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平:身残志坚有闯劲致富不忘助乡邻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毅

走进株百下辖生活超市生鲜区,很多市民都知道,这里的鲜肉主要来自两家本土养殖企业——唐人神和清泥湾。

6月8日,记者驱车来到醴陵市石亭镇樟树村,一眼就看到了现已初具规模的清泥湾现代农业产业园。

“养殖场有入栏商品猪4200头,端午过后将增加到6000头;中央厨房只等设备安装,一天可生产2000碗蒸排骨……”59岁的湖南清泥湾生态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醴陵市协力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平满脸笑容,侃侃而谈。

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留下残疾,但江平不向命运低头,靠着毅力和勤奋,不仅闯出了一片天地,还成为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领头雁”。

不顾自身残疾

“闯荡”西藏淘金

出生9个月骨头坏死,自卑一度缠绕着江平整个童年和少年。

“肢残只是身体的残缺,我一定要自立自强。”勤奋、善良、果断、永不放弃成为江平成年后的“标签”。

说干就干。1984年,他承包了湘氮门口的肉食店,一干就是两年。一位顾客见其老实本分,推荐他购买一批生猪,赚了人生第一桶金。

天性不“安分”的江平卖猪肉赚了钱,又开起了废品回收站,在当时普通职工每月工资不足百元的情况下,他的月收入很快过千。

口袋鼓了,更加激发了他的闯劲。1992年他注册成立河北邢台中原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又乘“西部大开发”热潮来到西藏,业务涉足宾馆、酒店、建筑工程等。“西藏有8所逸夫教学楼,都是我盖的。”江平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生猪养殖合作社

帮200多村民“奔富路”

在西藏干得风生水起,但江平却在2007年选择了返乡创业。原因在于看到家乡落后的面貌一直没有多少改变,他想帮助、带领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

“1996年我就入了党。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要发挥点作用。”这是江平很朴素的一份初心。

他选择的是生猪养殖,垫资400多万元,带头成立了醴陵市协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清泥湾”商标,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他为入社农户提供生猪养殖技术支持和培训,以及优质生态饲料和优质瘦肉型仔猪。今年45岁的陈谷村视力残疾,当初以8万元入股合作社,通过培训和自学,掌握了牲猪养殖技术,成为技术骨干。“像我这样,以前打工都没人要,但跟着江总干,不仅养活了一家老小,还给家里盖了房子。”陈谷村说。

几年来,合作社发展社员129户,遍布醴陵近10个乡镇,解决了56名残疾人就业,帮扶了200多户村民就业致富。

近亿元真金白银

投向现代生态农业

“赚农民的钱不算本事,帮农民赚到钱才是真本事。”出生农村的江平,从小就有深厚的惜农兴农情怀。

2014年4月,他将目光转向现代生态农业,成立湖南清泥湾生态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从2016年开始在石亭镇樟树村流转水田、山岭等1217亩,规划投资3.68亿元,采用“公司+基地+市场”经营模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这是我的梦想,让乡村发展有稳定的‘造血’功能。”江平说。

为了梦想,他投入全部身家,土地流转800万元、机械施工2600多万元。“我回乡时,在西藏还有4000万元的工程款,这些真金白银都投进去了。”江平说。

目前,产业园完成投资9800万元,养殖场、屠宰车间、冷库等已投用,腊制品加工车间、农产品展示大厅、仓库等已建成,180亩有机蔬菜基地、360亩水果基地种植了丝瓜、脐橙、粑粑柑等蔬果,已安排群众就业100多人,预计还将增加就业岗位100个。

捐赠爱心款物超过300万元

江平始终认为,创业成功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得益于当地群众的协作。“回报社会,是我的责任。”他说。

2017年,江平所在的公司成立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以农业产业帮扶为契机,通过镇村会审,在7个镇确立了5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扶贫对象,免费送鸭苗、种猪苗,提供技术指导,并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1元以上的价格回收。

最近几年来,他投入210多万元,向帮扶对象赠送猪油9000多公斤、洋鸭7500只、良种鸡6000只和仔猪、乳羊160多头,惠及107户贫困家庭、380多名贫困人口。

2008年开始,他先后出资16万元为当地修桥、建引水渡槽;出资26万元硬化村级道路2.5公里;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学生、慰问贫困户、为养老院送去慰问物资等超过50万元。

2021-06-11

00:00:00:0155105002江平:身残志坚有闯劲

致富不忘助乡邻/enpproperty-->2021-06-11

00:00:00:015510500c1551050.html2江平:身残志坚有闯劲

致富不忘助乡邻/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