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医联体的喜与忧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俞强年

通讯员/欧阳浩

张书乐

6月17日,三三一医院副主任医师邱锦容接到医院通知后,立即赶往白关镇中心卫生院(以下简称“白关分院”)蹲点坐诊。

这是她第二次到那里蹲点。

4年前,她被派到那里蹲点,与基层医院的医生一起生活和工作,为乡镇群众服务,这一待就是800多天。相比城区的三级医院,乡镇基层医院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艰苦,她蹲点工作困难不小。

这些年,我市不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引导患者初诊在社区、康复在社区,常见病、小病到二级医院,大病和疑难复杂等急性病进三级医院。通过医联体这一载体,让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渐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

医联体实施4年过去,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进一步突破?记者对此进行现场采访。

家门口享受三级医疗服务

乡镇患者

邱锦容是三三一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擅长无痛分娩、新式剖宫产及妇科疾病诊治。2015年7月,三三一医院与白关分院“联姻”建立医联体,她是第一批长驻白关分院的医生。

驻站白关分院,她很快融入基层生活,除了与院里的医生共同完成门诊、急诊及病房查房等日常医疗工作,她还经常进村入户,对辖区内居民,尤其是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医疗服务。

去年6月,三三一医院与白关分院又签约组建三三一医院医疗集团,设立心电中心、检验及病理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远程会诊中心五个平台,在医疗上实现共同管理、信息互通、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

“白关分院开展的各种检查检测报告,均通过系统网络由三三一医院专家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患者可及时通过远程视频会诊,亦可转诊到三级医院对应科室精准治疗。”邱锦容介绍,常见病、小病都能就地解决,但疑难杂症病或复杂的手术,白关分院缺乏相应医疗仪器,便转诊三三一医院。

去年9月,白关村84岁老人林汉清因腹痛在白关镇中心卫生院就诊,最终通过检查和远程会诊,确诊其患有急性心肌梗塞,术前检查在白关镇中心卫生院完成,手术转至三三一医院进行。手术顺利,老人生命体征平稳后,又转回白关分院康复治疗。

“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白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宋峰介绍,医联体内开通了绿色就诊通道,并执行能上能下的双向转诊模式,方便了群众,尤其为一些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而且白关分院执行的是基层一类收费标准,这大幅降低了老百姓的就医费用。

从门可罗雀变为门庭若市

基层医院

一直以来,老百姓看病有一个习惯: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这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究其原因,乃是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好的医疗资源流入大医院,大医院虹吸效应愈加明显,患者跟着医疗资源跑,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资源闲置的尴尬局面。

宋峰介绍,通过医联体,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强起来,能够形成良性的分级诊疗制度。自从与白关分院建立医联体后,三三一医院派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中西医结合科及康复科等专家每周四到白关分院查房,进行适宜技术培训,对妇产科医务人员进行集体授课,通过病例讨论形式将本专业的新进展、新理论传到基层。同时,三三一医院妇产科医师长期在白关分院驻点进行技术交流,对年轻医师进行传、帮、带,大大提高了其医疗水平。

我市有常住人口402.08万,有卫生机构2842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5万张。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各类医联体37个,涉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1家。医联体使基层医院的医师力量增强,人气更旺,场景从以前的门可罗雀,逐渐转向门庭若市。

“以前,醴陵市枫林卫生院有23名医务人员,但没有一个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前来就诊的患者寥寥无几,周边百姓看病基本上是乘坐一个多小时车程,往醴陵市中医院跑。”株洲市卫健委工作人员描述,自醴陵市中医院与枫林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以来,醴陵市中医院派遣5名医疗业务骨干常驻,每周固定派遣2名高级专家坐诊、查房、授课,每周集中学习2至3次,提升业务水平。去年,枫林分院住院总人数3854人次,较上年增长26.1%;医疗收入499.58万元,增长43.3%;上转598人次,下转187人次。

县域内就诊率大幅提升,医院间却“貌合神离”

目前,我市已形成市级医疗联盟、中医医联体、市域医联体、县域内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网络等6种医联体形式。通过医联体建设,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大幅提升,全市县域就诊率达到88%以上。

医联体带来的效果明显,但在运行过程中也碰到瓶颈。其中,紧密型医联体或松散型医联体,关系到分级治疗是否长期有效稳定运行。在我市,松散型医联体居多,而紧密型医联体相对少。“所谓松散型,类似于对口支援,有空闲时过来支援一下。对大部分三级医院来讲,自己医院里的病人都应接不暇,鲜有工夫去支援基层。”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多数医联体主要依靠行政推动、合作协议约定以及医疗机构自觉性来维系,尚未建立健全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等机制,存在动力不足。

“医联体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单位管理隶属不统一,导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利益冲突。通常大医院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等方面考虑,对成员医疗机构的支持和资源共享有限,影响医联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上述业内人士提到,在逐利驱动下,个别大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不是为了促进分级诊疗,而是“跑马圈地”,对于三级医院来说,可以通过优化疾病和患者就诊结构,使得优质资源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这也导致医联体容易演变为核心医院的市场扩张,医联体内部的双向转诊成为变相的“虹吸”。

与此同时,不少医联体因医保的结算政策支持不够而开展困难。比如三级医院在一二级医疗机构开设联合病房和专家门诊,其医保定额如何结算,两家医院如何合理地分配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医联体开展的积极性和分级诊疗的可持续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差距不明显、医保报销比例差别不大、转到社区的基本药物下不来等原因,导致大多数居民仍然选择三级医院就诊,对约束居民分级就医的作用还不明显。

联体又联心

才有“1+1>2”效应

联体又联心

才有“1+1>2”效应

俞强年

建立医联体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共建健康联合体,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不论哪种合作模式,医联体的目的都在于通过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连续、省钱且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院之间联体又联心,关乎医联体的长远发展。首先得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各级医疗机构视对方为“竞争对手”的局面,对医疗机构主体、区域信息平台,以及人、财、物等医疗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大小医院成为“一家人”;其次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参与医联体建设的各家医疗机构从中受益,并通过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绩效改革等方式,让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都能得到实惠和发展空间;再者通过建设医疗信息高度共享、医疗流程无缝对接、医保基金全力支持的配套制度,突出医联体的公益属性,在医联体内部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对合作各方以及病人都有利的公共利益。

通过政府引导,让“大医院放得下、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医联体才会产生“1+1>2”的效应。

2019-06-21

00:00:00:0我市200余家医疗机构参与,建立37个医联体,如何联体又联心——147699902医联体的喜与忧/enpproperty-->2019-06-21

00:00:00:0我市200余家医疗机构参与,建立37个医联体,如何联体又联心——14769990c1476999.html2医联体的喜与忧/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