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株洲的每一天都不一样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邓金星

成建梅

通讯员/谭敬炎

刘发科

株洲的昨天,曾经只是一个小镇。

如今的株洲,已经成为江南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也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赢得“神农福地,动力株洲”的美誉。

株洲工业基础雄厚,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建市60多年已在中国工业史上创造了近200个“第一”。株洲也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发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和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

走进新时代,株洲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总战略,着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的每一天都不一样这句话”,是株洲人民对株洲改革开放40年、株洲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大变化发自心灵肺腑的同声点赞。

1月1日,走进市行业办公室,听老干部们讲述株洲的昨天和今天。

大美株洲:今非昔比

昔日的株洲历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株洲建市前,1950年株洲被批准建为地级城市,之前隶属于湘潭县的乡级小镇,镇上只有两条不足几里长的狭窄街道,常住人口不足1万人。二是改革开放前,株洲建市后,受国家宏观经济计划的安排,经济社会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初步建设起了以冶炼、化工、汽车、电力、建材、汽车零部件等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框架,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历史原因,那种小城镇遗留下来的很多东西仍然挥之不去。

1984年,株洲被国家列为“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1994年,株洲被国家列为优化资本结构的改革试点城市。从此株洲的改革开放,乘东风跨战马,一步一步跨上了发展壮大的新台阶,从而促进了株洲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等各个方面、多个领域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株洲的发展变化一天一个样。

湘江河横穿过株洲城区,城区被分割成为东西两个部分。城东是城区,城西是乡村,江上没有大桥,人流、物流靠几艘轮船和一些小木帆船摆渡,从城东开汽车去城西,要绕道30多里乘坐省交通厅设立的汽车轮渡,三五分钟过江的事却要绕道多走一个多小时。当时,省政府配给株洲市政府一辆小汽车,由于没有公路,只能用火车拖运到株洲。到了株洲市委大院,市领导乘坐这辆汽车到市区转一圈,结果手上一支香烟还没有吸完,汽车就回到原出发地了。

看看现在,湘江河面架设了七座过江大桥,城东城西完全连成一片。原来城西的一座小山包,现在已经建设成占地八万多平方米的神农城,炎帝大型雕塑就坐落在神农城广场中心位置。

城市湘江段近20多里的河滩地,昔日杂草丛生,淤泥满地,现在已建成为鸟语花香、树木成林、风光秀丽的湘江风光带,成为株洲人民休闲观光的重要场所。

曾经的几座小山头,现在已经建成为湖南省重点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神农湖畔建有一座现代风格的神农大剧院。

曾经的河西乡村,现在已经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城市标准的新城区。这里,设计新颖、建设格调高、马路宽敞洁净、花草树木繁茂,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城市风貌相媲美。

株洲的工业,传统工业多、上游产品多,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普遍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工夫费力气进行了深度技术改造,提升原有品牌的产品质量,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昔日制造内燃机车的田心电力机车工厂,现在已升级成为中国中车核心工业园区。昔日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工厂,现在开发建成为航空工业城。

株洲农村的发展变化,一点不比城市慢。株洲城区经过几次扩容,已经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近期,原株洲县被国家批准撤销并入株洲市区,株洲城区规模更大。原来的几十万农村户口并入城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现在的株洲农村,水泥路通到每一家农户,下雨天乡下人也像城里一样,不穿雨鞋穿皮鞋,老年人都享受社保、医保。过去,乡里人想进城落户,难;现在,城里人想回乡落户,更难。

株洲天元区三门镇有一个村,叫响水村,是全国的文明乡村,又是远近闻名的花海村。株洲人均GDP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株洲的恩格尔指数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株洲的天空是蓝的,株洲的山是绿色的,株洲的水是洁净的,生活在这里的株洲人幸福指数是高的。

神农城:见证工业新城之变

40载斗转星移,40载岁月如歌。一个从解放初期七千多人的小镇发展起来的株洲,特别是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崛起,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而株洲的神农城,是那一颗颗星星中最靓丽之一。

神农城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的重大部署,也是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后,又一提升城市品位的重大举措。神农城总占地面积297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350亩。神农湖则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株洲神农城上,点缀和展示着株洲这座城市局部之美、绿色之美、亲水之美、人文之美、蝶变之美。

迎着冬日的阳光,市民相聚于巨型炎帝雕像之下,有微风吹来,与微笑欢乐的群体相伴。来到了湖边,湖水又清又绿,清得可以映出太阳的笑容,绿得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在微风的吹拂下,湖面泛起层层微波,顿时使平静的湖面变得活泼起来。灿烂的阳光照在湖面上,伴随着层层微波使整个湖面兴奋起来,好像在欢快地舞蹈,在愉悦地歌唱。

神农湖水面开阔,景色优美,株洲神农湖总面积330亩,湖水主要通过自来水补水、雨水收集、水制处理循环、跌水方式蓄水,湖面开阔,景色优美。环绕神农湖,有欢乐谷、云水台、海棠坞、水华田、炎帝部落、九曲水廊、西广场、白鹭洲、听涛台等众多景点。

这里还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透过一幅幅唯美的照片,看到铁塔与蓝天亲吻,湖水与小船温存,楼宇与涟漪辉映,绿树与花草和鸣,游人与舞姿相融,是多么的养眼,多么的提神,让人感受神农城果然名不虚传,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神农湖只是株洲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株洲人的梦想,总是与山、与水有关。从古至今,奔腾北上的湘江,孕育着世代株洲人。如今,株洲寄托着美好的想象和期许,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改革开放再出发,,同心共筑中国梦,为实现富民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清水塘:脱胎换骨奔向生态科技新城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历经60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冶炼、化工为主的产业格局。

