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祉惠民的“渌口温度”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朱刚

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连续多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连续16年保持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社会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五年列全市第一;探索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开创全省先河;1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193户9095人全部脱贫;1313个事项可在镇村办理,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5年来,渌口区委、区政府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根本目的,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件件、一桩桩、一个个民生实事或切中社会热点,或回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像温暖的炉火,直抵百姓心田。

扶贫之路走精准,不落一人聚民心

朱亭镇政花村的唐国平右眼失明,还有听力障碍,其妻子患宫颈癌去世后,他一度消沉。过去几年,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下,他戒了牌,靠发展养殖脱了贫。如今,小日子甜了,他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5年来,渌口区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尽锐出战,把解决“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位推动。

该区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坚持标准,一户一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对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分别实施“四免一补”和“三免一助”政策。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标准,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救治,持续实施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等“六重保障”和“一站式”结算、“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贫困户住院综合报销比例达85%。挪穷窝、换穷业,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052户,兜底保障对象实现应兜尽兜。

该区着力建立产业扶贫长效化机制,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1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052个,贫困户产业帮扶率达100%,贫困劳动力整体就业率达88.7%。

“等靠要”的思想是脱贫路上的最大障碍。该区于2018年开始开展“脱贫立志,星级创建”活动,通过设定10个星级类别,对贫困户的表现进行评星定级,使群众在比较中看到差距、感知荣辱,破解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干部帮扶抓手不多、边缘户不理解等难题。这一创新举措入选全国扶贫扶志典型案例,获人民日报推介,编入中宣部《中国减贫奇迹是怎样炼成》一书,是全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卷轴上,渌口区下足“绣花”功夫,2020年以满分通过省对区实地核查,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一批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受中央、省、市表彰。

污染防治攻难点,渌水青山带笑颜

5月初,市生态环境局渌口分局联合公安、自然资源、市场监督管理等单位,依法查处取缔一家非法塑料洗涤破碎厂。以此为契机,该区对全区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等行业展开专项执法,对“散乱污”企业坚决依法依规取缔。

蓝天、碧水、净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科学论断,阐明了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该区全面实施“河长制”,扎实推进渌水省级样板河创建,投资500余万元建成渌口老街污水收集管网并接入污水处理站,投入400多万元建设渌口水电站污水处理站及梅子湖污水处理站,关闭退出沿岸1公里范围内畜禽养殖场104家,全区主要地表水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在全市率先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日处理污水55000吨,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一级A类标准,每年可减少近200万吨生活污水直排湘江、渌江。

该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我加压、主动作为,于2020年8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力度空前的农地非农化整治、河湖“清四乱”及打击取缔非法混凝土搅拌场、非法洗砂场和矿石开采场专项整治行动,排查发现的295项问题在1个半月的时间内全部整治到位,以铁腕重拳切实保护了生态环境安全。

“长江十年禁渔令”下达后,渌口区把做好禁捕退捕工作作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政治任务,设禁捕退捕“回头看”、转产转业和生活保障、打击非法捕捞、“三无船舶”处置4个工作专班。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强化水岸联查,全区73.8公里湘渌江水域实现全面禁捕,455户持证渔民全部完成退捕协议签订和渔船网具拆解,“1·16非法捕捞水产品案”被省公安厅评为十大经典案例之一。2020年,该区获评全省禁捕退捕工作先进区。

大力开展空气质量集中整治,空气质量逐年好转,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37天,同比增加4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从“十二五”末的75.8%提升至92.1%。如今,蓝天碧水已成为渌口人齐心协力守护并为之自豪的城市底色。

实事件件有回音,发展成果惠万家

淦田镇的肖伟连以前做保姆,月工资3000多元,去年4月参加完渌口区举办的“一户一产业工人”之育婴师培训班后,她的月嫂订单多得排不过来,月工资翻了2至3倍。在该区“第二届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肖伟连荣获一等奖,被授予区“十大金牌育婴员”荣誉称号。

5年来,渌口区始终把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营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社会氛围,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生承诺,件件兑现。该区整合工会、人社、农业等部门资源,搭建配套服务平台,举办育婴师、护理师、电子商务、种养殖、电焊工等各类培训,城镇调查失业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改区后,立即推动城乡低保、残疾人补贴、高龄补贴与市区同标,7路公交实现同城同价。在全市率先完成消除“大班额”任务,实现教师待遇略高于公务员水平;投入4.2亿元,区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完成中医院改扩建项目;奋战百天,在城市五区率先建成综合性博物馆,成功举办纪念杨得志同志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磨山遗址”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往,实施什么民生实事项目由政府“为民作主”,而渌口创新探索“由民作主”模式,于2019年推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开全省之先河,这一经验在全省推介。2020年,该区又将“一件事一次办”延伸至镇村,依托8个镇的高标准便民服务中心、139个村(社区)的便民服务站,实现1313项事项在群众家门口办理。

5年来,该区大力推行网格化治理模式,构建立体化大防控体系,并于2018年起开展“网格走亲、党群同心”大走访活动,形成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近年来,该区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以上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

该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近年来,关停了堂市煤矿,取缔了所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2017年、2019年两次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中,无一人因灾伤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无一例确诊病例,获市通报嘉奖;区人民医院作为全市定点集中救治医院,确诊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

2021-06-03

00:00:00:0——“渌口发展这五年”系列报道·民生篇15501720http://zzrb.zhuzhouwang.com/content/202106/03/c1550172.html2福祉惠民的“渌口温度”/enpproperty-->2021-06-03

00:00:00:0——“渌口发展这五年”系列报道·民生篇15501720c1550172.html2福祉惠民的“渌口温度”/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