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护城堤上走一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我沿着古城旁新修的洣水风光带一直往东走,经过铁牛亭、渡口,水泥路到此为止,前面即是人迹罕至的河滩了。已是冬天,早晨的江边,凉意袭人,有阳光从东边斜斜地照过来,在这层凉上加了一层温热,显得和煦宜人。洣水浩浩荡荡向东滚滚而去,河滩上杂草杂柴已着上浓郁的冬色,淡黄乳白的鹅卵石泛着诱人的光芒。好一幅迷人的风景图!

我忍不住沿着一条小道,弯弯曲曲地向河滩前行。小道时而穿过菜地,时而掩映在杂草荆棘丛中,时而湮没在坡上一人多高的苎麻丛里。我向两旁拨开苎麻钻上去,眼前突然一亮。

一面断墙残垣,两米高的样子,粉红色的条形石块,已风化成沟壑纵横,坑坑洼洼,甚而碎裂,墙面上青苔斑斑,夹杂一些不知名的草儿,这熟悉的情景和铁牛亭旁边的城墙一模一样,这不也是古城墙的遗迹吗?是的,它们确实是的。原来它们一直往东残留着,只是没像前面那样修缮一新,城墙上垛堞已然消失,唯有杂柴杂树在此蔚然成荫。

我被这个发现兴奋着,比起前面修缮加固的古城墙,我更喜欢看这段,祖辈们的智慧、力量和精神以原始本真的面貌出现,它们更直观,更自然,更坦率。它们散发的磁场更有吸引力和亲和力,让人流连忘返。

我仿佛一下子穿越到古代,可以零距离触摸古代文明,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我饶有兴趣地沿着这面墙继续往东走,把本来来这里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它们的高度不一,有的一米多,有的达三米。残损程度也不一,有的成了居民房屋的墙基;有的成了树木的侵占地,粗厚的树根深深嵌入;有的只看到下面几层,在杂草泥土的掩映下面貌已模糊;有的已被冲散,只能看到旁边东零西落的粉红石块……

在一块地势开阔处,这面墙修饰得干干净净,墙上和墙下的菜地整饬得整整齐齐。从墙上望过去,大约三四米宽的样子,又有一截墙,仔细辨认,也是粉红条石砌成,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沿着河边一直看过来的是古城防护堤,上面的城墙因茂密的杂柴遮蔽,很难发现。清代大学士彭维新在《重修州城记》里记载着,护城大堤自西门至南门迤东共二百一十七丈,相当于现在的723米。

接下来见到的石碑印证了我的想法,石碑上刻着:护城堤位于茶陵古城墙东、南面的城墙与洣水河岸之间,宽3米—4米,高1.5米—3米。开始修筑于南宋绍定年间,明、清时期多次维修加固,现存700余米。

这个发现让我更加兴奋,我继续往前走,在一段护城堤的断截面蹲下来,发现墙里面也是一块块粉红石块,间杂一些石粉瓦块等,这便是表里皆石了。《重修州城记》里记载,古城墙从南宋建筑四百多年来,受损严重,因而大修。而古城三面濒水,城西流驶势悍,岸难固;城南深潭隧壑,工难施;城东积沙弥望,基难垫。面对三难,采用的对策是,把巨石深垫,层嵌叠压。城墙表里皆石,修得高厚;垛堞用土做砖,垒得结实。然后烧石作浆,胶结紧密。

这么繁复浩大的工程,一定需要一个胸有定画、措置周详的人,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州大夫戴保豫。戴公本来履职期满,因吏治清明,政绩卓著,已提拔任用,但为了茶陵人民永贻保障,也不拿升迁职务当作急事,欣然前往。他择定吉日动工,精选工匠,造小船,制轻车,山中伐石,水陆运输石头。他巡视督工,亲力亲为,为施工者打气,“且卫民者城者,而卫城者民”。他经营有方,凡木、石、砖、三合土、灰、铁及役工,各得其所,各得其值。一时间,工地上椎杵夯土的声音如雷轰鸣,畚箕铁锸堆积如云。只一年的时间,古城墙修复完整。凡所缮造,楼亭相望,垛堞相连,耸肃观瞻,丹碧攒簇,倒映江面,交相辉映,蔚为大观。

如今,斯人已去,城墙的蔚为大观也已不再,唯有洣水汩汩流淌,冬阳静静照耀,小虫唧唧啾啾,这里变得异常安静。但是文中所描述的施工场面,字字句句,栩栩如生,仿佛跨越时空的隧道,就在眼前,触手可及。那些形容戴公的词汇,饬躬敬畏、莅事维勤、探访民间疾苦、训饬伦纪风俗等,也已载入史册,无论过去多少年,都能温润我们的心灵。

2019-01-02

00:00:00:0张冬娇146159402护城堤上走一圈/enpproperty-->2019-01-02

00:00:00:0张冬娇14615940c1461594.html2护城堤上走一圈/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