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吸毒者的痛与悔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邓金星

成建梅

刘平

通讯员/董小凤

廖志强

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今天,是第32个国际禁毒日。在“禁毒日”到来之际,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内举办了一场“我的戒毒故事”演讲比赛。不少戒毒人员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痛斥了毒品给自己和家庭造成的严重危害。

他们的染毒经历让人痛心,更让人警醒。在来到强戒所之前,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老师、公务员、退伍军人、沙场老板、婚庆主持人、大学生、法律工作者……如今,在高墙内,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奉劝广大市民,千万不要沾染毒品,否则追悔莫及。

【吸毒人】

A.

【一】目睹朋友吸毒死亡,把自己关了15天

“出去后,一定不能再跟吸毒人员接触。”谈起将来从强戒所出去后如何远离毒品,39岁的张乔(化名)称,拒绝毒品,一定要远离身边的“毒友圈”。

张乔是甘肃人,于2014年来到株洲,从事婚庆主持工作。在株洲的5年多时间里,他主持过的婚庆、寿宴等不下600场。

张乔当过2年兵,上过大学。他首次接触到海洛因时是与朋友一起相聚,当时心智不成熟,盲目跟风,身边有伙伴把吸毒当成“有本事”的表现。

“身边因注射毒品过量死亡的朋友有两三个。”2013年的一天,一名女孩在家做作业时,发现其母亲的房门一直打不开,于是拨打电话向张乔等人求助。张乔和朋友赶到后发现,女孩的母亲已死亡,身旁有吸毒工具。

经历这件事后,张乔决心戒毒,把自己关在宾馆房间内整整15天。期间,只让服务员送来一些饮料、牛奶。

来到株洲后,张乔进入一家婚庆公司工作,并利用闲暇时间从事一些项目推广,但毒瘾并未戒除。

“交际面广,搞到最后却……”张乔的父亲已于2000年去世,母亲今年68岁,是一名肝硬化晚期患者。因吸食毒品,张乔每月购买毒品的花销要2万元左右。

“原来他是个药贩子。”刚到株洲时,张乔因工作需要结识了在某单位工作的中年男子何某。

今年3月,何某在时隔4年后突然联系张乔,邀请张乔为其父亲主持80周岁生日寿宴。寿宴完毕后的第二天,何某邀请张乔等人吃午饭,吃饭时拿出毒品请众人吸食。结果,民警赶到现场。

3月29日,张乔被送进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为期2年的强制隔离戒毒。

“没有成家,没有积蓄,不能够去陪伴。”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张乔被送进强戒所的消息目前还瞒着她。

【二】上千万的沙场被吸垮了

“有个儿子在读小学三年级,哪年哪月出生不记得了。”37岁的吴豪(化名)是茶陵人,去年5月第四次被送进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吴豪第一次接触毒品,是受朋友邀请在深圳旅游的途中。当时朋友拿出K粉怂恿吴豪吸食,吴豪坚持不吸。后来,朋友将大麻卷入香烟递给他,他仍坚持不吸。于是,朋友把烟点燃,将吸入口中的烟朝吴豪鼻孔吹去……

吴豪高中没毕业就辍学步入社会,后经营一家沙场。2008年,父亲听说儿子吸食毒品后,主动报案。受吸毒影响,价值上千万元的沙场无法维持。

吴豪进入强戒所后,家人对其非常关心。然而离开强戒所后,吴豪却屡次重蹈覆辙。

第二次进强戒所期间,其岳父去世。吴豪请假奔丧期间,仍悄悄吸食毒品。

吴豪和妻子育有2个儿子。2017年,在吴豪第三次因吸食毒品被家人送进强戒所期间,其妻子来到强戒所起诉离婚。

“怕影响下一代,儿子到时要当兵、要考公务员无法通过政审。”吴豪在强戒所积极改造,因表现好,被选为民主促进会成员。

“他们都是为我好。”吴豪说,面对毒品,家人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大义灭亲,报警举报,“如果不举报,沙场生意垮了,还会欠不少外债。”

目前,吴豪和妻子已被判决离婚,但两人“离婚不离家”,妻子还常前往强戒所,对吴豪进行探望,鼓励其戒毒。

吴豪称,他在强戒所每一天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在逐渐坚定他戒除毒瘾的决心。司法干警的关怀和谆谆教诲,更如春雨般帮他洗涤灵魂中的污垢。在家人亲情帮教和干警们的感召下,他要重拾信心,重塑自我,找回自尊,待回到社会中,一定能比从前活得更好,能够一直拥有健康的人生。

【三】好奇试“毒”,14年无法自拔

“觉得一次两次不会上瘾!”在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7个月,37岁的李浩(化名)回忆往事,对14年前的一次尝试悔恨不已,“毒品千万别去沾,害人害己!”

