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伏”首为民龙凤舞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叶新福

罗欣

引子

株洲城南60余公里,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山脚有古石桥,桥南一山丘似龙,桥东一山丘如凤,此地称作“龙凤”。

千百年来,拥有诗一样名字的山村,老百姓生活贫困,为温饱而挣扎。

1985年,受贫穷和灾难折磨的何伏佳,离开村子外出谋生。艰难打拼30年,他成了老板,带出1200多位老乡打工赚钱,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领头人。

6年前,村里脱贫需要,党组织召唤,他毅然决然,不当老板,回到家乡当村官。短短几年时间,村庄变美了、村风变好了、村民变富了,龙凤村由省级贫困村,蝶变为省美丽乡村……

五月的龙凤,艳阳照山岗,暖风拂村庄,柳绿花红,物阜民丰,好一派龙凤呈祥的壮美景象。

1.

19世纪60年代,是新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965年10月,何伏桂出生在渌口区朱亭镇龙凤村(原株洲县龙凤乡天石村)。出生起,何伏桂家就一贫如洗,且祸不单行。父亲患病卧床3年半,后来又被毒蛇咬伤治了5年。顶梁柱接连遭击,家里债台高筑、举步维艰,“从没吃过米饭,饿了就吃红薯填肚子”。

再穷,也得安身。父亲带家人冒雨挖地基建房子,后坡“轰”的一声垮下来,泥土瞬间将父母淹没。邻居赶来将他们从泥里刨出来还有气息,也算是奇迹。“再也不能这样过!”被贫穷、灾难压得喘不过气的何伏桂,决定走出村子找出路,“死,也要死到外面去!”

1985年春,经乡长谢铁钢介绍,他来到株洲化工厂龙凤乡劳动服务公司打工,在油库担泥巴。“累活脏活,从不挑剔。”工作来之不易,哪怕再辛苦,他都咬牙坚持,尽力做好。一年后,他被选进硫酸分厂。从最艰苦的岗位做起,何伏桂一干就是十多年,多次被评为工厂先进,还当上了班组长。

1997年,株化等企业转型,效益滑坡,劳服公司1200多万元工资拿不到,民工罢工上访,队伍面临解散。“这里承载着180多户贫困家庭的希望。”何伏桂站出来主持工作,借了10多万元垫付工资,稳定队伍。

经过贫穷和灾难磨砺的何伏桂,性格要强,做事扎实。他一边与各企业交涉讨工资,一边寻找新的业务,虽然不善言谈,但他敦厚、善良、可靠,很快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贫困老乡加入进来,公司队伍壮大到1200多人。在逐步收回欠账的同时,公司业务不断拓展,扩大到昊华金源、中成化工等企业。到2014年,公司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上缴税金208万元。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随着劳服公司蓬勃发展,乡亲们的收入不断增长,何伏桂也一样,仅小车就买了3台,由昔日的穷小子变成了大老板、致富带头人。

回乡:不当老板,为村民奔忙

2.

何伏桂在城里干得风生水起,他的家乡天石村依然贫穷。村里位置偏、基础差,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孤寡老人和儿童,田荒弃种、基础设施破旧……

贫穷百事哀。“村民经常为田地、菜地、山地、屋基打架斗殴,夫妻矛盾兄弟矛盾邻居矛盾,矛盾不断。”连任了18年村妇女主任、今年八十高龄的莫水莲回忆说,“时常爬上田埂,一腿把子的泥巴都来不及洗,就赶去调解,不是东家摘了西家的辣椒,就是西家偷了东家的黄瓜,总之一地鸡毛。”

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被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布置工作,村里第一反应不是如何抓落实,而是先谈条件,工作很难展开。”现任渌口区商粮局局长的原龙凤乡党委书记梁静,至今记得2014年去天石村的情形。

“要改变村里的面貌,必须选个好的领头人。”在党组织和村民的期盼中,当地知名的大老板何伏桂,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书记,我已经很多年没在家,不熟悉情况,做不好。”第一次谈话,何伏桂委婉地拒绝。他顾虑的是:村里情况复杂,贸然回村任职可能会激发矛盾。

