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帝神农,华夏之宗”。炎帝神农氏,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炎帝安寝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鹿原陂。这里古木掩映,洣水环绕,白鹭虔虔,御碑历历,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誉为“神州第一陵”。据史籍记载,炎帝陵经历朝历代接续修葺与祭拜,一脉香火绵延不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中央到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全面加强炎帝陵的整修、保护和建设,千年古陵得以重展雄姿,生机勃发,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华民族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精神家园。
始祖功德,恩泽华夏;炎帝之光,辉耀湖湘。经过五千年风雨洗礼,炎帝文化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已然并将继续焕发灿烂的光彩,为新时代湖南全面推进“三高四新”战略、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湖南新篇章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1
始祖炎帝,华夏根源
据史籍传载,炎帝神农氏是距今大约5000至6000年间农耕部落的杰出首领。他率领原始先民,筚路蓝缕、自强不息,为开启人类初始文明进行了一系列发明创造,为中华民族的始兴、繁衍和发展建立了具有伟大奠基意义的赫赫功勋。综合史籍传载,主要可概括为“八大功绩”:始制耒耜,耕播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作陶为器,冶制斤斧;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削桐为琴,发明音乐;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绩麻为布,织作裙裳;相土而居,台榭造房。炎帝神农时代形成并经后世传承、整合、升华的开拓、创新、进取、奉献、融合的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与核心元素。
据史籍记载,炎帝为部落先民采药治病,遍尝百草,晚年因误尝一种叫“断肠草”的剧毒草药中毒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也就是今天炎陵县炎帝陵所在地。最早见之于史籍记载的是晋代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之后,宋代罗泌所著的《路史》传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南宋王象之编著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为具体:“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即今炎陵县鹿原陂。综观历史典籍传载、地方方志记载、民间习俗流传、周边古地名印证,以及现代考古证实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题款,国务院批准酃县更名为炎陵县、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华侨寻根祭拜认同等等,确立了“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的历史史实。
炎帝陵“上古有祭,汉初置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庙,清定形制,现代整修”,历经数千年,香火绵延至今。经历朝历代多次修葺,陵寝殿宇雄伟庄严,古朴壮观。1954年除夕,因香客失火,陵殿焚毁。1983年6月,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期间,23位驻湘全国人大代表联合提议修复炎帝陵,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6年6月28日,经国家文化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炎帝陵修复工程动工,1988年10月竣工。继胡耀邦、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炎帝陵题词、题款后,1993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笔为炎帝陵题写陵款。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炎帝陵所在的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由此形成“南有炎陵、北有黄陵”的炎黄始祖陵寝地标格局。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炎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走进炎帝陵,沿南北祭祀大道,将穿越汉初之阙门、盛唐之华灯、大清之宫殿,瞻仰陵殿将经过午门、行礼亭、陵殿、墓碑亭、陵寝五进格局,一路朝觐浏览,追溯的是始祖先贤开基肇始、兴我中华的辉煌足迹,秉承的是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薪火!
长期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炎帝陵的规划和建设。省政府先后3次主持对陵区的整修工程,先后出台了《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总体建设规划》《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规划》《炎帝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成果(2016-2030)》等。由省领导任会长的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根据规划组织实施炎帝陵公祭区、圣德林、福林、神农园等项目的保护与开发建设。现在的炎帝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面积达12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平方公里,由拜谒区、祭祀区、缅怀区及皇山游览区、洣水风光带等五大功能区,以及11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中华农耕文化的大观园。
如今,炎帝陵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中国最美农耕文化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古典陵墓园林、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之首。
2
千秋祭典,四海归宗
中华民族素有慎终追远、法祖敬宗的传统,以祭典为标志的祖先崇拜,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传承。
每一次炎帝陵祭典,都是一次神圣的心灵对话,一场亘古不变的民族文化盛典。炎帝陵祭祀源远流长,起于先秦、承于汉唐、盛于北宋、频于明清。祭祀分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官方祭祀又分大祭与时祭。大祭即朝廷御祭,是由皇帝钦遣官员代表自己到炎帝陵致祭的祭祀活动。时祭即春秋两季仲月,由地方官员主持祭祀。最早有记载的官方祭祀当属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陵致祭,并“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动从未间断,其中明代御祭15次,清代达38次。
新中国成立后,由省一级政府正式举行公祭炎帝陵活动,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1988年10月,修复炎帝陵主体工程竣工,炎帝陵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8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次举行隆重的公祭炎帝陵典礼,时任省长陈邦柱和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担任主祭。28年来,湖南省人民政府共10次公祭炎帝陵,今年将举行第11次全省社会各界“祭祀炎帝陵”典礼。
炎帝陵祭典的主要环节,有着严格、规整的古制和传统。现代的炎帝陵祭典,一般遵循金鼓交鸣、敬献贡品、合唱祭颂、敬献高香、敬献花篮、全体鞠躬、恭诵祭文、敬焚帛书、鸣乐礼成等九道仪程。
时至今日,“炎帝陵祭典”稳步发展,程序日渐规范,已经形成了清明民间祭祀、金秋政府公祭的格局。据统计,近年来大型民间文化祭祀活动达5000余次,吸引众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华人华侨参加,充分突显了炎帝陵在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情感纽带作用。
“炎帝陵祭典”因其历史悠久、规制完备、参与广泛、影响深远,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2014年“祭祀炎帝陵”获国务院批准为湖南省保留的“重大祭祀活动”之一。5000多年的香火传延,“炎帝陵祭典”业已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华夏儿女血脉相连、全球同胞心灵相通的民族文化盛典!