李浩家住芦淞区,身高1.8米,曾是一名军人,于2001年退伍。退伍那年,李浩被安置到市区一家机关单位工作。

2004年的一次朋友聚会,李浩在酒吧内首次接触毒品。“明知是毒品,但因为好奇还是尝试了一下。”李浩说,当时有朋友在身边怂恿,称“一点点没事”,但沾上后,一发不可收拾,毒瘾发作时,常躲起来吸食毒品。

2005年,李浩向单位申请停薪留职,接手母亲的门店做生意,并承揽一些园林景观工程。

“生意好时,收入不菲,业余时间也很充足,”但李浩并没有好好经营手中的事业,而是把赚到的钱悄悄用来购买毒品,“有时生意谈到一半,躲起来去吸食毒品,不少客户也从身边流失。”

停薪留职一年后,李浩返回了工作岗位,但在单位仅工作了一年,再次选择停薪留职一年。

2009年,李浩结束了单身生活,不久就当上父亲,有了第一个孩子。但刚成立了一个新家,李浩却又辞去了令人艳羡的机关单位工作。

婚后,李浩曾尝试悔过自新,并主动前往戒毒康复中心戒毒,但未能如愿。妻子发现丈夫吸毒后,也多次劝其戒毒,但一切徒劳。

2017年,李浩和妻子离婚,当时夫妻俩已育有2个小孩。

“父亲退休了,母亲门店的生意做不下去,关门了。”2018年11月,民警来到李浩家中将其带走。

“记得刚来的几个月里,我每天都过得十分煎熬,度日如年。”李浩称,进入强戒所后,看到父母的不离不弃,随着亲情探访的次数增加,他逐渐开朗起来。他非常感谢他的父母,是他们的陪伴,让他能够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敢于直面自己的未来。

【四】温情让迷途者顿悟知返

平头,双手习惯性地握在一起,和人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睛会平和地看你,那是长期做教师养成的习惯。

算起来,来到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已经快八个月了。之前,王威志(化名)是一所初中学校的老师。

从为人师表到走上吸毒的道路,原因在哪里?王威志沉思良久,染上毒瘾的人,大概都有相同点,生活空虚,没有追求加上自甘堕落。

走进强戒所,王威志也曾绝望:“回想起最初流转至康复巩固区时,因为完全不适应这里的习艺劳动,再加上对陌生环境和其他同戒人员的排斥,让我变得非常自闭,从前阳光健谈的我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从没有过戒毒经历的我,思想十分消极,认为自己好歹也曾经是个教师,决不能和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混在一起,只要自己不惹是生非,就能过一天是一天吧,反正自己已经是一无所有了!”

对王威志的心思,被刘志俊警官及时捕捉掌握。他找王威志谈心:“你也是当过老师的人,你可以把这里的经历当做人生的一次旅程,舍弃掉一些不必要的思想包袱,才可能走得更远。我找你来,是因为你与其他戒毒人员不一样,你曾经辉煌过,既然已经跌入人生低谷,就应该有绝地反击的勇气。只要你能够痛改前非,正确面对自己,我会尽最大可能努力帮助你,你好好想一想,在这里你消极懈怠是一天,积极重塑身心也是一天,你可以选择让我帮你,让高墙之外的老母亲看到希望,也可以选择让我们失望,如何取舍在于你自己!”

王威志说,警官的这番话,让他有顿悟之感,“那一刻,我羞愧难当,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内心的坚冰开始消融,我暗自发誓,一定要有脱胎换骨的转变,决不能辜负老母亲的期盼。”

从那之后,他积极参加戒治活动,敞开心扉与其他同戒人员交流,和他们畅谈劳动经验和回归之后的生活规划,“有了矛盾之后我也不会再冲动了事,而是学会忍让,当其他同戒人员因为某些原因出现了悲观情绪之后,我也是积极地给予他们帮助,传递给他们正能量。”

王威志说,转变的过程是痛苦的,正如化茧成蝶一般,但他始终感恩警官让他迷途知返,能够痛改前非,“法律是冰冷的,但是他们作为执法者却是温情的,这温情,足以让我们日渐冰封的心灵重新燃起新生的希望。”

高墙内,有法律的威严,也有人性的温暖。正是这种温暖,让更多“王威志”走上自新之途。

【五】毕业于政法大学,却向毒魔缴了械

张猛(化名)家住芦淞区,有过幸福的家: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企业职工。

有着过人的学习天赋,张猛小学连续跳级,初中毕业后考入全市最好的高中,高中毕业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系录取。

未来,向这个年轻人展示着美好:2001年大学毕业,张猛如愿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因为工作上的失误,张猛受到处分,离开了那个让自己和家人一直引以为豪的岗位。

“在接到被开除公职的通告时,我万念俱灰,不敢去面对家人,面对母亲的眼光。可是,没过多久,母亲听说此事后,却只是长叹了一声,并未因此事情而责备我,只是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吸取教训就好。”

张猛开始经商,开了两家饭店,生意特别红火,还涉足园林绿化、砂石等行业,“那时候赚得盆满钵满,资产将近有700万元,还有几套房子。”