这次谈话,也激起了何伏桂内心的波澜。那年冬天,他决定回村看看。没想到,一圈走下来,刷新了他对家乡的认知。一个字,穷。“不忍心,这个500,那个300,口袋里7000多元都给了困难老乡。”何伏桂回忆。

可谁不渴望脱贫致富呢?天石村每家每户都想过上好日子。

乡里再找何伏桂谈话时,他松了口:“既然组织信任,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愿意试试。”2015年3月20日,何伏桂正式走马上任,担任天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不当老板当村官,村民们有质疑:大老板是回村体验生活的吧?不是想来捞“油水”吧?也有期盼:来了个新人,总归要做点事!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村民们迟迟没等到何伏桂的这“三把火”。

那段时间,他从不待在办公室,没事就往村民家里跑,去田里、去菜园,就和老乡们聊天。1个多月,他就走访完全村8个组300余户村民。

看起来的闲聊一点都不“闲”:不止联络感情,更重要的是听大家的意见建议。

有村民向他反映,村里事务不够公开,公示内容看不明白。何伏桂认真记下,之后召开会议,加大“四议两公开”工作力度,及时公开村务、财务、党务及村里重大事务。

有村民告诉他,有的孩子考上大学却“读不起”。何伏桂一个个上门,自掏腰包,按照一本5000元、二本3000元的标准给孩子们奖励。又在村里设立奖学金,凡是考上大学的孩子,都能获得相应的奖励。

有村民抱怨,喝的水、走的路都有问题。何伏桂到处筹集资金,还个人垫资近20万元,拓宽村里道路3.5公里、安装路灯100盏,新挖一口44米深的水井。还将村里15口水塘集中起来,整体规划,引进技术,进行生态养殖,培养“财源”。

“以前当大老板,整天指挥别人,如今回到村里,成天被老百姓指挥。”有村民戏说他“虎落平阳”了。他憨憨一笑,“为官就是为老百姓服务。村民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我就要及时回复并解决。”

慢慢地,大家发现,村里的模样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泥泞的泥巴路变成了平坦结实的水泥路;村道安上了路灯,夜晚走起来不再心慌;党务村务变得公开透明,各项制度张贴上墙一目了然;村里有了老年活动中心,跳舞打鼓的人多了,赌博扯皮的少了。

“何书记话不多,不说大话,做事靠谱。”村民谭根深说。村民由质疑变成相信、拥护,村里的工作推进起来也越来越顺畅了。

脱贫:群众富了才是富

3.

民穷我富是耻辱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2015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

乡镇区划调整同期推进。原龙凤、天石、兴台三村合并成新的龙凤村,人口达3000多人。这个朱亭镇最边缘的山区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公共设施配套不到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98人,是全县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

“如何改变村里面貌?怎样才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何伏桂,深感责任重大,几天几夜辗转难眠。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番论证后认为,破解农村发展之困,还得从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入手,做好“三农”工作。

发展农业产业,必须要水。山里的农田,地势低洼处还能指望山塘,靠山地势高处只能看老天脸色。年久失修的渠道原来连着凤凰水库,一路“跑冒滴漏”,水流到村里已所剩无几,根本解不了农田之渴。在更为缺水的冬季,村民连饮水都成困难。

“必须破了水利的命门。”跑项目、争资金,一年多时间里,龙凤村先后投入资金210余万元,高标准修缮硬化山塘23口,改造水坝6座,硬化水渠4200米,肥水流到了田间;新建集中供水池、污水处理池,村民饮水的难题也解决了,清洁水源流到家家户户。

有了水,何伏桂把一家养牛企业的老板请过来考察,结果车子进来后,差点就没出得去。尽管山里养殖条件很好,但道路不通,企业老板望而却步。

老板走了,乡亲们也从翘盼的眼神变成了失落的黯然神伤。

可修路,要的不是一点点钱。这么大笔资金,从何而来?那段时间,何伏桂硬着头皮四处“求救”,甚至“不懂事”地到省厅、市局去敲门请求支持。只要一听说哪里有可能争取到资金,他都会去“跑一跑”。只因为,那一腔沸腾的热血,还有一颗不甘的心。

