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敢为人先勇立潮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立警为公】

【亲历者说】

夯实基建升级装备

彰显公安大义

回首四十年,往事如浩瀚宇宙,纤丽星繁。

战略目标变了,但初心和使命没有变。

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了,以民为本的根基坚守没有变。

变化的是越来越庄严大气的公安大门,但出入大门的公安民警,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公安事业的崇敬与热爱,从未改变,也将永远不变;

时光带走了自行车、“边三轮”,送来了各类特型警务用车。但始终不变的是株洲公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历经岁月磨砺,越发熠熠生辉。

从“八三黄”到“藏青蓝”,警服颜色和国际通用颜色接轨了,如今的一身“公安蓝”,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

辩证法认为,变是永恒的不变。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无论过去、现在、将来,这都是株洲公安变与不变的宗旨。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株洲公安用行动践行了对人民的承诺。

民警亲历户政

登记信息化历程

一本小小的户口簿,薄薄几页纸,在改革开放40年来,记录了一座城市不断走向开放的步伐。

“刚到派出所工作那会,我还见过繁体竖写的户籍底册。”拉开回忆的大门,市公安局科信支队政委樊维平思维就在过去与现在来回跳跃,讲述了这些年我市不断纵深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

1988年,樊维平入警成为了一名户籍警察。当时百姓办理落户、迁移等业务时从递交申请材料,经过层层把关和审批,到最终落户,群众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当时的户口本是红色的,页数还是固定的,后来有了蓝色户口本,才开始启用活页记录。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民开始申领身份证,和户口簿一样全部靠手工填写。一张底卡可以写四张身份证制证信息,我们一般会找字写得好的同志来操作。写好后会送到省公安厅拍成底片,再影印到身份证像纸上,最后裁下来后一一过塑。一般一个流程下来至少得两、三个月。”

樊维平说,这样的制证过程很不规范,容易出错,且效率低、工序复杂。

1993年,我市城区派出所开始配备电脑并使用单机版软件,批量将手写户籍底册录入微机。1994年正式启用电脑办理户口。1997年改变制证工艺,使用身份证办证软件,不再需要市民自行带照片,而是直接用数码相机为办证群众拍照。2002年省公安厅建设“全省户政实时网”,实现省、市、县联网。

“流程缩短了,办证数量倍增。尤其是2003年以后,建设了派出所综合管理系统,为户籍管理建立人口信息数据库,该系统也将我市的户政办理由单机版向全市网络版推进。”

进入2008年以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发了省级网络版户政管理系统,全省各市州实现联网,并可“一站式”办理户口迁移。从需求、开发、测试到实施,樊维平全程参与,在全省公安系统进行的业务培训上,他还担任了业务授课主讲老师。

随后的十年间,我市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无纸化办公、现场办证等服务手段日益更新。随着购房落户、投靠落户等政策不断放宽,越来越多的外来人才、建设者、投资者投入新城株洲包容的怀抱。

“如果说从手写到单机录入是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那么市级联网实现跨市区迁移则让我们的户政改革推入到网络时代,随着省级联网实现跨市州户政办理,则标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今信息化建库的程度越来越高,我市已率先实现了全国异地户政办理,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胜利。”

一直从事技术工作的樊维平从柜子里翻出他保存的我市第一代单机版电脑的硬盘,那个只有200M容量的硬盘曾经是时代信息的前沿,现今却成为了信息化技术革命的见证。

一位退休民警的警服情结

朱力是市公安局政治部退休民警,家中有两个大纸箱装的都是以前所发的各式警服。老朱说,这些年,他们家经过了多次搬家,每次搬家都要丢掉一些衣物,可就是没有将这些警服丢掉。老朱同志身为警察,一直对文史特别感兴趣,经常用“牛八”的笔名发表一些株洲历史故事的文史稿。对警察制服有特殊情结的他,一提起新中国警察服装历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警察配发人民解放军服装,为黄色粗布中山装,戴解放军帽,脚上还有绑腿,被称为五O式警服。1950年,株洲公安改为地方行政编制,制服改为灰色中山装。

1953年,国家首次统一设计人民警察制服,上衣为白色,裤为藏青色,帽徽为国旗图案加金色五星,配胸章“中国人民警察”,被称为五五式。当时株洲基层派出所民警全部配发警服,而机关民警只发一套警服,作为公务执勤用。之后还分别有被称为五九式、六五式、七一式警服,改革开放第二年,株洲公安民警的着装范围扩大到预审员和看守员。直到1981年,民警着装才扩大至全部警察。