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爱情如期而至。

“我们有过同甘共苦的经历,也憧憬过未来有小家有孩子的好生活。”但是生活再次给了张猛一次“意外”,女朋友离开了他,最不能让他接受的是,后来他打听到那个女孩选择交往的人,竟然是一名吸毒人员。

“我真是想不通,她为什么离开我,选择了那样一个人。”张猛说,失恋后,他也交往了几个女孩子,但“再也找不到那种心动的感觉”。

张猛说,自己学的是法律专业,深知“以法为规,行不逾矩”,对吸毒深恶痛绝,有时候朋友把毒品放在他眼前,他都能坚决拒绝。

但这次,在痛苦、空虚之中,他想到了毒品。

“说实话,第一次吸毒非常难受,但接触了,就想第二次……”张猛说,他一直以为他能控制自我,绝对不会上瘾的,可没想到,他一发不可收。随着吸毒次数的越来越多,他陷入了无尽的疯狂之中。

为了母亲,张猛也想过戒毒,也曾将所有的吸毒工具丢弃以示决绝,也曾被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录用并从事行政岗位工作,“因为我的出色表现,那家公司送我到大学进修,我和几个朋友相约到宾馆吸毒庆祝……”

也是因为这次“庆祝”,张猛被送进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

“真是特别后悔,如果没有接触毒品,凭我的能力,应该可以创造好的生活,最起码,不会让七旬母亲常常泪流满面。”张猛眼睛望着窗外,眼眶泪花晶莹。

“经历过这一切,我终于明白人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选择放弃,唯有以积极的心态,才能够促使我们冲破逆境,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当我走过这张重生之门后,我将用毕生与毒品作斗争,续写我生命的故事。”张猛说,人生难免有坎坷和挫折,走过了,回望便是经验。如果选择放弃与自甘堕落,那才是真正的苦海无边。

B.

【戒毒所】

从“心”开始,掌舵“阳光人生”

6月24日,成功戒毒人士肖某来到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戒毒人员:“毒品可以戒掉!一定要戒掉!”

肖某是株洲本地人,40多岁,是一家企业的法人代表,吸毒史上十年。2017年,他戒毒成功后离开强戒所。

肖某对戒毒人员称,戒毒最关键的是要有戒毒的决心,要有坚定的信念;其次,要摆正心态,不要怕被歧视,要增强抗压能力;再就是,要多跟家人和朋友沟通交流,特别是有正义感的亲友,一定要远离身边的“毒友圈”。

去年,司法部门根据肖某出所后的表现,推荐其为戒毒典型。

除了邀请成功戒毒人士回所现身说法,近两年来,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还积极探索“家庭疗法”在戒毒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先后建立了“戒毒人员后续照管群”“妈妈戒毒联盟”“戒毒典型群”等微信群,通过实地走访、困难帮扶、所内帮教、专题讲座、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综合社会、家庭、戒毒所多方力量,帮助戒毒人员坚定戒毒信念,强化戒毒动机,最终实现摆脱毒瘾重新做人的矫治目标。

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市司法局下属二级机构。2017年,该所的规范化建设、警察队伍职业化建设经验得到省戒毒局的高度肯定,警察队伍职业化建设经验还得到司法部推介,并荣获全省戒毒系统绩效考核一等奖。

自2013年转型为强戒所以来,该所已连续6年实现“六无”(无毒品流入场所、无戒毒人员逃脱、无戒毒人员非正常死亡、无所内案件、无安全生产事故、无所内重大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场所安全风险等级考核“一类所”,被省戒毒局誉为“放心所”“安全所”。

2018年,所长周运斌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湖南省3年禁毒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

C.

【链接】

这四类人群易沾毒

现实生活里,有些人更容易染上毒瘾,被认为是毒品的“易感人群”。

·青少年。青少年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易上当受骗。尤其那些家庭教育不良、虚荣心强、爱讲排场、情绪不稳定、顽固易怒、逞强好胜等而又对吸毒的危害性缺乏认识的青少年。

·个体经营者。腰包鼓起来后,有些人吃、喝、玩、乐,寻求刺激。贩毒人员为牟取暴利,往往追寻这些“阔佬”,设法诱骗他们吸毒。

·某些职业人员。一些娱乐场所的从业者,可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加上工作比较自由、缺乏约束,极有可能染上毒品。

·意志薄弱者。明知毒品有害,不能碰,仍去尝试毒品。当现实生活中遇到不顺心,如事业上的瓶颈、感情上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时,就会陷入更加消极的情绪里,而把毒品当成“避风港”。

2019-06-26

00:00:00:0在来到强戒所之前,他们身份不同;如今,他们追悔莫及,发出共同的心声——147764902吸毒者的痛与悔/enpproperty-->2019-06-26

00:00:00:0在来到强戒所之前,他们身份不同;如今,他们追悔莫及,发出共同的心声——14776490c1477649.html2吸毒者的痛与悔/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