“群众富了才是富,民穷我富是耻辱。”那年冬天回村,何伏桂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让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就业的机会。“农村机会少,青壮年只能进城务工;但老了之后城里也难找工作,再碰上点身体毛病,很容易变得贫困。”何伏桂说。

从天石到龙凤,从第一书记到书记,他从不敢忘记这个“最初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必须有村里的产业。

苦心人,天不负。2018年,村里终于修建和拓宽了一条4.6公里的环村道路,道路将原来的3个村连通起来,并与省道S211线连接,形成一个闭环。硬化和窄路拓宽9.4公里,道路边还安装了410盏路灯。

路通的那天,何伏桂把自己关在车里,连续抽了好几根烟:“没想到自己竟然把这件事给办成了,真的不容易!”

路修好了,投资商来了。经驻村帮扶后盾单位市审计局牵头,一福建老板在村里投资建基地养殖鳗鱼,产品远销日本、韩国,还带动多名村民在基地就业。

老党员颜新国和7位农民一起成立新益种养殖合作社,种植的红薯尖成了长沙蔬菜批发市场的抢手货,一年就创收近200万元,高峰期有100多位村民在此就业,年发工资80余万元。

村民谭根深,父母亲患病多年,三天两头往长沙、株洲的医院跑,还有两个孩子读书,家境十分困难,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何伏佳的帮助下,他加盟新益种养殖合作社,并在基地做事,还开辟4口水塘养鱼,年收入达10多万元,两年就脱贫了。

如今,村里相继成立了8个合作社,形成种养殖产业链,吸引大批年轻人回村创业,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能找到活干,何伏桂终于笑了。

昔日安静的小山村,产业热络起来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2017年12月,龙凤村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从此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新生:乡村振兴,龙凤再起舞

4.

作为“掌舵手”,何伏桂从来不把脱贫看做终点,乡村振兴路上,龙凤村更要“龙飞凤舞”。

“家门口就有活干,肯劳动就有收入。”村民刘根云在绿油油的红薯尖基地站起身,摘下遮阳帽扇风,脸上堆满笑。昔日的农村家庭主妇,现在是蔬菜基地的工人。240余亩的红薯尖基地,不久后就进入采摘期,菜苗一茬接一茬地长,可采摘到11月。每天8小时,一年下来,刘根云能为家里额外增加1万多元收入,还能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孩子。

今年,基地除了种植红薯尖,还首次试水种植了15亩白关丝瓜。“有这样的书记带着我们一块干,越干越有劲。”话罢,颜新国挑起一担种苗,往地里走去。

村里成立龙凤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红麻、黄豆和黄贡辣椒等农作物,给村集体带来收入十万元以上,还带动当地30多位村民实现年均收益5000多元。

不久前,合作社在村里荒地上种下4万株桃树苗。“推进种养一体,桃树种下去后,还要养羊、牛等,打造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负责人瞿炼说。

如今的龙凤村,已然瓜果飘香、产业兴旺。“这还远远不够。”何伏桂琢磨着,成立龙凤商会,整合全村所有合作社,通过电商等平台推介销售特色农产品,推进龙凤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钱袋子鼓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富起来。拥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何伏桂,把“企业文化”理念带到村里。三村合一后,龙凤村成立了腰鼓队、钟鼓队、广场舞队,建起了农家书屋……何伏桂正在对接,打算请专业舞蹈老师和太极拳老师来村里教学,把龙凤村传统舞蹈和现代舞蹈结合,打造一支精益的队伍出来。“让村庄更美丽,让村民更快乐。”何伏桂说。

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何伏桂对龙凤村乡村振兴之路更加充满信心。近日,省乡村振兴局发布了《关于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名单的公告》,确定了2307个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龙凤村榜上有名。

“我们决定打造龙凤边陲小镇。”何伏桂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将房屋改造成徽派古建筑风格,建设龙凤港湾,修建自行车赛道,建设大型南部土产品农贸市场,打造生态种植和养殖基地……这些,有望纳入市“十四五”发展规划。

宏伟蓝图正在徐徐铺开。“要建成生态环保的后花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何伏桂目光坚定,龙凤的未来大有可为。

初心:胸怀坦荡,一心为民

5.