八三式警服为橄榄色,有红色领章,佩戴红五星盾形肩章,衣袖口处有两条黄色带,大檐帽上出现黄色线条和“金穗”,帽徽首次采用盾形警徽,俗称“金色盾牌”。首次在警服上佩戴警号。1993年人民警察授衔后,警服佩戴警衔标志。

现行的警服为九九式,颜色为与国际警察服装基本接轨的藏蓝色,对民警量体制作。初期的警用制式衬衣为铁灰色(配浅灰色领带),后来改为天蓝色,高级警官的制式衬衣是白色。同时,警服品种也多了,有常服、执勤服、作训服、多功能服等。制式衬衣也有长袖和短袖之分。警服的面料质量也越来越好了,深受广大民警喜爱。

老朱同志还给记者讲述了他退休那天洗警服的故事:

那天,老朱办完退休手续回到家中,像往常一样,脱下身上的制服衬衣洗。洗着洗着他突然想到,洗完衣服晾干,是为了明天上班穿。但是,自己已经正式办了退休,明天不需要去上班了,这件衣还有洗的必要吗?警服穿了几十年,还真有些“穿腻”了的感觉。而此时此刻,望着脸盆里粘有肥皂泡沫的制服衬衣,想到从此后再也不能穿警服了,不禁多了些伤感,就连眼眶也涌出了一些泪水。

2018年5月16日凌晨,警令部110指挥中心陆续接到3起有关自杀的报警。接报后,值班民警一边耐心进行安抚化解,一边调度警力开展查找救援,经细致地引导安慰和出警民警的迅速查找救助,一夜挽救了3名轻生青年的生命。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全国性的人、财、物大流动,也使我市社会治安发生重大变化,110指挥中心应运而生……时至今日,110接处警工作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一把利刃。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株洲公安高擎旗帜、昂扬奋进,攻坚克难、淬火成钢,升级警用装备,夯实基层基础,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不断开创历史新篇章。

今天,如何才能让群众具有更高的安全感、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信任感?这既是社会平安和谐的基本要求,更是深化公安改革的根本目标。

市公安局明确在2019年1月底前,全市建成1144个驻村警务室,配备1144名专职驻村辅警,并在城市公安分局、县(市)公安局辖区各建立1个“城市快警”驻点,配备相应警力、警车和警用装备,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治安管控能力。

同时,“智慧株洲”电子眼二期(雪亮工程)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监管中心(三所合一)主体建成竣工。全市已有14个派出所完成提质改造,其他69个派出所将在两年内全部完成升级改造。“智慧公安”建设加快推进,归集整合内外部数据1063类96亿余条,位居全省前列,数据归集工作经验被公安部推介。完成了《株洲“智慧警务新生态”建设(2018-2020)总体规划》,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智慧警务模式逐步成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株洲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守护平安、服务群众的脚步不会停歇,一代又一代株洲公安人将用坚守与奉献,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用青春与热血,传承着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

【负重前行】

株洲特警日常训练。

精准防控铸就平安,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平安建设”重担在肩,株洲公安主动而为,四获“长安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县两级中心和全市40个治安岗亭、20个公安检查站、36个派出所综合警务指挥室的三级视频联通。全力实现省市县三级治安防控中心全面实体运行,建成防控平台基础数据倒查和平安指数发布等实战模块,彻底打破警种、职能、信息壁垒,全面整合治安防控资源。

2017年,市公安局经过缜密侦查,在多警种的密切配合下,抓获罗某、成某、周某等20余名犯罪嫌疑人,一举摧毁一个勾结房产、燃气、自来水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大肆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

这只是我市案件发案率下降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多警种联动配合,得益于公安局创新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包括社会化“夜巡”、专业化“昼巡”、武装化“联巡”、现代化“空巡”、无缝化“技防”、立体化“民防”、密集化“预防”和治安岗亭“点防”,在全市主城区构建了一张动静结合、全时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一项项立足于“实战化”的改革红利潜移默化地惠及着每一位市民。

“现在走在株洲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巡逻的民警,心里就特别踏实,特别有安全感。”这成为了生活在株洲的人民群众真实感受与切身体会。

深入推进集打斗争,2018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刑拘涉毒、涉枪、涉盗抢骗、涉电信诈骗四类犯罪嫌疑人3040人,市公安局荣获“全省公安机关集打斗争‘冬春攻势’成绩突出集体”。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共摧毁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5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9个和恶势力犯罪团伙15个。持续开展三年禁毒大行动,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821人,同比增长24.58%,缴获毒品21.66公斤。现行命案发16起破16起,侦破命案积案8起(全省破15起),各项业务数据创历史新高。

