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幸福“泉水”汩汩来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易蓉

通讯员/翁琼

年近古稀的村民老蔡,喜欢午后坐在家乡——醴陵市沩山镇泉水村村口的大树下乘凉,淡定地看着不时驾车闯入的陌生人,任由他们四处观赏,取景拍照。

老蔡知道,他们是冲着身后的山村而来。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泉水村,曾是醴陵市贫困人口最多的村。这两年里,村里实现了自来水到户,修建宽敞整洁的沥青路,装上了路灯,有村民返乡办起了民宿,有村民成立种植、养殖的农民合作社,还有村民从外地返家“上班”。

从去而复返的村民,到循声而来的游客,曾经荒凉寂寥的小山村里又见袅袅炊烟。

昔日:

穷得叮当响

村民多逃离

九山半水半分田,虽塑造了泉水村秀美的自然风光,但造成环境闭塞也是现实。

很长一段时间,泉水村穷得叮当响。

有多穷?

这个村曾连基本的生活需求——水、电都是奢求。“因为变压器问题,线路陈旧,每家灯泡都昏昏暗暗的,就算买得起冰箱,电也带不起。”村支部书记朱旭明说,“水管没有修通,家家户户需要去山里挑水吃。”

村里的水泥路还是20年前修的,路面早已坑洼不堪,加上没有路灯,夜里一片漆黑。

原本有650多户人家的山村,仅有50多户老弱妇孺留在村里,他们大多住在土坯房中,依靠土里刨食为生。

穷怕了的村民,做了很多“坏”事。好不容易引进来一个项目,有村民想通过阻工捞点生活费;有的村民则“靠山吃山”,靠砍树卖树为生;村里要修个水渠,村民都不让外包,因为“包给包工头,就意味着包工头要赚差价”。

“人心不齐,穷家难当。”朱旭明坦言。

为让村民齐心,朱旭明和其他支村“两委”成员只能将事情做得更细更公道。

为省去差价,修水渠的水泥、砂石材料由村里自行购买,聘请村民出工,所有账目公开透明,不多花一分钱。

这种“精打细算”模式深得民心。加上脱贫助力,村里的破烂路得以拓宽成平整的沥青路,还装上了160盏路灯。村里17.5公里的电线完成改造,更换3台变压器,家家变得明亮起来。

如今:

纷纷“归去来”

袅袅炊烟起

村里的基础设施建好了,人也回来了。原先无人问津的山垄、小溪、竹林、茶园、田野,成了“香饽饽”。

四年前,“85后”田利军回了村里,请设计师耗时3年进行打造,在保留荒废老屋白墙的基础上,将农宅改造成精致的民宿“有舍”,安放于绿水青山之中。房间都开了全景落地窗,往外看就像一幅随四季变化的山景油画。

始于颜值,终于情怀。

“这里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现在回乡创业,是对自己思乡情绪的寄托,也是兑现承诺。”田利军说。

自去年5月开业至今,每到节假日,这栋民宿都住满了游客,听蛙声鸟鸣,到溪涧嬉戏。

“蹭”旅游的热度,村民程金明也经营起了自己“甜蜜”的事业。养殖蜜蜂和土鸡土鸭,一年收入有10多万元,住的土坯房也换成了砖房。

村里原本抛荒的田地,如今都种上了水稻、油菜、果树、蔬菜。两年前,村民蔡素文成立了兴竹农民合作社,流转了村里2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和油菜,一亩土地,两份收成。

“村里这样的合作社已有9家,带动上百名村民就业。”朱旭明说,3年里,原本只有50户人家的村,已有120户村民归来。

游子归,炊烟起。一个原先衰落冷寂的村落正重焕生机。

2021-06-08

00:00:00:0——“小村快步跑”系列报道之二15507510http://zzrb.zhuzhouwang.com/content/202106/08/c1550751.html2幸福“泉水”

汩汩来/enpproperty-->2021-06-08

00:00:00:0——“小村快步跑”系列报道之二15507510c1550751.html2幸福“泉水”

汩汩来/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