何伏桂对老百姓好,对村干部却十分严厉。“我们都有点‘怕’他。”当了好多年村干部的村党委委员刘秋莲,曾因为一户一档资料张贴不够整齐被要求全部返工,“书记是追求完美的人,是我遇到的最严厉的书记”。

“每天必须打卡,严禁迟到、早退,无故迟到、早退必须说明情况。”何伏桂给村支“两委”班子定了个出勤规矩。每个月,村里的党员大会或例会上要通报上个月班子成员的出勤情况。在民主测评或者换届选举时,这些出勤情况还将作为补充信息发到党员和村民手上,作为大家测评和投票的参考。“村干部不是在换届的时候再去请客吃饭‘走捷径’出来的,而是要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让群众自愿选出来。”何伏桂说。

对工作,他也画了“红线”: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做好,明天要做的事情今天也要计划好。

“有计划、有安排,做好自己的事情,机遇来了我们才能抓得住、用得好。”何伏桂说。也正因为他这个理念,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工作,龙凤村每一步都“踩”得很准,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龙凤村集市原来在省道211龙凤街两侧,一到赶集,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何伏桂组织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商量解决的办法,最终决定把集市搬到村部院子里。但向镇里报告时,镇里顾及到日常办公是否不方便,提出改换地方设立集市。“和群众在一起,没有什么不方便。”何伏桂态度很坚决。集市搬进来后,道路畅通了,何伏桂还经常和班子成员一起,“逛集市”听意见,和群众打成一片。

村干部官不大,要当好却不容易。这些年,龙凤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免不了触碰到一些人的利益。修建村环道时,有人找上门,要求“把工程指定给他们施工”。出于资质和价格等多方面考虑,何伏桂不同意。他们便把何伏桂堵在办公室,扬言要“联合所有党员摘掉他书记的‘帽子’,让他无立足之地”。宁可报警,何伏桂也不妥协。

“我是为村里好,心里坦荡,不怕!”说起这个,憨厚的何伏桂态度很坚定。路修好后,村民敲锣打鼓给村委会送来两面锦旗,称赞何伏桂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

“都知道我严厉,也有点不讲情面,但是大家都还相信我。”何伏桂自信地说,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由老板变村官,他收入减少了,还经常为村里的事东贴西补地“应急”。原来的3台车已卖掉2台,剩下指南者越野车陪他回村,6年跑了34万多公里,破损得近乎报废。经常外出,京港澳高速朱亭收费站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认得他,“几乎天天见”。他的生活极其简单,经常一个人待在村里与泡面为伴。“村里变美了,老百姓变富了,何伏桂却变‘穷’了。”曾经对口联系龙凤村的渌口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罗禧瑰,如此感慨。

与何伏桂打过交道的,都发自内心地敬佩他。“没想到他会坚持这么久,没想过他会干得这么好!何伏桂就是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典型。”即便离开原来的岗位,梁静依然特别关注龙凤村的发展。“工作干得好,从不谈条件、提要求。”朱亭镇党委书记张建华这样评价。

“何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有眼光、有胆识、有魄力,是最值得夸赞的一个。”莫水莲老人说,现在大家住得好,吃得好,生活好,心境也开阔,每个人都有事做,没那闲心去扯皮吵架,村里风气越来越好了。

党员和群众很实在,用选票给他点赞。今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年过55岁的何伏桂并不是“一肩挑”候选人,但他满票当选村党委书记,高票连任村委会主任。

“再来一场攻坚战,唱响乡村振兴新农歌。”村委办公室,何伏桂审视村庄发展规划,眼神坚定、信心十足。

窗外惠风和畅,基地里,一波又一波的有机肥正撒入土地;山脚下,幼苗已经成活,随风摇曳;广场中,村民伴着优美的歌声跳动着舞姿……阳光下,龙凤村振翅欲飞,凤翥龙骧。

[未署名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2021-05-31

00:00:00:0——记渌口区朱亭镇龙凤村党委书记、主任何伏桂出村:为生计奔命,带出千余老乡154981602“伏”首为民龙凤舞/enpproperty-->2021-05-31

00:00:00:0——记渌口区朱亭镇龙凤村党委书记、主任何伏桂出村:为生计奔命,带出千余老乡15498160c1549816.html2“伏”首为民龙凤舞/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