健全“四巡四防”防控机制,强力推进“一村一辅警”“城市快警”工作,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治安管控能力,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刑事发案连年下降。启动摩托车、电动车物联网防控系统建设,登记安装摩托车、电动车22.18万辆,利用防控系统追回被盗车辆248辆,有效助推了全市压发案工作,截至2018年12月,全市刑事发案同比下降11.2%。

一组组真实的数据和一项项取得的成绩,是我市平安建设的最好见证,既让全体公安民警成就满满,更让广大群众幸福满满。

健全现代巡逻警务机制,为全市构筑平安防线。公安路面车巡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时俱进】

强化科技信息应用,为株洲警务插上智慧的翅膀

2018年4月20日,荷塘区连续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件,荷塘公安分局研判中心通过信息合成,数据研判,发现一黑色轿车驾驶员衣着特征与嫌疑人相符,合成作战中心立即分析还原该车的轨迹路线,确定了犯罪嫌疑人,一举打掉了以黄某为首的流窜犯罪团伙,破获发生在株洲、萍乡等地入室盗窃案件20余起,涉案价值60余万元。这是全市公安机关合成研判实现案件“朝发夕破,夕发朝破”的典型案例。

公安部门将受案、打击、防控、反电信诈骗进行系统整合,将研判、图侦、情报、技术、网安优势资源归属合成,实现多个中心一体运行,赋予民警多种实战手段使用权限,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信息资源共享、警种密切配合、协同快速反应的合成警务机制。

围墙大院内,嫌疑人是否藏身于此?为了不打草惊蛇,民警让无人机高空侦查。2017年11月,株洲天元警方通过无人机侦测,成功抓获一名持刀追砍执法人员的在逃犯罪嫌疑人。

近年来,市公安局依托本地航空产业优势,在全省率先推进警用航空建设工作,在全市构建起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市县级公安机关成立11支警航中队,列装警用无人机32架。在治安、特警、交警、科信、图侦等警种设立警航专业岗位。多渠道深化专业人才培养,共有50名民警获得AOPA无人机驾驶执照,4名民警获得警用无人机驾驶执照。创新管理、调度、实战于一体的警航监管服务平台,填补了国内警用航空监管领域的空白。

加强日常无人机“空巡”力量,近年来,警航队伍直接参与重大安保、抗洪抢险等活动50余场次,挽回经济损失近4000万元。基于无人机技术研发的“警用地图快易拼”系统完成PGIS补图335平方公里,节省地图更新费用170余万元,有效满足了公安实战的需求,并成功入围公安部“畅通大数据服务基层渠道专项评选”全国百强项目。

“以前破案的手段单一,主要是用笨办法下苦功夫,挨家挨户询问,日夜不停蹲守,现在破案不光是刑警单打独斗了,多警种配合、分工明确、资源共享,破案花费的人力、物力少了,破案效率也越来越高。今年我们破了8起命案积案,高科技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在刑侦岗位上工作了26年的民警,“全国百佳刑警”、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王德胜对此深有感触。

科技能催生强大战斗力——这已成为株洲公安系统上上下下的共识。株洲公安加强基础信息的采集、整合、利用,加强实战化条件下的信息警务平台研发和技战法的运用,通过“传统+科技”的有效结合,实现打防能力的新提升,为株洲警务插上新型智慧的翅膀,助推“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华丽转身。

【砥兵砺伍】

坚守信仰铸魂育警

谱写忠诚赞歌

警魂永不变,警徽永向党。40年来,株洲公安以昂扬的姿态披荆斩棘,阔步前行,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

近年来,市公安局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警摆在首位,把忠诚警魂塑造贯穿始终,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凝聚警心,打造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现代化警队。深入推进“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设“红色讲堂”、“道德讲堂”,开展争创“党建示范点”、“五化支部建设示范点”,“在职党员进社区”、“党建帮扶”、“脱贫攻坚”、“党建双述双评”等系列活动,举行“坚定信念、铸牢警魂”五四诗歌朗诵比赛、“迎接十九大忠诚保平安主题演讲比赛”、“政治建警”知识抢答赛,下发《株洲市公安局关于严格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半月谈”制度的指导意见》、《全市公安政治工作评估办法》、《全市公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安排》、《组织学习政治工作系列规范的通知》,认真落实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和人民警察荣誉仪式规范,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季度例会制。坚持“三个必训”,锤炼实战精兵。建立完善战训合一机制,制定了《全警基本功训练考核工作方案》,开展“射击比武月”、“信息化比武月”、“体能比武月”活动。开展了“新警之星”、“最具魅力所队”、“身边最美警察”和第三届“忠真卫士”评选活动。

