖,开了二十年的乡村班车。到现在,他的作息时间还保持着原始状态,吃完饭后走一会就上床睡觉,早上5点就起床工作。

每天,他先要把车从家里开到卧龙村,那里是始发点。二十年来,他守着同一条路线,每天往返两三趟。路上的坑坑洼洼,村里的门门道道,他都烂熟于心。

乡村的道路不像城市,弯弯曲曲的路线把各个乡镇村落都串联起来,路边也没有固定的停车站点。李肖笑着说,车在行驶中,路边行人哪个坐车,他扫一眼就知道了。

从茶陵县城到贝水村,李肖算是守着这条路线开车最久的班车司机。年轻时,他从事洗车工作,洗一辆车只有2元钱,一天也就洗十辆车左右。期间,他听别人说,班车司机这个职业很赚钱,收入比其他行业高出几倍,就决定考取驾照,当一名班车司机。

2000年时,拿到驾照的李肖,打听到有辆班车要转卖,而这辆车距离报销年限仅剩半年,售价却要2万元。但李肖毅然接盘,向亲戚朋友借钱把款付清了。

那时的2万元,可不是小数目。当时,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371元,月平均工资不到800元。

从县城到贝水村,两地的距离约37公里,全程车票只有4元。这条线上仅有三辆班车,来回一趟轻轻松松赚100元,一天跑两三趟,一个月净赚四五千元。

开车半年后,李肖又贷款12万元,重新买了一辆新车。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还清了所有贷款。

乡村班车

株洲日报记者

俞强年

繁荣:班车被乘客挤满,

班次安排靠抓阄

2000年前后,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交通体系都还不是很发达,居民出行的交通工具单一。

在农村,路上也鲜见轿车,居民家里有辆摩托车就被刮目相看。乡村居民进城,大多还是乘坐班车。

人多车少,供不应求。每辆班车来回跑,车里挤得满满的,大家随身携带的东西多,车内放不下,就塞到后备箱,后备箱满了,又摞在车顶上。

那时,挤班车很普遍。为了能挤上车,有的乘客不惜冒着危险,直接从窗户爬进去,挤进去没位置,三个人就共享两个座位。路上乘客太多,车走到一半就已经满了,路边的乘客不能如愿搭乘。

“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车内的过道被堵得水泄不通,坐在里面的人下不去,只能等到前面一部分人下车后,才能下来。”班车售票员谭兵香回忆说。

看着班车司机这个职业赚钱,有人也进入其中。茶陵县城到贝水村这条37公里的路线上,班车数量也增多,2005年时达到7辆,大家每25分钟一趟班车,每辆车每天来回跑两趟。

班车增加,运营市场竞争加剧。但起初,对所有班车运营而言,收入一样也没减少。为了避免出现无序竞争,大家还自发制定市场规则秩序,采取抓阄方式来安排班次。

“只要人出行,就会乘坐我们的班车。尽管存在竞争,但大家都觉得无所谓,因为这个市场蛋糕大,人人都有份。”李肖说。

记者手记

乡村班车,不仅驶向市场

现状:车票价格翻倍,乘客少了一半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加快推进,乡村人口流动加速,一度刺激到客运市场。同样,时代的发展也让农村交通迎来新面貌:最明显的标志是乡村道路上的车辆多了,农民交通出行的方式多样了。

“有的家里买起了摩托车,有的家里买起小轿车……起初,买车的家庭还是少数。但到2010年后,轿车逐渐普及乡村家庭。”李肖说,那时起,班车运营情况可以说是每况愈下。

一些家庭有了私家车,不仅自家使用,还沿途载客,这加剧了班车之间的竞争。一些班车为了抢一位乘客,不惜大打出手。

还有一个现象是乡村的人口流失大,很多年轻人都跑到城市里打工去了。“前十年,平时坐车的都是年轻人,而现在都是老人和小孩。逢年过节,才会看到一些年轻人。”谭兵香认为,这也是客源少的重要原因。

看到生意越来越难做,班车司机们开始选择重新择业,有的班车司机想尽快转车,但出现无人接盘的局面,只能以废铁价格亏本贱卖。“班车司机陆续退出,到现在,这条路线的7辆车,仅剩下2辆车。”谭兵香说。

“平时,我们跑车都是亏本的,坐车的不到一半。”李肖说,现在,从茶陵县城到贝水村的全程票价原来4元,现在是9元,价格涨了两倍多,但客流量少了一半。他坦言,现在一辆班车每个月平均收入七八千元,除去保险费、检修费等各种成本,每个月的净收入是四五千元,这包括了司机和售票员的工资。

保证乡村居民出行,农村班车功不可没。

班车营运的困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市场自然选择带来的结果。燃油费、人工费、汽车修理费等都在增高,而实载率和收入却在降低,这样的营运格局,微利和亏损是必然的。

农村客运属于公共服务范畴,面对班车减少甚至停运的状况,单靠市场调节,是无法满足发展及服务需求。只有相关部门多向调节、灵活编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让农村客运班车找到出路。

现在,每辆车每年的管理费、保险费、修理费等是2万元左右,这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需要大幅度减免针对农村客运班车的各项税费,为营运者赢得转型发展空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减轻农村客运车辆的经营负担,重庆市创新管理方式,由市、区县两级政府财政资助购买农村客运车辆的承运人责任险,同时资助购买支线农村客运车辆的第三者责任险和交强险。浙江省松阳县县政府从有限的财政中挤出资金,为农村客运亏损买单。内蒙古乌海市则探索乡村客运与城市公交的有效对接,推出城区线路一元票价和城际快速通道两元票价的低票价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方便乡村群众出行,政府、社会等层面,还需多多发力。

2019-05-06

00:00:00:0147290402乡村班车,驶向何方?/enpproperty-->2019-05-06

00:00:00:014729040c1472904.html2乡村班车,驶向何方?/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