3
文明薪火,世代传延
炎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先祖遗胜和文明标识,承载着古今中外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血脉情结与文化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谒陵祭祖,弘扬炎帝精神、传承中华文明,正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
炎帝文化是始祖炎帝率领原始先民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经过历朝历代官方及民间的继承、发掘和整合,炎帝文化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升华,日益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生机。其核心内涵主要表现为农耕文化、民生文化,包括原始耕播文化、医药文化、收藏文化、陶器文化、商贸文化、音乐文化、猎防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炎帝时期流传下来的道德文化、社会文化、伦理文化等等,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进入新时代,炎帝文化愈发彰显其重要的时代价值。诸如:炎帝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彰显文化基因价值;炎帝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升华发展,彰显文脉传承价值;炎黄融合,缔造中华,彰显民族认同价值;炎帝因时因地开创农耕文明,形成八大发明创造,彰显科学实践价值;炎帝倡行以民为本,一切为了老百姓,彰显治国理政的资鉴价值;炎帝文化提倡天人合一、顺天应时,彰显生态和谐价值;炎帝文化还具有强大的精神激励价值,感召我们在共同祖先的旗帜下,中华民族同胞团结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认祖归宗、凝心聚力,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民族合力。凡此等等,无不昭示炎帝神农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新的文化活力。
深入研究、传扬和发展炎帝神农文化,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不要忘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进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步履,炎帝陵正以其穿越时空的文化张力,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标、炎黄子孙的情感纽带、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中华复兴的动力源泉!
4
神农恩泽,福惠三湘
炎帝陵寝在湖南,是湖南之幸,是7300万湖湘儿女之幸。
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湖南各地留存有许多炎帝活动的遗迹,传颂着许多有关炎帝的传说,炎帝与湖湘大地的渊源长达数千年。神农炎帝在这里开启农耕文明,湖南成为世界稻作农业之源、水稻王国,诞生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炎帝发明茶叶,湖南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炎帝陵是湖南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守陵儿女,全面保护、建设、发展好炎帝陵,全力研究、宣传、升华好炎帝文化,正是民族责任的湖南担当、历史使命的湖南作为。
炎帝陵驰名全球,凝聚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智、磅礴力量,是湖南对外开放的一大亮丽文化品牌。分布全球各地的华人华侨,不远千山万水纷纷前来谒陵寻根、认祖归宗,大大提升了湖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湖南连续举办14届湘台经贸文化交流会、10届“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吸引数十万台湾同胞前来祭祖寻根、共襄盛典,巩固和深化了海峡两岸同胞的祖先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心灵契合,为夯实祖国统一的民意基础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炎帝陵作为湖南、株洲文旅品牌的“龙头”之一,有效带动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炎帝陵周边的炎陵县、茶陵县是革命老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在炎帝陵这块金字招牌的带动下,当地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加速集聚发展,旅游持续升温,带火了地方经济,也带富了附近百姓。这两个国贫县提前3年、在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实现全面小康。如今,炎帝陵仍以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强劲的拉动作用。
炎帝之于湖湘大地,影响更为深远的是精神文化的滋养和孕育。远古时期,炎帝精神、炎帝文化就扎根于湖湘大地,经过不断传承、丰富和提升,孕育造就了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激励三湘儿女披荆斩棘、奋勇争先,不断创造新的时代辉煌。
新起点、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时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这是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湖南作出的科学指引。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这是湖南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希望所在、潜力所在。
作为神农福地,株洲积极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奋力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走在前,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上勇担当,在深化湘赣边区域合作上作示范,在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上探新路,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株洲贡献。
祭祀炎帝陵,逐梦新征程。炎帝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铸魂、筑梦、聚心的民族圣地,秉承炎帝始祖之光,凝聚富民强省之志,改革、开放、奋进的湖南必将续写时代新华章,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本版图片由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提供]
2021-09-22
00:00:00:0写在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礼之际156240102炎帝之光
辉耀湖湘/enpproperty-->2021-09-22
00:00:00:0写在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礼之际15624010c1562401.html2炎帝之光
辉耀湖湘/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