几十年间,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位于株洲的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基础设施老化、落后产能集中、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因长期沿袭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清水塘老工业区给城市带来了严重污染,成为2003年、2004年株洲市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主要原因,并且严重威胁湘江中下游地区1000万居民的饮水安全。霞湾港自北向南流经清水塘老工业区,裹挟着沿途的工矿废水和生活污水,滚滚污水直入湘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清水塘工业区200多家冶炼、化工等工业企业的生产废水主要通过霞湾港直排湘江。历经数十年的累积沉淀,底泥中汞、镉、铅、砷等重金属严重超过国家土壤污染标准,是湖南最大的工业排污口。底泥中沉积的重金属污染物成为湘江下游湘潭、长沙等城市饮水安全的重要隐患,刺鼻气味更是让附近居民叫苦不迭。

2007年,清水塘老工业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示范区。管理者试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来“解围”,但实践表明,对于这片污染严重的土地来说,搞循环经济恐怕是“此路不通”。

如何彻底摘掉“黑帽子”?

决策者们痛定思痛,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换回清水蓝天!

2011年12月,我市启动了霞湾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投资近两亿元对霞湾港进行大刀阔斧的治理,包括排污口整治、港水截留清淤及引排、底泥处置、施工废水处理、港底硬化与砌护(含堤面道路)、施工期在线监测等项目。

现在的霞湾港,清水悠悠、水草摇曳,堤岸生机勃勃、“霞光”重现。

2013年,清水塘老工业区被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五大重点区域之一,随后又被列为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区域之一。

2014年,清水塘被列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21个试点区域之一,在项目、资金、财税、融资、土地等方面均享受国家政策支持。至此,清水塘治理之路迎来最大“拐点”——从循环经济试点转向整体搬迁改造。

去年12月30日,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该厂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基夫赛特炉进行拉闸、断电。随着炉窑内最后一滴铅锌液被抽干,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实现全面关停退出。这是省“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在关停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的同时,我市还启动了企业场地及全区域的污染治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兴建绿色工程,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目前,湘江株洲段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2018年空气优良天数已达286天。

此外,我市还制定了《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控规调整方案》,昔日的工业污染区将被建设成一座包含科技创新板块、工业文化旅游休闲板块和口岸经济板块的产业新城。

同步“保护”:城市记忆需要承载

株洲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兴,工业遗迹随处可见。醴陵窑,留住了醴陵人数百年坚守,不断创新陶瓷烧制技法的历史记忆;清水塘老工业区各类工业遗迹,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株洲人筚路蓝缕、以工业立市推进株洲发展的辉煌往昔;建设中国动力谷的高歌猛进,一项项新的共和国工业史上的“第一”不断创造……城市不能没有记忆,记忆需要承载。

如何留住一座老工业城市的记忆,延续城市历史脉络?工业遗产保护是必然之举。我市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特别是2017年以来,在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中的同时,我市启动工业文物清查摸底工作,首家社区博物馆已经正式开放,还积极筹建工业遗址公园。除了清水塘聚集了大量的工业遗存,各个县市区都有类似工业遗存,急需摸清家底、制定名录,进行保护。

2018年12月10日,株洲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九次主任会议。会议决定公布《株洲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这是我省第一部聚焦工业遗产保护的法规,也是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后出台的第三部实体法规,将于明年5月1日起实施。

根据规定,工业遗产名录公布之后,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在60天之内明确保护责任人,并指导其制定保护方案。“会有日常巡查、定期对保护情况进行监察、评估,及时查处和纠正保护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据介绍,在名录公布后的一年时间,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划定不可移动物质工业遗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实施与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的建设工程、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必须符合保护规划,不得危害工业遗产安全、破坏历史风貌和环境风貌。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在审批工程方案时应当征求同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记者手记

致敬,记录城市历史的老人

成建梅

应时而来的一场皑皑白雪,将株洲带入明净的2019。

新的一年,最让人感动的是这样一群老人:他们曾经是株洲城市建设的一员,将自己的青春与激情书写城市巨变。当鬓有白发,他们拿起手中的相机,甚至戴上老花眼镜学习敲打键盘,行走在城市不同角落,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株洲之变,记录株洲人的新生活。

他们组成老干网宣小组,活跃于网络、微社区,成为时尚的“楼主”“坛主”,用自己的方式“歌颂新时代,点赞新株洲”。

这些文字和图片最令人信服,因为这就是他们的过去,他们曾经的生活。过去和现在,经历过才感受最深,才最有力量。

“株洲每天都不一样”,是穿越了时光的老人们最深的感受,也是株洲这座工业城市变迁的脚印。

岁月如歌,老人们的记录,也让时间有了厚度。

你好,“为霞尚满天”;你好,“观察员林岩”;你好,“老干之声”……你们的声音与感受,已经融入了日新月异的株洲新城。

(本报图片由陈瑛、谭敬炎提供)

2019-01-02

00:00:00:0——市行业办老干部口中的株洲印象146158602株洲的每一天都不一样/enpproperty-->2019-01-02

00:00:00:0——市行业办老干部口中的株洲印象14615860c1461586.html2株洲的每一天都不一样/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