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公安系统不断涌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彭傅纲、袁宣日,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樊伟、刘河、杨忆、谭国、刘京萍、陈耕良、陈仁怀、麻志翔、段新华等,“全国百佳刑警”王德胜,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荷塘分局刑侦大队,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石峰分局经侦大队、醴陵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湖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周宇,“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获、谢永忠、黄波文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灿若星辰。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通过大力加强公安队伍建设,为推动株洲公安走在全省前列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

株洲公安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机房。

株洲公安警用无人机技战法演示。

株洲市民中心公安服务办理区。

【躬身为民】

株洲公安治安岗亭。

“1990年,我市出境人数仅146人,仅相当于现在一个小时办理护照的业务量,

2000年也才4453人,2018年我市出入境人数近40万。随着时代的开放,1992年访株的境外人员仅3742人,到现今,包容的株洲接受了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境外人员的造访。”市公安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支队境外人员管理大队大队长顾平翻开自己的工作日志,清楚地记着历年的出入境数据,清晰的笔记里,详实的数据中,令昨日重现。

“早年出入境除了公务出行,因私出国只能跟团,还需提供团费发票、亲属关系等各种证明,2007年以后才开放按需申领护照,但当时资料准备相当繁琐。现在办证费降低了,照相、证件复印费都取消了,办理时长由以前的15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市民中心公安服务区出入境管理民警黄玮介绍,来办护照的群众越来越多,但他们享受到公安的服务却越来越细致。

在公安局档案室里,静静躺着红色的一代手写户口本、泛黄的手写户籍底册,他们记录与见证了过往的慢时光。现如今,民警上门徒手登记居民信息,正逐步被移动智能采集所替代,传统的纸质台账资料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向警务“云端”汇聚。推动警务机制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的深度融合,这是新时代的智慧警务。

我市公安部门走在前列,实现了人口管理常态化,户籍迁移基本实现“零门槛”,出国境证件实现“一证办”,跨省就近办理身份证实现“全覆盖”,自助申领实现“全时空”,极大便利了广大群众;居住证审批签发进一步规范,户籍办理“一站式”“零距离”服务;深入固化出国境弹性作息制度、24小时自助申领服务举措。2018年,我市共采集实有人口信息4445126条,实现了采集率、及时率、准确率三个100%目标;2016年7月1日起,株洲全面启动跨省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工作;2018年4月28日起,对原由县级公安机关负责核准审批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我市城镇落户等户口的核准审批权限调整下放至迁入地公安派出所。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安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我市公安部门推出了“阳光警务”“在线警务”及“指尖警务”等服务民生的警务改革,在不断的深入推进中,广受人民群众认可。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市公安局被省厅确定为全省唯一“湖南公安服务平台”试点单位,实现9大警种365项业务全部“网上办理”,改革成效获公安部高度肯定,改革经验被公安部专题推介。

2018年12月18日,株洲市民中心正式启用,公安服务区也正式迁入并启用。一进入市民中心,大厅右手边就是公安业务自助办理区,市民可自助领取护照、港澳通行证。其它公安业务都安排在为民服务中心一楼B区公安服务办理区。广大人民群众不需东奔西跑,可一次性在市民中心办理包括居民身份证遗失补领等在内的74项公安业务。

民警在街面巡逻。

记者手记

40年,改革变化的是公安民警的桌椅板凳、技术设备、服务环境,不变的是每一位公安民警的敬业精神和守护人民平安的初心,以及警察职业的荣誉使命。

40年,这目所能及的变化太快,于是,我们只能用苍海桑田,翻天覆地来形容这期间的变化。来不及细数已成为过往的40年,将那繁如星点的所有细枝末节,合在一起,镶就了如今阳光下夺目无比的警徽。

40年,株洲公安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格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简化办事流程,规范审批事项,解决堵点问题,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每一次的破、立,诠释着株洲公安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创新的奋斗史。

挥洒浓墨重彩,饱蘸心血与汗水。株洲公安机关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最初的从警誓言,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2019-01-07

00:00:00:0株洲公安奋力开创新时代强警之路全面提升民生警务,体现公安本色146007502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enpproperty-->2019-01-07

00:00:00:0株洲公安奋力开创新时代强警之路全面提升民生警务,体现公安本色14600750c1460075.html2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