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汉过年时间固定,祭祖是汉朝春节的重要习俗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大多数学者对过年节日的形成时期,倾向于汉代。汉代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百姓们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岁终的庆祝和新岁的祈福创造了条件。

西汉初期,汉武帝太初元年时,经司马迁提议,汉朝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创立“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初一为岁首改为以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后世沿袭不改。

祭祖是汉朝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

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越来越丰富,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阳、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逐渐成为中国第一大节日。

晋朝最早出现“除夕”称谓,守岁之风俗盛行

据《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等史料记载,“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而把“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称为“除夕”的中国最早文献资料,就是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风土记》中特别记述了除夕大年夜当时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

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唐太宗给大臣送贺卡,发拜年帖

唐朝时期,年才有了节日的味道。人们拜年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有点儿像现代的“贺年片”。

“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变而成。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这种“拜年帖”从唐朝发起,到宋朝逐渐流行,到了明清开始泛滥,其形式也大于内容。

宋朝过年开始吃饺子放爆竹,拜年帖盛行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

“拜年帖”在宋朝才逐渐形成风俗,当时被称为“飞帖”,那时家家户户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就是放“飞帖”之用。

贺卡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言简意赅、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明朝盛行十五赏灯会,接灶神、贴门神、赏灯会

到了明朝,过年习俗十分隆重,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明代《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的沈榜,所著的地方史志书籍《宛署杂记》记载:过年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赏灯的日子,各地制灯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灯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灯,应有尽有,专程前来观赏的人摩肩接踵。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各种花灯开始点亮悬挂;正月十五灯会正式开始;正月十六罢灯。

明代京城拜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见面跪拜,即使是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另一种拜年是客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间为以送贺帖的方式,作为年节应酬的礼仪形式。

清朝皇帝写福字下赐群臣,拜年形式复杂

清朝非常重视过大年,清朝宫廷管过年叫春节,从腊月开始就忙碌起来。过年时,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追溯起来,是从康熙开始的。

清代的大户人家过年相当奢侈,拜年形式也比较复杂,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习俗也不一样。当时拜年也称“辞岁”。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辞岁必须遵例而行。如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须给本府主人辞岁;本族的晚辈必须到设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长家辞岁;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

(原载《发展导报》)

2019-02-02

00:00:00:0146494002秦汉过年时间固定,祭祖是汉朝春节的重要习俗/enpproperty-->2019-02-02

00:00:00:014649400c1464940.html2秦汉过年时间固定,祭祖是汉朝春节的重要习俗/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