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个“空心村”如何唱响“归去来兮”?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易蓉

实习生/刘雅倩

沩山村又热闹了起来。

5月13日,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前的一块空地上,几台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一个近千平米大小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已见雏形。站内将设置3至5个充电桩,采用标准电动车直流,即使是大巴车,也仅需半个小时便可充满。

“这样自驾、租车来的游客就更方便了,可以安心在村里住上个两天。”“乐上沩山”民宿的老板张利刚送走“五一”小长假的游客,又迎来了周末的满员,在为预定客人忙碌准备着。

但曾几何时,这个“千年古窑村”却是张利“回不去的故乡”。他和其他村里人一样,纷纷“逃离”另谋生计。

短短两三年时间,包括张利在内的2000多名游子何以选择归乡?这还要从一座古窑、一条环线、一片山水、一块豆腐说起。

1.

一个古村

曾是“回不去的故乡”

沩山村是釉下五彩瓷的发祥地,里面有我国规模最大、遗址分布最集中的古瓷窑遗址群“沩山古窑”,其中月形湾窑厂里有采泥矿井、洗泥池、绘画室、薪柴堆坪、窑主办公房、起居室等,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古窑厂之一。

在守窑人蔡其伟的叙述中,当年窑址的热闹景象清晰重现:工人用滑轮从对面山上往下运送瓷土,有人在火膛前添柴,有人在堆泥巴,有人在瓷碗上绘画……沩山就像一本真实的、形象的醴陵陶瓷历史书。村里,遍地是瓷器。路上、山上、草丛中、田边水沟里,不同年代的瓷器瓷片俯拾皆是。

据介绍,沩山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烧制陶瓷,繁盛时期有窑厂百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曾有“小南京”美誉。历元、明、清、民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绵延千余年。中国釉下五彩瓷发源地、以生产“主席用瓷”“国家宴会瓷”而闻名的当代“红官窑”——“群力瓷厂”,皆诞生于此。

至今,沩山村仍保存着自宋至清代的古窑址100余座,与窑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故道、生活设施、庙宇古塔等文物古迹100余处,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与历史人文环境,其原始的山水、植被与古窑群、古作坊、古民居、古道、古桥、古庙等融为一体。

“说‘沩山’,道‘沩山’,共建瓷厂几十家,医院药铺与饭店,每逢过年到正月,龙灯狮灯竹马灯,热闹非凡小南京,历史悠久远传名。”沩山村过去的高光时刻,都凝结在蔡其伟自编的“歌谣”里。

然而,因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限,醴陵的陶瓷产业逐渐转移至醴陵城区,大批窑厂工人走出沩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沩山醴陵窑完全停止生产,窑厂被废弃,当地的居民也锐减至百余人。

不便的交通,终究隔绝了这里的发展。年轻人一批批离开了,这个曾经的醴陵陶瓷发祥地,成了省级贫困村,成了游子们“回不去的故乡”。

“最冷清的时候,原本有800多户、3000多人的村,变成只剩200户,不到400人。”村支书张申球说。

2.

一条“路径”

通往春天

时光流逝,如何脱贫,一直是村民们急切地想要寻找的答案。

2017年,醴北旅游环线的拉通,打通了村里的“命脉”,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古村落逐渐消失或者选择工业开发,再造一个新农村。已然走过千年历程的沩山村,从偶尔慕名而来的游客中看到了机遇——

2013年,醴陵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沩山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沩山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

三块国字头招牌的加持,让沩山村坚定了“历史文化兴村”的发展路线——尊重历史,修复古建,适度开发,这是沩山村脱贫、振兴的希望所在,更是后来游子们归来的原因。

因为除了古瓷窑,沩山村里尽是可利用的资源。

这里有大自然馈赠的“沩山八景”。

村西边有双岭呈鹅交颈状,故谓之“双鹅饮水”;东边有岭成龙头状,中间一小洞,深不见底,故谓之“龙脊山岗”;溪中有石龟蹲伏于泉水之上,故谓之“灵龟故石”;唐代大缘禅师曾卓锡于清泉边,故谓之“卓锡飞泉”;站在望仙桥中远眺可看见一池荷花,故谓之“荷池秋霁”;传说一山湾午夜子时能听见磨刀声音,故谓之“磨刀湾”;好像五匹骏马往同一方向驰骋的群岭,被称之为“五马奔槽”;如同千万僧人圆寂的山岭,则被称之为“和尚岭”。

这里,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的沩山古民宅。

以土坯房为主,墙体夹杂着各时期的陶瓷碎片,房屋多为一层建筑,两层楼前设有晒台,部分民居留有檐彩。沩山民居风格简朴典雅,冬暖夏凉,土夯地面,青瓦木檐,青瓦盖顶,有木簪嵌于门额,极具沩山乡土建筑特色。

“在还不知如何着手脱贫振兴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守着这片青山绿水。”沩山镇人大主席翁琼告诉记者,“不让古民宅塌掉,不让山水被破坏,守着这个村原有的模样。”

3.

一群游子

归去来兮

思路有了,道路通了,2000多名游子带着务工攒下的“资本”陆续返乡创业。

村民田保中回村开办了村里的第一个农家乐“沩山渔村”,如今一年收入就有几十万元,还聘用了10多名家门口的村民做事。

村民刘学勤回乡开了“沩山古窑土菜馆”,黄子丰回乡开了“沩山石洞人家”,还有今年上半年刚开张的“幸福农庄”“醴沩山庄”……村里的农家乐已开至30家。

“今年上半年,第一家民宿也有了。”在长沙创业多年的村民张利也回到了村里,开设了“乐上沩山”民宿,这个“五一”便是客源爆满。

“村里路修通了,路灯亮了,充电站也要建了,家乡的好山好水值得与大家共享。”张利说。

好山好水还“养”出了好豆腐。用沩山天然的泉水和传统手工制作的沩山豆腐一直很有名。路通了,宽带进村了,游客来了,让沩山豆腐供不应求。“如今村里的沩山豆腐加工坊都有10多家。”村支书张申球说。

“村里的公共配套设施还要不断完善,我们要做好服务。”张申球表示,村里利用其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的优势,建了百亩高山云雾茶基地,不仅增加了就业,这笔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

“目前,沩山村正在准备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继续扩大陶瓷文化历史名村的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带动乡村发展。”沩山镇人大主席翁琼说。

图片由易蓉

受访者/摄

2021-05-14

00:00:00:0154775402一个“空心村”

如何唱响“归去来兮”?/enpproperty-->2021-05-14

00:00:00:015477540c1547754.html2一个“空心村”

如何唱响“归去来兮”?/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