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兵
执行/陈驰
刘晓聪
黄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这条“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在这个特殊年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到来之际,攸县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具体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紧扣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总目标,深入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有力有序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
聚焦主题
建立队伍
创新形式
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
建党百年之际,各地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为了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攸县结合自身特色,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有活力,为党员群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令党史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学习机制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攸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做到了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
在制定《关于在全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后,攸县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7名工作人员搭建工作专班,组建县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和党史学习教育县委宣讲团,动员全县各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迅速掀起了党史学习热潮。
领导小组组织召开攸县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工作培训暨宣讲工作动员会,目前已完成了对全县101个单位的第一轮巡回指导,所有单位均已完成第一轮集中宣讲,全县共开展集中宣讲340场。同时,全面启动了第二轮巡回指导。
■聚焦三大主题,突出学习重点
3月26日,攸县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学史明理”主题深入开展了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次专题学习,重点学习了上级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下发了4本必读书目,并到谭震林生平事迹陈列室进行党史教育,聆听了《谭震林的清廉人生》专题微宣讲,学习情况得到了人民网推介。
4月23日,攸县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学史增信”主题前往网岭镇循环经济园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酒仙湖国家地质博物馆、湘赣攸县苏区革命历史展厅,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专题学习暨2021年第五次集中学习。与此同时,开展了为期3天的“攸县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对上级精神再学习、再研究、再贯彻,确保党史学习教育不走样;全县各单位均同步开展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主题学习活动。
配合株洲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承办了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次“学史崇德”专题学习,并取得良好效果。5月27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学史崇德”主题前往湘赣攸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园及历史陈列馆瞻仰红色事迹,调研莲塘坳镇高楼社区“门前三小”及乡村振兴工作,听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交流发言,完成党史学习教育第三次专题学习。
■盘活红色资源,用好本土“教材”
攸县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因地制宜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为盘活红色资源,攸县已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对谭震林旧居、南岸列宁室、高楼湘赣攸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历史陈列馆等10余处红色资源,进行科学修缮和维护;加大了北伐首战纪念场馆建设力度,争取资金1500万元;成功将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室、蔡会文生平事迹陈列馆建设项目纳入《湖南省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资金8000万元。
同时,围绕“两山”铁路专线,完善网岭站周边设施,打造了“红色网红打卡点”;加强地域合作,开设了与江西莲花县湘东区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即“酒仙湖景区—仙人桥景区—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福韵新漕—莲花县荷塘乡”;同时,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了“攸县站—谭震林墓—谭震林旧居、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酒仙湖景区与景区红色馆、观点碉堡—健坤生态园—六十分解放战争历史纪念碑”线路。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攸县县委、县政府组织党员干部到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室、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等红色遗址开展现场学习176次;利用新媒体引导干部群众参与宣传红色故事,收集红色传承相关作品200余部,作品播放量已破500万次;利用文创产品推广红色故事,拍摄《伫看梅城赤》《人民丰碑》等系列纪录片,出版了《北伐首战在攸县》《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首战渌田》书籍。
■打造“三色”队伍,提升学习质量
建设宣讲队伍时,攸县县委重点围绕三类人群,建立“红、绿、黄”三色队伍。抽选一批理论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宣讲精英骨干,以党史学习教育四本“指定书目”为内容,组建县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立宣讲“红队”;优选100余名青年干部、红色场馆讲解员,以声光电等特效为手段,成立青年“绿队”;发挥老党员、老老师、老革命家作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成立经典“黄队”。截至目前,各类队伍精心打磨优秀精品党课67堂。
在宣讲节目上,以本土党史故事为主线,组织100余名青年干部和20位专家,遍寻1236位健在老人,精心创排《红星照攸州》讲演剧,被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官网推介;以建党百年为脉络,结合本土特色编排《音乐党史课》,以音乐串讲的方式,为广大群众送上通俗易懂的党课。
结合攸县自创的“一校四点”主阵地,利用“门前三小”讲党课,深入开展“微党课
进基层”宣讲活动537场,全面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宣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利用干部夜校议党魂,通过夜学、夜读、夜话、夜谈等多种形式,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开展党史学习和交流研讨,累计举办各类干部夜校270期。
