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为省级“示范生”,株洲医改有“秘诀”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李军

谭小艳

刘素琴

核心提示

近日,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典型经验推广培训班在株洲召开,市卫生计生委作了典型发言。

众所周知,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株洲敢于迎难而上,先试先行。

2010年,株洲入选国家首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此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敢闯“地雷阵”的勇气,多方探索并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市不仅获评全省唯一“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还连续两年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城市”。

在公立医院改革领域,株洲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省级“示范生”,乃至全国“先进生”?

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纯良说,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市医改最主要的经验是不忘初心、真抓实干,让医改回归医疗的公益性,提升百姓就医的获得感,切实缓解百姓“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困扰。

优化医疗资源,让百姓“看得了病”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是衡量老百姓看不看得了病的重要指标。为此,我市加强规划引领,科学配置医疗资源,疏导优势医疗资源下沉,构建了舒适便捷的服务体系。

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我市规划了“1个市级医疗中心,4个区域医疗中心,5个县域医疗中心”和“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卫康室,一乡一院、一村一室”的机构布局,居民步行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

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加强标准化建设,创造舒适就医环境。近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近20亿元,完成了市级医疗中心标准化建设、5家市属公立医院和9家县级公立医院搬迁或提质改造、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1个卫康室布局和标准化建设、63个乡镇卫生院和721个村卫生室改扩建任务,老百姓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为引导优势医疗资源来到“家门口”,惠及基层老百姓,我市以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打造高效就医体系。

这一高效就医体系包括多种模式的医联体:在市域外,市政府与北京、上海卫计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展开深度合作,着重在脑血管、肝胆、妇产、肿瘤等专科形成市外专科联盟,设立吴孟超院士工作站;在市域内,建立了以妇幼、中医、骨伤等专科为代表的市内专科联盟;在城区内,建立了以三级公立医院为领头羊的城市和区域医联体;在县域内,建立了以县域医疗中心为龙头的紧密型和松散型医共体;在偏远贫困山区,建立了市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医疗。

目前,全市组建各类医联体27个,涉及医疗机构171家。通过医联体建设,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大幅提升,全市县域就诊率达到87.9%以上,其中醴陵、攸县达到90%以上。

与此同时,我市还稳妥推进医院改制,采用成建制移交、股份合作制、社会资本托管等形式,先后完成了19家国企医院主辅分离改制,整合优化了医疗资源。

创新医疗体制,让百姓“看得起病”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近期接受采访时说,“公立医院改革是一场利益调整”,始终要解决好“补偿机制、监督机制的问题”。

株洲高瞻远瞩,屡有创新举措,完善并创新了相关医疗体制机制。

完善配套改革政策。近几年,我市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各级财政专项补助24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资金2亿余元,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4次,实际补偿率80.64%。制定了《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单病种付费扩大至137个。同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城市公立医院人员支出比例由2013年的28.84%上升到2017年的36.72%。

我市还出台《株洲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方案》和《株洲市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集中配送工作指导意见》,城区公立医院实施两票制达100%,基层医疗机构实施两票制达90%以上。在城市公立医院实现药品带量采购集中配送制,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成本大幅降低。

“监督机制”方面,近年来,我市探索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了医院监管机制。

我市在三级公立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市属公立医院收支预算管理,加快推动医院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至于健全医院监管机制,我市制定了《株洲市公立医院重点工作绩效评估实施方案》和《株洲市市直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绩效考核办法》等文件,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专项督查、绩效考评和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定期通报医疗质量管理和控费情况,考核结果与财政投入和评先评优密切挂钩。

据悉,各项改革实施以来,我市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从2013年的37.95%下降到2018年1至11月的26.33%;医疗费用增幅从30.26%下降到4.33%;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从27.23元下降到25.18元;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31.35%上升到33.26%;患者综合满意率从86.38%上升到93.52%。

提升医疗服务,让百姓“看得好病”

如何解决“看得好病”难题?株洲的经验是,注重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加大科研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市实施卫生人才“135”工程。从2013年开始,市财政每年专项预算300万元开展该工程,主要用于引进、选拔、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目前,我市已培养市级科技领军人才6名,系统内学科领军人才6名、学科带头人18名和学科骨干217名。

同时,我市还实施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近年来,我市遴选出疾病谱较宽、市外就诊率较高、医保资金市外流失量较大、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强的重点专科,作为财政专项扶持建设的重点专科,每年安排1000万元给予扶持。目前,两批10个重点专科分别与北京、上海、湘雅医院等国内顶级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市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在家门口“看得好病”的目标。

不仅如此,我市还协调湖南省科技厅在省自然科学联合基金中单设株洲医卫专项基金,为我市医学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和机会。2016年与2017年,我市共入选项目29个,有力推动了我市公立医院卫生科研、临床专科建设的发展。

张纯良介绍,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统筹联动性,加快步伐,着重在分级诊疗、薪酬制度、医保支付方式、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等方面深入探索推进,“以实际行动兑现改革承诺,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2019-01-03

00:00:00:0146460602成为省级“示范生”,株洲医改有“秘诀”/enpproperty-->2019-01-03

00:00:00:014646060c1464606.html2成为省级“示范生”,株洲医改有“秘诀”/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