100年峥嵘岁月,100载春华秋实。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攸县将继续引领党员干部追寻历史根脉,感悟初心使命,进一步强化“主动”和“创新”意识,提升活动筹划、挖掘典型、推动工作的能力,及时挖掘和总结学习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升攸县学习教育的实效度和影响力,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
学习为基
实干为要
推动为民办实事走深更走实
各类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同步推进,如何将所学、所悟、所想,运用到实际中,把党史学习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以学促干,让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攸县是这样做的:
领导干部走街串巷,问民生、解民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政府职能部门出台政策措施破难点、通堵点;政务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
■挂图作战,确认30项重点任务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攸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开展“学党史、当先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制定专门工作方案,确定30项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了牵头县领导、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并实行公开挂图作战,通过把一件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攸县启动“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征集工作以来,根据人民群众关注热度,实行清单交办、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来回跑”问题,攸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立“午间不间断”延时服务和“预约办”等工作机制。
聚焦全县中心工作,切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37件交办件逐一整改,推动了城区西阁污水提升泵站提质改造和龙山江黑臭水体治理;召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民意座谈会2次,清查出有案不立6起、压案不查91起、有罪不究42起、久扣不处65起。
■真抓实干,积极回应民生关切
“平时很难找到车位,现在人行道增设停车位,我们停车就方便多了。”上半年,在中心大道攸州一品和旭日丹城前面宽阔的人行道上,攸县城管局施划了40个汽车停车位和46个摩托车停车位供市民免费停放。目前,攸县县城又新设城区停车位400个,缓解了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对民生难点问题,推动中江书香苑、湘上院等问题楼盘项目实现交房,攸县为51个历史遗留问题房地产项目办理不动产权证9500余本。
与此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攸县形成“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为民办实事新模式,累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活动471场,参与志愿者1.1万余人次,办理群众日常困难事900余起。
针对基层公共服务薄弱的问题,攸县组织党员志愿者进驻村、社区,开展帮困扶弱、邻里守望、移风易俗、环境整治、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更走实。
通过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广泛收集民生清单,责任分解到人,化解遗留问题,通过调研把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找准摸实,真正把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优化环境,吸引13家企业来攸投资
为了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攸县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深入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切实把“学党史、当先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
为此,攸县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安排9名入园手续代办员,明确84家企业联络人,将37家企业反应的74个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对单销号,有效解决了园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万万没想到,开办企业只需要两天时间。”来自联星街道宋家洲社区的宋艳红女士兴奋说。攸县整合开办企业涉及的市场监管、公安、税务、人社等部门的行政审批服务环节,通过精简材料、优化流程、信息共享,实行企业开办“一窗通办”,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刻制首套公章,免费邮寄税务Ukey和审批结果,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
“我们在全国各地考察了很多园区,最后看中了攸县高新区,是因为这里的营商环境好。”雅韵仕电子负责人说。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攸县坚持招大引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政策制度,吸引了东莞华悦电子、深圳骏辉诚博电子等13家企业来攸投资兴业,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个。
老旧小区怎么改
居民说了算
“这些老房子卫生较差,大家希望改造,提升居住质量,首先要拆除小区居民私自建造的杂物房。”月形小区李奶奶说。攸县联星街道西阁社区月形小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工业区家属楼,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失、环境较差。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是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今年上半年,攸县将月形小区纳入到江桥西阁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中,项目实施第一步就是将居民私建杂物间拆除,紧接着在拆出来的空地上修建花园、健身场、球场、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
在实施改造的老旧小区,攸县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居民自愿的原则,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监督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在“一小区一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业主“点菜”环节,进行精细化、个性化设计,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帮你改”为“我要改”,由居民决定“改不改”“怎么改”“如何管”,从居民关心的事情做起,从居民期盼的事情改起。
目前,攸县计划投入5370万元,改造攸州大都市片区、胜利A片区、海康花园、建设北路片区、雪花B片区等7各老旧小区,改造面积41.24万平方米,惠及群众5000余户,打造家门口“幸福清单”。
“门前三小”
宣讲党史学习
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以村部为中心的活动阵地,已经远不能满足基层党员群众的需求,如何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党的组织阵地建立在为民服务的最前沿,使党的声音能够及时传播到千家万户,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2017年,一位退休教授返乡种文化引发的“星星之火”,破解了这一困局,而攸县“门前三小”,正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生动实践。
党史学习教育中,攸县积极依托“门前三小”宣传阵地,组织乡贤、抗战老兵、青年干部开展红色党课微宣讲,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进田间地头、老百姓家门口,让广大干部群众知史明志、凝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今年3月以来,攸县开展了上千场次红色党课微宣讲,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童,闲暇时都来书屋学习。
目前,攸县建成“门前三小”工程800余个,打造示范点60余个,小广场总面积21.9万平方米,小书屋、小讲堂合计面积1.72万平方米,共计收藏各类书籍18.6万册,拥有体育健身器材8260件,书架课桌18.6万件,成立文化、科技、演讲团队及红色歌舞队2142个。攸县“门前三小”形成了活动组织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参与各有所获的良好局面,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4000余场次,真正实现了把服务送到村民“门口”,把文化种在群众“心中”。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大势所趋,过程艰辛,但充满希望。在“门前三小”等活动载体的影响下,攸县共减少民事纠纷8920件,减少偷盗案件6262起。运用协商、调解、司法途径解决矛盾同比上升38%。
如今,攸县的“门前三小”已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提质改造
农贸市场焕新颜
“以前的市场,下雨时赶场都要穿雨鞋。”今年6月,住在攸县石羊塘市场附近的陈爹爹笑着说,新市场这么漂亮,生意肯定会旺起来,再也不用担心日晒雨淋。
陈爹爹告诉记者,以前的石羊塘市场是钢架厂棚结构,内外设有水泥砖摊位,配置简陋,因为年久失修,厂棚早已破旧不堪,存在安全隐患。
如今,经过改造的石羊塘市场宽敞明亮,布局整齐划一,经营面积有所扩大,前来购物的居民络绎不绝。即便是下雨天逛市场,也不用穿雨鞋。
同样,在新市镇,攸县市场服务中心根据市场原来经营状况、周边人流量和居民消费需求等情况,确定新建一座砖混结构通风透气的室内综合农贸市场。
“以前的市场脏乱差,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管理难度也大。新市场的排水、水电、公厕、风扇等设施齐全,卫生整洁、经营规范、秩序井然。”新市镇政府工作人员说。
攸县商粮局负责人介绍,农贸市场提质改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学党史、当先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之一,理应办好办实。
为民办实事,攸县一直着眼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辖区内具备条件6个户外便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截至目前,5个农贸市场已改造升级完毕,并投入使用,可容纳经营业户2500余个,解决就业7000余人。
《红星照攸州》
宣讲本土红色故事
如何更好推动党史学习工作,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攸县创新党课形式,创编了本土红色讲演剧《红星照攸州》,将发生在攸县本土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搬上舞台,以生动鲜活的形式给广大干部群众党史学习送来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首场公开演出时,一群年均28岁左右的“授课老师”们,为攸县300多名领导干部们上着一堂别开生面的“党史课”。
“在半路上蔡会文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破口大骂。叛徒恼羞成怒,抽出一把马刀,残忍地割断了他的喉咙……年仅27岁的红军将星就这样陨落了。”舞台上,年轻的演讲者正声音哽咽地讲述着。
据了解,《红星照攸州》大型党课舞台讲演剧,时长120分钟,由《信仰的丰碑》《三张收据》《谭震林的清廉人生》《伟大壮举》4个小剧组成,分别讲述攸县革命烈士蔡会文和蔡中兄弟俩的革命故事、攸县群众与红军的鱼水情、谭震林的清廉作风、攸县与醴陵人民修建酒埠江水库的伟大壮举。历史脉络从大革命时期延伸至新中国建设期,展示了攸县籍共产党员领导革命、攸县人民反抗压迫、支持革命、建设家乡的壮美画卷。剧中故事由攸县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是攸县独有的“红色资源”。
此次创新型党课改党史教育由“说教式”向“分享式”“参与式”“沉浸式”延伸,通过讲演的形式使党史故事更加形象、更深入人心、更利于传播。新颖的党史课形式,提高了攸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浓厚兴趣,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的党史和本土红色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把握新机遇
打造“一中心四样板”
随着“两山铁路”拉通,湘赣边区域联系更加密切,在这条红色线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新时机,攸县紧跟省、市决策部署,立足打造湘赣边南部“一中心四样板”,加大与所毗邻的江西县市区协同力度、建设力度、改革力度,努力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已在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实效。
目前,攸县境内与江西连通的道路11条,涉及黄丰桥、鸾山、皇图岭3个乡镇9个行政村。
作为湘赣边区域南部经济大县,攸县勇挑重担、担当作为,成立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推动发改、公安、交通、文旅广体、林业等相关部门与萍乡市、吉安市及湘东区、莲花县、永新县保持经常性工作联系,重点围绕规划对接、产业互助、基础设施互联、环境共治、争议共商等领域,推进了一批重大事项,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
紧扣全力打造“一中心四样板”的目标,确保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更多实效。
目前,攸县产业发展来势良好,高分子产业链基本成型,商贸物流持续繁荣,乡村民宿稳步推进,直播带货全面展开,实体企业加快发展。
攸县还围绕“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聚焦品种、品质和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强农行动,共推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油茶、南竹、中药材、特色水果蔬菜产业,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园样板工程。同时谋划发展壮大精细化工、绿色建材、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地处湘赣边区“红色摇篮”,攸县走出了谭震林、蔡会文、蔡中等老一辈革命家。近年来,攸县深度挖掘整理当地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旅游、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让红色旅游融入更多元素。
为推进交通设施建设进程,攸县力争将通航机场、吉衡高铁、吉邵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纳入国家或省级规划。加快实施省际边界路、断头路、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推动基础设施与赣边界互连互通。
(本版图片均由攸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2021-06-29
00:00:00: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报道·攸县篇155325702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在实干中彰显初心/enpproperty-->2021-06-29
00:00:00: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报道·攸县篇15532570c1553257.html2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在实干中彰显初心/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